廟堂鄉

廟堂鄉

廟堂鄉位於長江上游,距豐都縣城西26公里。東鄰雙山鄉,南通小林鄉,西北與侶俸鎮接壤。轄9個行政村、44個社,2個居委會。幅員面積67平方公里,人口11334人。境內海拔高度157米-1510米,年均氣溫20℃,耕地1240公頃,林地3200公傾,森林覆蓋率達30%。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廟堂鄉
  • 位於巫山縣東北部
  • 面積:67平方公里
  • 人口:11334人
  • 下轄:轄9個行政村
簡介,城鎮建設,經濟建設,鄉鎮發展,相關措施,

簡介

廟堂鄉,位於巫山縣東北部,地處高寒山區,與湖北神農架接壤,平 均海拔1735米,人稱“重慶小西藏”。
全鄉5個村,648戶2308人,特困戶402戶,特困人口1642人,占全部人口的71.1%。全鄉一共出了2名本科生,3名大專生,27名高中生,10名教師,2名醫生。
廟堂山高坡陡,交通閉塞,幅員面積82平方公里,森林面積11萬畝,僅有3000餘畝陡坡耕地。村民大多在1000米至2400米的中高山上耕作。有金錢豹、香獐、金絲猴、娃娃魚等保護動物和珍稀植物。

城鎮建設

2008年來,騾坪鎮以提升城鎮輻射帶動力為主線,以改善基礎設施為突破口,以豐富居民文化生活,提高文明誠信水平為內涵,以政策措施為保障,加快建設步伐,促進城鄉統籌發展。
一、完善一個規劃,突出一個中心,東西推進,城鎮容量明顯增大
一是按照高起點、高標準、高質量,合理布局、協調發展以及建設地方特色的原則,對騾坪城鎮規划進行總體編修,擴大了城鎮區域範圍,規劃區面積增至2平方公里,容納城鎮人口1萬人。二是突出騾坪場鎮中心,東向楚陽場鎮和高速公路互通,西向鴛鴦生態觀光農業園推進,壯大城鎮規模。成立了騾坪鎮城鎮建設開發有限公司,對鎮內閒置國有資產經請求縣上同意劃轉給鎮管理、處置、綜合開發利用。確保國有資產大幅增值。僅在政府院內,規劃改擴建房屋占地面積1500平方米,建築面積8000平方米,成功與梁平建築集團公司合作,使政府資產由評估67萬元增值到150萬元。增值部分用於城鎮建設,完善城鎮功能配套。現新增城鎮房屋面積8000平方米,規劃區外新建房屋面積7000平方米。三是實施農業人口向產業工人轉移。2008年全鎮鎮域經濟飛速發展,城鎮第二產業逐步壯大。全鎮新增石廠、磚廠、預製廠5個,新增個體工商戶30戶,引進禾薪總廠建設1個,有效轉移農村富餘勞動力320人
。四是深化戶籍制度改革。凡進鎮定居、創業、就業的人員一律按場鎮居民對待,享受場鎮居民同等權利,承擔居民同等義務和責任。此舉極大的刺激了農村人口,轉移新增城鎮人口達到400人。二、強化五項措施,突出城鎮形象,場鎮的輻射帶動功能得到提升
廟堂鄉廟堂鄉
城鎮建設重在突出城鎮形象,形成獨特城鎮文化,提升城鎮知名度。為此,騾坪鎮政府強化五項措施,大力提升城鎮形象。一是規劃實施燈飾工程。以十字街為軸心,以直徑3公里為輻射區,全面改造街道路燈,按照統一標準、統一規格規劃布局和設定。重點單位、較大超市、規範化服務行業,除在管理區域內合理設定燈飾外,在體現標誌性建築部位,重大節日期間裝點彩燈,增加節日慶典氣氛。二是規劃實施地下管網工程,塑造寧靜天空。合理規劃,涉網單位共建,逐步將電網、水網、電訊網、電視網從天上轉入地下。三是規劃實施白改黑工程,打造清潔街道。擬對場鎮規劃區域的街道全部進行瀝青油化改造,改造後在場鎮的進口處設立洗車場,禁止帶泥、帶塵、帶污染的機動車輛進入場鎮。四是實施美化工程,創造舒心居樂環境。政府已投資4萬餘元,購本地白臘樹210株,盆景1000個,組織居民實施城鎮綠化、香化工程。城鎮綠化樹木共達300餘株,實行居民認養管護,培植花卉、盆景1200盆,實行居民分戶培植於屋頂,並把綠化、香化工程作為評選文明居民的重要依據。另與林業局共同完成月亮灣異地移民小區綠化工程,現已載植苗木120株。同時著力改善公益設施,重點對垃圾處理場、污水處理廠、邊貿市場、文化廣場和車站等作出建設規劃,其中垃圾處理場已完成征地30畝,年內可動工建設。

經濟建設

一是在調地進行生產安置的同時,採取多形式、多渠道安置移民的辦法,鼓勵有條件的移民自主出社投親靠友,自謀職業和農業安置。調地進行生產安置,使移民社的移民和非移 民平均享受土地,淹沒土地的補償由全社共有,用於發展移民安置區農田水利基本建設,解決民眾生產、生活中最現實、最直接的實際問題,使民眾的心理平衡了,鄰里關係更加和睦。移民自主出社安置,降低了就近後靠安置容量的壓力
廟堂鄉廟堂鄉
二是努力夯實移民安置區基礎設施建設,逐步解決移民“行路難、飲水難、用電難、就醫難、上學難”五難問題。幾年來,全鎮共修建移民村社道路25公里,整治堰渠3.5公里,整治山坪塘60餘口,29個移民社實施了農電改造工程,電話、閉路暢通工程。移民安置區水、電、路、電視、電話等基礎設施和配套設施水平大大提高。
三是大力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全鎮總計種優質龍眼2000餘畝,枇杷80畝,高標準柑桔園3000畝。發展移民生豬養殖戶500戶。睦和村成了遠近聞名的“無糧村”、“生態移民示範村”,並被確定為重慶市“千百工程”的新農村建設示範村之一。2006年4月22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等黨和國家領導人親臨睦和村視察工作。
四是大力實施移民“頭腦武裝”工程,充分讓移民的觀念“新”起來,行動“快”起來。幾年來,全鎮各類技能培訓總計培訓移民2500餘人次,實施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努力解決移民就業問題,有的移民成了遠近聞名的致富帶頭人,使全鎮發展勢頭日益強勁。移民安置區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加強,移民社實現了水、電、路、寬頻電視、電話五通,移民的生產生活水平逐年提高,移民人均年純收入從1998年的2147元增加到2006年的3448元。

鄉鎮發展

廟堂鄉自實施整鄉搬遷以來,按照“政府引導、民眾自願、分類安置、逐步推進、安穩致富”的搬遷原則,結合城鄉統籌發展,進一步創新工作思路,努力探索1+3+N模式促進搬遷。
一、“一種自信、三大信念、四條措施”消除搬遷顧慮
針對大部分民眾存在的“搬出去是否會受欺負”、“搬到其他地方是否能致富”、“是否會失去現有生活條件”等多種不敢搬的恐懼心理,鄉黨委、政府先後發放5封公開信,組織系列演講、徵文賽,召開150餘次各類大小會議,將“面臨的形式和機遇”、“搬遷會給我們帶來什麼
”、“廟堂人具有那些優勢”進行全面分析,幫助民眾樹立“走出廟堂天地寬”的自信,堅定“一定要搬遷、一定能發展、一定能致富”三大信念。同時,採取四條措施,努力打消民眾顧慮:一是請已經搬出去的廟堂人現身說法。就親身感受外界的居住環境、生活條件、發展前景等切身感受向村民作比較講解,感染一批民眾想搬遷。二是組織民眾代表實地考察。分20批次組織了200餘名搬遷民眾到福田、騾坪、兩坪、龍井和雙龍集中安置點查看,促進一批民眾快搬遷。三是大力培訓搬遷民眾技能。先後組織10批次350餘戶村民參加藥材種植、香菌種植、土雞養殖等實用技術培訓班的學習,讓每戶至少有一人掌握一門技能,確保一批民眾能致富。四是幫助進行產業規劃。邀請專業人士對搬遷稍微集中的區域進行實地考察,結合實際科學擬定發展項目,引導一批民眾好創業二、“一張卡片、三項承諾、六條制度”做好搬遷服務
廟堂鄉廟堂鄉
搬遷過程中,為讓老百姓更準確、更全面的了解和掌握搬遷政策,及時反饋搬遷中的問題,鄉政府將搬遷政策、補償標準、需完善的手續和幹部聯繫電話印製成一張“服務卡”,挨家挨戶發到每個搬遷戶手中,讓民眾一看就懂。還在“服務卡”上公開作出三項承諾:凡是涉及民眾不熟悉的搬遷政策,一定耐心分析講解;凡是老百姓需要完善的手續,一定全程協助完善;凡是在搬遷過程中遇到的其他困難,一定想方設法解決。同時,還制定了六條制度,確保搬遷服務落到實處,一是幹部考核責任制。把“整鄉搬遷”放在首要地位,給每個幹部劃定目標任務,將目標任務完成情況與幹部年終考核掛鈎;二是包片包村負責制。全鄉11名鄉幹部分成五個工作組,每組由一名領導幹部帶隊,負責一個村,實行包片包村包社包戶責任制;三是村幹部一線負責制。每個村必須建立搬遷戶詳細檔案,準確掌握每家每戶的搬遷情況,並由村社幹部及時匯報;四是黨員幹部幫扶制。全鄉20名黨員幹部和家庭困難的20戶民眾建立“一幫一”幫扶機制,加快弱勢群體搬遷;五是定期外出協調製。提出“廟堂人搬到哪裡、服務就跟到哪裡”的工作要求,到遷入地鄉(鎮)政府和村社協調上戶、水電搭夥等問題;六是搬遷後扶制。對搬遷民眾時時關注,對條件較差的少數民眾,協調相關部門給予重點扶持。自搬遷實施以來,先後幫助文廟村7社石德民等86戶村民簽訂房屋買賣契約、辦理遷移戶口等相關手續,為村民節省住宿費、車費、生活費等5萬餘元。
三、“一人帶頭、三戶帶動、多方聯動”加快搬遷進程
如何更好更快的實施搬遷,儘快克服部分村民對補償期望較高、選擇地址和住房盲目攀比、顧慮和懼怕心理等搬遷難題,全鄉幹部深入走訪、算賬對比,加大政策宣傳和正面引導力度,突出重點,以當地名人、外出務工人員、學生等人群為突破口,採用“一人帶頭、三戶帶動、多方聯動”的方式促進搬遷。“一人帶頭”即每一個村幹部主動帶頭搬遷、一個學生帶動一家人、一個外出務工人員帶動一家人、一個已搬遷的廟堂人感染一群人。“三戶帶動”即一戶帶動三戶親戚、鄰居或朋友、三戶再分別帶動多戶的幾何倍增搬遷方式,產生連鎖帶動效應促進搬遷。“多方聯動”,即協調縣級有關部門、遷入地政府和村委會等各方力量協助搬遷,主動幫助、對口聯繫、積極幫扶搬遷戶,努力改善生活環境,使他們儘快熟悉當地環境,早日實現安穩致富的目標。如廟堂村7社村民姚世才搬遷至巫溪縣上磺鎮後,通過宣傳帶動,有8戶村民陸續搬到巫溪縣;廟堂村吳應寶搬遷到騾坪鎮後,利用小雞孵化場的帶動效應,先後也有13戶村民搬遷到騾坪鎮;協調縣扶貧辦加大投入著力改善遷入地基礎設施,創造更好的居住條件;制定與遷入地的聯繫機制,平河鄉燕子村、陶灣村等村社幹部主動對接幫扶搬遷戶,從政策、資金、技術等方面給予扶持,有效支持搬遷。截至目前,廟堂鄉已累計完成搬遷240戶806人。

相關措施

一是科學定位發展思路。將烤菸、中藥材種植、山羊養殖、茶葉、冷水養魚等項目定為廟堂鄉的骨幹產業,確定種植烤菸1000畝,發展中藥材3000畝,山羊養殖3000頭,茶葉500畝,板栗核桃2000畝,冷水養魚20000尾。
二是加快招商引資步伐。與北碚水土鎮就發展冷水養魚和中藥材項目簽訂了意向性的合作協定;與安徽亳州中藥材有限公司簽訂中藥材供銷契約,種植地黃、丹參等中藥材500畝。
三是努力創新工作機制。鼓勵幹部帶頭租賃、承包撂荒地,採取多種方式帶領民眾發展產業。目前採取股份合作方式,幹部籌資30萬元,種植藥材400畝;幹部與農戶合作,幹部出資,農戶出地、出工共同合作經營,種植藥材100畝,500畝中藥材基地已整理完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