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人民路

廣州人民路

廣州的人民路位於?>廣州市西部,地處越秀區荔灣區之間,把越秀區跟西關自然地分隔開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廣州人民路
  • 分類:路
  • 地理位置:中國廣州
  • 地處越秀區荔灣區之間
  • 組成:南、中、北三段
  • 改稱時間:1966年
簡史,歷史,金融地位,與之交匯道路,

簡史

人民路分為南、中、北三段,南端在古代因處在太平門之南,得名太平南路;中段取名豐寧路,取“豐澤康寧”之意;北段由長庚路和虎長路兩部分組成,原來的虎長路段(現今靠火車站段)為南往北單向行車。1966年文化大革命,把以上路段改稱人民路,並沿用至今。

歷史

人民路的大部分路段原是廣州的西部城牆,將城內與西關商業區隔開。民國九年(1920年)開始拆除城牆,修築馬路,包括太平南路太平北路(今沿江西路大德路段)、豐寧路(今大德路至中山六路段)、長庚路(今中山六路至方便醫院,現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段);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不久修建虎長路(今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東風西路段);再往北則修建於20世紀60年代1974年建成。
其中太平南路原來是廣州的西部城牆,分隔廣州內城與西關辛亥革命結束後,廣東省署發布了《粵垣預備拆除築路布告》,廣東都督胡漢民採納程天固的建議,設立工務司專門負責拆卸城牆、拓寬街道的事宜。直到1918年10月,市政公所成立後,才開始拆牆築路工程。以當時太平門為界,南端稱為太平南路,北端則稱為太平北路,路寬31米,是為數不多的一等馬路。
人民路騎樓街曾是廣州最好的騎樓街,這裡有世界各地風格年代不同的建築,有上世紀二三十年代英美風格建築、五六十年代的蘇式建築、七八十年代的水刷石和馬賽克立面建築,是“活”的建築博物館。 廣州最好的騎樓不是在上下九,也不是北京路,而是在人民南路,上下九路的騎樓不但比人民南路的騎樓空間小,而且也沒有後者高大挺拔、檔次高。在人民南路的騎樓身上,可以找到古羅馬建築、文藝復興時期建築、哥德式建築等多種風格。
人民路嶺南騎樓風貌
人民路呈南北方向,全長4562米,寬31米。據了解,這裡大部分為廣州城原來的西部城牆,歷史悠久,北連廣州火車站,南接珠江、著名的十三行,一直為廣州重要的商街,兩邊多為年代久遠的騎樓,上為居民住宅,下為商鋪,連成一體,從南到北,騎樓相接,行人多可從廊中穿過。此外,人民路騎樓街有世界各地、年代不同的建築,有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英美風格建築、五六十年代的蘇式建築以及七八十年代的水刷石和馬賽克立面建築,是“活”的建築博物館。
人民南曾是廣州最好的騎樓街
廣州大學嶺南建築研究所所長湯國華對廣州騎樓建築有著深厚的研究,他說,騎樓不是原產廣州的建築風格,也是“舶來品”。廣州的騎樓主要是從印度等原英國殖民地和原葡萄牙殖民地引進過來的。當時廣州最好的騎樓不是在上下九,也不是北京路,而是在人民南路,上下九路的騎樓不但比人民路的騎樓空間小,而且也沒有後者高大挺拔、檔次高。騎樓街其次是中山五路、中山六路,再次是大新路和海珠路。 湯國華介紹,從現在的長堤大馬路轉到人民南路,包括現在的東亞酒店等一片騎樓都非常有特色,上世紀30年代陳濟棠時期,廣州大搞市政建設,出現了很多引進西方理念的建築,這時期人民路上的騎樓曾經非常繁華。 騎樓仿西方古典建築的風格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歐洲非常流行。傳到了廣州人民南路之後,這裡的騎樓不僅仿一種,還綜合仿效多種西洋風格,被稱為新古典主義,也有“折衷主義”或“集仿主義”一說。 在人民南路的騎樓身上,可以找到古羅馬建築、文藝復興時期建築、哥德式建築等多種風格。不過,這些設計師到底是誰也無從考究,當時這裡的騎樓不少都是西方人士參與設計或建設的。 此後,在人民中路,騎樓也中西結合,出現了樓上有中式小涼亭、琉璃瓦等中國古典建築特色的騎樓。騎樓也反映了騎樓主人的財力和風格,財力雄厚的,修建的騎樓高檔,有氣勢。據湯國華介紹,當時甚至出現了在騎樓上使用上海外灘生產的一種非常高檔的石材,類似現在的仿石材料。 湯國華說,以前騎樓興建時,政府對騎樓的柱子高度、柱子之間的寬度、柱子與商鋪之間的深度,還有騎樓與道路的距離、騎樓的高度都有統一明確的規定,但騎樓要建成什麼風格、用什麼材料,都由業主自己決定,這就造就了如今人民路上騎樓風格各異,但又成行成市、相連成廊的特色。

金融地位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大信銀行在廣州開業,標誌著廣州華資商業銀行業的誕生。
它主要通過歸國華僑、僑眷、民族資本、粵商等出資成立,採取股份公司的組織形式,制定章程,每年向股東報告,只是沒有在證券市場上市。
此後二三十年間,在廣州的華資商業銀行達到37家,可以分為三大類:第一類是總行設在廣州的商業銀行,例如大信銀行、遠東實業儲蓄銀行、廣東儲蓄銀行、嘉華儲蓄銀行等共9家;第二類是總行設在省內而在廣州設立分支機構的商業銀行,例如總部設在香港的有廣東銀行有限公司等共7家,總部設在海口的有瓊崖銀行,總部設在鶴山縣的有民眾銀行;第三類是總行設在省外而在廣州設立分支機構的商業銀行,例如新華信託儲蓄銀行、聚興誠銀行、重慶商業銀行等共19家。
其中,有15家設在太平南路(今人民南路),占廣州華資商業銀行的40.5%;19家總行設在外省的廣州商業銀行中有12家行址設在太平南路,占外省駐穗華資商業銀行的63.2%;從光復到共和國前,廣州新增的12家華資商業銀行中的9家行址設在太平南路,占比為75%;共和國初期,在廣州還能正常營業的7家商業銀行中有4家行址設在太平南路,占比為57.2%。如此眾多的商業銀行總部扎堆在這個長度不足千米的路段,在中國近代商業銀行發展史上實屬罕見,使廣州太平南路成為民國時期廣州名副其實的“華爾街”。
光復後,即從民國34年到共和國前,共新增12家商業銀行,聚興誠銀行、中國實業銀行、正和銀行、華僑聯合銀行、光裕銀行、亞西實業銀行、四川美豐銀行和億中商業銀行等8家,是奉中央政府財政部之命令,分別從柳州、桂林、重慶、曲江、梧州、衡陽、桂林和天津等地遷至廣州。而重慶商業銀行、和成銀行、復興銀行和中國橋民商業銀行為新設銀行。民國34年9月9日,總行設在重慶林森路的正和銀行,奉命把總行從重慶遷往廣州,設行址於廣州太平南路115—119號,下轄廣州、重慶、上海、昆明等分行。民國36年8月的市民擠提,在短短的5天時間裡,市民提走現金約6.47億元,8月9日下午營業結束後,該行只剩4000餘元,而放款透支則高達4.96億元。致使中央銀行廣州分行緊急派員對該行賬目和日常收付情況進行檢查和監督。是年12月,新成立的廣州金融管理局也把此事作為該局的重點督查事件,直至民國37年1月1日起恢復對外營業,10月被迫更名為珠江商業儲蓄銀行。
1949年2月,解放軍入天津前夕,億中商業銀行遷往廣州,是民國時期在廣州開張營業的最後一家華資商業銀行。

與之交匯道路

道路順序由排列,粗體字為主幹道
中山七路、中山六路
站南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