廣州學宮街

廣州學宮街

廣州學宮街是在廣州市解放中路與米市路間,有一條東西走向、長二百多米、寬四米多的學宮街,街的兩側高樓排聳、碧宇擎天、計有省環保局、市家用電器公司、市中學教師等宿舍和學宮街幼稚園,約束得該街更顯狹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廣州學宮街
  • 位置:廣州市解放中路與米市路間
  • :二百多米
  • :四米多
  • 建市:1918年
學宮街得名,歷史,學宮名人,

學宮街得名

但街的西端北側即米市路東側,卻有省統戰部、省宗教局、省工商聯等宿舍或辦公樓宇,其間仍保留古樹參天、深宅大院的格局。這一帶民國初年曾作過陸軍醫院院址(後遷往流花湖畔),也是元、明、清各代南海學宮所在地,1918年建市、築馬路、辟內街,學宮街便因這南海學宮而得名。

歷史

提起南海學宮,那真是源遠流長、滄桑多變。
學宮的歷史,應追溯到七百多年前的宋代。據《廣州府志》載:“南海縣學,原在郡西南隅。始附於郡學西廡,宋嘉定二年(1209)知縣宋鈞建於縣東六十步。”但至宋末被一場大火燒掉了。
1.到了元代至元三十年(1293),這縣學徙建於城西高桂坊崔菊坡祠舊址,即現在地址。
2.至明代洪武三年(1370)詔興學校,乃增飾之;
3.洪武二十六年(1393)改門南向。
4.正統八年(1443)提學僉事彭琉在這裡創建了“尊經閣”,以後又不斷增建了祠、殿、台、池。
5.景泰三年(1452)再增建。
6.成化五年(1469)知縣吳中易欞星門柱以石。
7.至清代順治七年(1650)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兩藩攻克廣州,駐軍城內、進住縣學廡舍並牧馬兩楹之間,將之糟蹋得不成樣子。
8.康熙二十二年(1683)“撤藩”,乾隆二年(1737)請準恢復學基,才舊址盡復,使之“鳩工庀材、學廟煥然”。
9.嘉慶年間,提倡興學,南海縣進士謝蘭生等籌資重修建,自此稱為“南海學宮”。
從上所述,足見學宮雖經火焚兵燹,但南海人士為邑中子弟求學應舉,不惜擲資屢加修建、擴充,把學宮建得宏偉壯麗、檐柱嶄新。
南海學宮的範圍,據《白雲粵秀二山合志》云:“東至忠賢街(坊-今解放中路),西至新店街(今米市路),北至蒲宜人巷(今普寧里),南至華紫巷(今玉華坊)。”
《南海縣誌》中談到南海學宮占地面積及建築物為:“地縱六十五丈,橫二十八或二十五丈”。從南至北的建枸依次有“戟門、泮池、大成門、露台、大成殿、崇聖祠、尊經閣”。
看來南海學宮的主體建築是尊經閣。他自彭琉創建、經乾隆嘉慶光緒年間不斷大力重修,規模宏壯,青磚綠瓦,石柱翹翎、古色古香、布局別致、內祀孔子及七十二賢像,整座建築、氣勢不凡。
在今天的學宮街西端,有一所中專學校——廣州市立信職業技術濘學校,真正帶有“學”字味的,只有這么一所學校了。這是“中國現代會計之父”潘序倫先生於1946年在廣州建立的學校。校園裡,十六七歲的學生們愉快地嬉鬧,那些以前的學子、秀才們,大概也不會比他們大多少罷?
明朝中期嶺南才子倫文敘曾經在南海學宮求學。清代世界首富伍秉鑒曾亦經在南海學宮求學說起廣州中學裡的百年名校,廣雅、培正無人不知,卻極少有人知道,有一所名為“南海中學”的學校,也有著屬於自己的百年往事。 南海中學創立於一九○七年(清光緒三十三年),校址初在南海學宮(今解放中路學宮街),旋遷西門高第坊蘆獲東報資寺(改建為校舍)。

學宮名人

鄒伯奇(1819一1869年) 字特夫,廣東南海縣泌沖人。他對天文學、數學、光學、地理學等都很有研究。《南海縣誌》稱他“尤精於天文歷算,能萃中西之說而貫通之,為吾粵向來名儒所未有。”鄒伯奇在整理和研究我國最早的一部天文歷算著作《周髀算經)方面,取得不少成果,為歷史上著名的天文學家所不及。他運用了當時先進的鐘表機械,設計和製造了不少天文儀囂,如渾天儀、“七政儀”。他還善於運用天文學知識破除迷信。當時民間紛紛傳說道光十九年焚燒鴉片的那天,正是太白星經天,所以認為太白經天是干戈兵亂之兆。於是他在南海學宮談藝時,指出星變與災祥風馬牛不相及,他繪圖說明,形象講授,並預言第二年太白星又要出現了。後來事實證明確是如此。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