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勝寺古廟會

廣勝寺古廟會

山西洪洞廣勝寺一年一度的古廟會,是在每年農曆的三月十八日,廟會會期為五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廣勝寺古廟會
  • 概述:前後共五天的廟會,使
  • 地點由來廣勝寺,是一處古老的
  • 時間由來:把廣勝寺廟會定為三月十八
概述,地點由來,時間由來,交通,美食,

概述

前後共五天的廟會,使廣勝寺人山人海,形成節日般的熱鬧。廟會期間,霍縣、汾西縣、臨汾市、襄汾縣、安澤縣、古縣、侯馬市的客商、遊人、趕會的男女老幼,絡繹不絕地從四面八方向廣勝寺匯聚。廟會期間,廣勝寺前,售貨的、擺地攤的、跑馬賣藝的,演戲的、耍雜技的,各行各業,各顯其能,吸引著廣大顧客和遊人。

地點由來

廣勝寺,是一處古老的寺廟,始建於東漢建和元年。唐代大曆四年,汾陽王郭子儀奏諸朝廷進行整修擴建,取“廣大於天,名勝於時”,更名廣勝寺。寺院建成後,附近的百姓、鄰縣的文人學士、官員吏佐相繼慕名來廣勝寺拜佛求願,祭祀觀光,小商小販也隨著遊人的增多開始做起生意,這就形成了廣勝寺廟會的雛形。

時間由來

把廣勝寺廟會定為三月十八,是由於霍泉水承擔著附近良田的灌溉任務,因而,人們祭祠水神已屬古代的正常行為。農曆三月十八日,是傳說中的水神誕辰。民諺有:“三月十八,麥懷娃娃”。這個時候,麥田管理基本結束,收麥季節快要到來,農民需要購置農用器具和生活用品,正是這些原因,形成了農曆三月十八的定期廟會。元朝時,廟會規模已經相當可觀。元代延祐六年《重修明應王(大郎神)廟碑》記;三月十八日廟會,“城鎮村落,貴者以轎蹄,下者以履,攜妻子,與老幼而至者,不可勝既……為集數日。……而後,顧瞻戀戀,猶忘歸也。”這段文字,記載了人們當時踏青觀景的盛況。至元十三年,《重修明應王殿碑》載:“每歲季春(三月)仲旬八日,為神降日,蕭鼓香燭,駢闐來享者甚眾。”來廣勝寺祭水神的人,自然是平民百姓,而且是受益於霍泉水的附近村民百姓。
地址:山西省臨汾市洪洞縣
舊曆三月十八日,從祭祠水神到參觀遊覽,從參觀遊覽到物資交流,集市貿易,無論從物資上,精神上,都使廣勝寺古廟會經久不衰,而且越來越興旺。 如今的古廟會,對於廣大人民民眾來說,既是遊覽集會,又是物資交流會,城鄉貿易會,更是文化活動會,這些內容,都使廣勝寺的知名度越來越高,使廣勝寺形成的影響越來越大,成為這一帶百姓中具有節目色彩的集社活動。

交通

廣勝寺(圖6)
可以在臨汾或洪洞坐到廣勝寺鎮的中巴車。在洪洞的財政大樓處坐車,3元,車程30分鐘,17公里。到達廣勝寺鎮,下車後往前走10分鐘到達下寺和霍泉。下寺在山腳,上寺在山頂。上下山可以走山路(20分鐘,無樹蔭,有盤山公路和石梯兩條線路),也可以坐三輪(5元/人,10元/車)。

美食

饊子,是洪洞縣獨有的一種油炸食品。據《洪洞縣誌》載:每年農曆二月二,洪洞、趙城兩縣要在廣勝寺進行祭水廟會。逢此日,廣勝寺人山人海,兩縣縣令及地方紳士都來參加。但見廟會中有敲鑼打鼓的,有放三眼沖的,還有賣油糕、豆腐菜、羊雜燴等各種風味小吃的。在這眾多的攤點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兩縣來的烹飪高手,在此架起油鍋炸饊子。這既是一場技術表演比賽,又是祭水前的必要準備。待炸出的饊字在大方桌上堆成了“山”,人們便開始祭水。祭水由“水神廟”的高僧主持,主要內容是向蓮花池投饊子。說來奇怪,每投進10個饊子,到了分水亭,必然分成北面7個,南面3個。經過測量,北面的水流量之比為7:3。為什麼三、七分水,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很早以前,洪洞、趙城兩縣人為爭奪霍泉水經常發生爭鬥,甚至出了人命。後來兩縣達成協定,在滾沸的炸饊子的油鍋里,放10個銅錢,每縣推選出一個代表用手撈,依據撈出的銅錢數分水。結果趙城代表撈出7枚,洪洞代表撈出3枚,於是便修築了這個三、七分水的亭子。洪洞縣參加祭水炸饊子的最後一位師傅為梁二爺(已去世),現在炸饊子的傳人為楊永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