廟口鄉

廟口鄉

廟口鎮位於淇縣西北部,太行山腳下,廟口鎮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合作開發潛力很大。一是農副資源豐富,地處暖漫帶丘陵地區,氣候溫和,日照充足,適宜多種作物生長、盛產小麥、玉米、大豆、芝麻、花生、棉花等農產品,年糧食總產量2.7萬噸左右,有充足的糧食可供加工轉化。二是礦產種類多,儲量較大。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廟口鎮
  • 行政區類別:鄉
  • 所屬地區:河南省淇縣
  • 地理位置:淇縣西北部
  • 氣候條件:溫帶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玉帝廟、文王廟等
鄉鎮簡介,自然資源,經濟建設,所轄村莊,歷史沿革,風景名勝青岩絕,古城三珍,淇鯽魚,纏絲蛋,無核棗,發展概況,

鄉鎮簡介

廟口鎮位於河南省淇縣西北部,西依太行山。一是農副資源豐富,氣候溫和,日照充足,適宜多種作物生長、盛產小麥、玉米、大豆、芝麻、花生、棉花等農產品,年糧食總產量2.7萬 噸左右,有充足的糧食可供加工轉化。二是礦產種類多,儲量較大。
廟口鄉
據實步探查,全區有礦藏20多種,其 中有煤1000萬噸,白雲岩5000萬噸(含鎂量在15.2--21.48),石灰石符合水泥要求的儲量1億噸,其他如 石膏、石英石、礦泉水等也儲量很大。
三水資源豐富。如淇河、廟口河、奪豐水庫等,水面達到5000畝, 為工農業用水提供了充足的水源。四是歷史悠久,古代文化淵源流長。
賀家青岩絕千佛洞、廟口金佛寺 、淇河風景區、奪豐水庫度假風景區昭示著該鄉的遠古文化和風景名勝。

自然資源

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取得了可喜的經濟效益。由於該鄉緊倚太行山,有豐富的石料資源,以片石、料石、 石子、石灰的開採生產和產品運輸,形成了一條龍生產體系。
50處採石場、28家石子廠、15處石灰窯及5 家大型磚瓦廠遍布全鄉。1800多輛小拖拉機把產品源源不斷地動往臨近城市的建設工地,從業人員2500人 之多,人均年純收入5000元以上。
淇河淇河

經濟建設

年來,廟口鎮圍繞經濟建設為中心,以"強鄉、壯村、富民"統覽農村工作全局,全面實施"科教興鄉"、"依法治鄉"戰略,大力搞好種植業結 構調整,重點開發高效農業,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強大推進鄉鎮企業和非公有制經濟的發燕尾服和發展思路,採取積極的財政稅收政策,培植和開闢新稅源,確保農民增收,財政增收,促進廟口鎮兩個文明建設 協調發展。
廟口鎮科學合理地安排農產品布局,積極回響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大力發展高效農 業園區的號召,把發展高效農業作為振興山區農村經濟的突破口,嚴格按照“千畝起步、千戶帶動、萬畝鞏固、億元收入”的總體要求,在原本廟村建立了萬畝葡萄高效園區,通過鄉黨委三年的潛力苦幹,園區已形成規模,且經濟效益可觀,農民收入由原來的每庫存地收入800元增長到3000餘元,為農民增收走出了一條好路子,也為該市高效農業發展做出了積極的更大的貢獻。

所轄村莊

轄廟口、大滹沱、上曹、下曹、鮑屯、東場、史莊、仙談崗、原本廟、葛箭、老莊、山郭莊、三王莊、大李莊、馬圪當、王洞、形盆、小岩溝、土門、白寺20個行政村。

歷史沿革

廟口鎮人民政府駐廟口村,故名。
民國初為第四區,1945年8月國民黨縣政府設廟口鎮。
1947年10月中共淇縣縣委、縣政府駐廟口。
1949年改為四區。
1954年9月,淇縣併入湯陰縣,廟口為湯陰第十區。
1955年為廟口區。
1958年建廟口人民公社,1983年12月改鄉,2010年6月改鎮至今。

風景名勝青岩絕

有山有水方為好地方。青岩絕就是這么個地方,且水秀山雄,各具造化。
青岩絕坐落在鶴壁新區正西10公里處的太行山東麓,位於淇縣廟口鄉賀家村淇河段。
乘車進山,來至淇水邊,一股江河所特有的魚腥味便撲鼻而來,耳畔也聽到嘩嘩的水聲。順河而上,兩岸綠柳倒垂,蘆葦青青,河水奔騰咆哮,一路勁歌。
行進約1公里,青黛色的山峰從兩岸突兀而出,山勢嵯峨,直插雲霄,而河水也被雄偉的大壩攔腰截斷,圍成一個大湖泊,蔚為壯觀。
湖中碧波蕩漾,遊艇穿梭,青山白雲倒映水中,隨波流動,變幻莫測。湍急的河水從堤壩上直瀉下去,形成一道瀑布,浪花飛濺,如珠似玉,閃閃發光。
一汪湖水碧藍碧藍,深不可測,向上望不到盡頭,可它從高原穿山越嶺,九曲連環,浩浩蕩蕩撲進大平原的懷抱,該需要多么大的氣魄,使人感嘆“淇”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沿著南岸的羊腸小道攀援而上,但見峰巒起伏,山險崖陡,千層疊翠。野兔偶爾從身邊躥過,野雉忽然從林中飛出,不知名的山雀兒競相引吭高歌,大家遊興盎然。可是,很快又領略了膽戰心驚的滋味。原來,我們已攀到了絕壁突出的最邊緣。
抬頭仰望,壁立萬仞,只有山鷹盤旋,人如懸在半空中;低頭俯視,崖高百丈,腳下驚濤拍岸,河中的遊船如火柴棒兒大,而且小道寬不盈尺,危機四伏,若非懸崖石縫中的幾株荊棘壯膽,是斷然不敢穿越的,回望行人,皆嚇出了一身冷汗。
青岩絕上入青天,下插淇水,絕下碧波滔滔,絕中雲蒸霞蔚,絕頂山風嘯嘯。它既有太行山的雄渾與豪邁,又集奇險秀幽於一谷,峰迴水轉,如展開的一幅山水長卷,使人仿佛置身於壯麗的長江三峽之中。
越過南天門,便來到了青岩嶺絕壁東側,這裡地勢較平緩。崖壁上有10餘座石窟,最大的一個又稱千佛洞。洞高1.87米,寬3.4米,進深3.6米。
後壁雕釋伽牟尼坐像,坐像高1.1米,右手平舉胸前,頭頂有圓髻,火焰背光,面目清瘦,長頸,削肩,身著通肩大衣,衣紋摺疊規整。洞內四壁雕有許多佛龕,現存造像630餘尊,大小佛像均著黑紅、淺藍、淺綠等色,雖年代久遠,但仍可看出五彩繽紛的列佛造像安詳於窟中。
造像著色是該窟的一大特色,在石窟造像中尤為罕見,從造像風格看,此窟應是北魏後期的作品。窟內有石供桌,為明弘治七年(1494年)造。該石窟於1986年12月被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石窟南邊有一洞穴,幽氣森森,陰風習習,深不見底,據說這就是《白蛇傳》中白蛇與青蛇修煉居住的地方。青岩絕與一水之隔的金山寺、龐村、許家溝構成了《白蛇傳》故事的發源地。儘管是傳說,但與故事發生的時間、諸多地點及實物如此的吻合,也足以令人信服。
此外還有玉帝廟、文王廟等石窟遺址,這些遺址像古老的勳章綴滿了青岩嶺的胸襟,它們是鶴壁的驕傲,更是華夏古代文明和燦爛文化的見證。
登臨青岩絕頂,放眼下望,就是馳名遐邇的“天然太極圖”景區。“太極景區”內淇河段恰是整個淇河從山區流入平原的接壤處,北靠“四腦山”,面向豫北平原,“天然太極圖”就鑲嵌在峭壁之下、淇河兩岸。陰陽二魚南北而置,悠悠淇水呈反S型環繞陰陽兩魚,定位乾坤,渾然天成。傳說,周文王曾被囚禁在這裡,文王日夜觀此圖而衍生周易。“天然太極圖”蘊藏著玄機,陰陽相生相剋,奧妙無窮,萬物之理皆出其中。
舉目四望,往西往南,可見太行山脈峻岭參差,千峰競秀,萬壑崢嶸;往北,可見村落茅舍炊煙繚繞,山民村夫田野耕作的田園風光;向東,極目遠眺,京廣鐵路上火車南來北往,新區的高樓大廈在雲霧中時隱時現,如海市蜃樓。夜幕降臨時,天上星光燦爛,地上霓虹閃爍,交相輝映,宛若仙境,疑是銀河落九天。
青岩絕的風光令我們流連忘返,我們有理由相信,鶴壁的明天山川會更加秀美,厚重的淇河文化呼喚著與更多遊客的真情相約。

古城三珍

淇鯽魚

淇鯽魚,即淇河鯽魚。原生長在廟口鄉賀家村至朱家村的一段淇河中,因水域面積小,加之近年來河水枯竭,淇鯽魚頻臨絕種。為挽救這種珍貴魚類,滿足廣大人民生活的需要,他們與河南省師範大學共同研究,變野生為人工飼養。現已被河南省列入“七五”重點科研項目,初步形成年產鮮魚3萬公斤的規模。淇鯽魚象淇河一樣馳名遐邇,明代萬曆年間曾被列為貢品送入宮中。
因生長環境不同,淇鯽魚可分為三種色澤。淺水為金黃色,深水為青灰色,中層是銀白色。淇鯽魚是一種罕見的“三倍體”魚類。體厚4.8--5.5厘米,含肉率73%,營養豐富,含蛋白19.16%,比黃河鯉魚高出1.16%;含脂肪1%水肪79%。腮甜可食,這與其它魚類不同。清燉淇鯽魚,更為上乘,肉嫩色鮮,湯白如乳,食之可口,回味悠長。

纏絲蛋

纏絲蛋是淇河鴨子所產的一種名貴特產。這個鴨場在淇縣廟口鄉賀家村北的淇河灘上。共養鴨子三千多隻。清沏的淇河水漣漪蕩漾,對對鴨子追逐嬉戲,忽而鑽入水中,忽而浮出水面,抖抖身上的水珠,呱呱叫幾聲,把腦袋扭過來置於背部,悠閒自得在地水面漂游。纏絲蛋內含粗蛋白14.38%,粗脂肪12.85%,粗灰粉1.12%,無氮浸出物0.69%,鈣0.17%,磷0.19%;而普通鴨蛋含粗蛋白13.0%,粗脂肪14.5%,粗灰粉1.0%,無氮浸出物0.56%,鈣0.037%,磷0.276%,實踐證明,這種鴨蛋對小兒補鈣、產婦催乳、老年降壓都有明顯的醫療效能。”
纏絲蛋纏絲蛋

無核棗

養回到縣城翻閱《淇縣誌》,偶然發現這樣一段記載,民國三年(公元1914年),美國為慶祝巴拿馬運河開航,在舊金山舉辦萬國商品賽會,河南省選送淇縣的纏絲蛋參賽展出,被譽為世界少有的名貴特產。
無核棗是天然野生酸棗樹嫁接而來,其果實色澤鮮紅,形似玉墜,肉厚實而細膩,切開後成空心狀,無核而有仁,其核雖有其形但可食用,究竟這種軟核棗是如何形成的,截至目前,專家還無從解釋。只有一傳奇故事為證:據傳說紂王建好鹿台後,在鹿台大宴群臣。席間,宮女端上一大盤紅棗,大臣們吃過後,都連聲誇讚好棗!好棗!唯有紂王捂著牙不吱聲,沉默了半天:“好棗是好棗,差點把我的牙給咯掉了,要是沒核就好了。”打那以後,鹿台一帶的棗就沒有核了,無核棗移到十里以外,五年以後就變硬。由於其產量極低,自殷商時就被列為貢品。經農業部質檢中心檢測,淇縣無核棗含可溶性總糖66.38%,維生素C含量達146mg/kg,是蘋果的近100多倍,被專家稱為“天然維生素丸”。無核棗具有鮮明的土特產風格,需求量很大,貨源奇缺,供不應求,價格是普通大棗的5—7倍,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需求量越來越大,產品銷售市場前景廣闊。無核棗適應性強,耐旱、耐貧瘠,結果早,收益快,壽命長,易管理。在乾旱土薄的山丘地區,坡上坡下均能正常生長結果,一般嫁接幼樹2年結果,4年生幼樹單株結果4.8公斤,7年生棗樹單株結果12.6公斤,最高單株可達到24公斤。現有近百年生大樹,枝葉繁茂,結果纍纍,株產可達50——100公斤,一年栽植,多年受益,故有“鐵桿莊稼”之稱。 淇縣無核棗主要栽培技術要點如下:
無核棗無核棗
一.栽植密度無核棗為喜光樹種,以寬行密株栽植為宜。一般行距4—6米,株距2.5—3米,每畝33—66株。為了早期豐產,可適當密植,按株行距2—3×3米栽植,每畝栽植74—111株。
二.栽植時期淇縣無核棗春秋兩季均可栽植,近幾年實踐證明,秋季栽植成活率更有保證。
三.栽植技術和要求栽植時要選用良種壯苗,苗木根系要求發達完整,保證有3—6條側根,長度在20公分左右,苗高在一米左右,地徑在1公分以上,無病蟲害。 栽植前,要挖80公分見方的栽植坑,如果土質過於粘重,或者石粒含量過大,要加大挖坑範圍,換土改良。栽植前必須施入足量有機肥和少量化肥,以提高土壤肥力。一般每穴施有機肥50—100公斤,磷肥1—2公斤。施入肥料後,先澆水,待土壤下沉後再栽植。
苗木在栽植前先浸泡一晝夜,使根系吸足水分,然後沾上泥漿,按照“兩踏三埋一提苗”的栽植方法栽植。在山丘水利條件差的地方,苗木栽植後及時用地膜覆蓋,可提高地溫,保持土壤水分,促進苗木根系生長,提高栽植成活率。

發展概況

在酸棗資源豐富的地區,也可採用坐地嫁接建園。需要注意的是,嫁接前最好先選好砧木,提前一年在其周圍斷根並剔除其他植株。嫁接方法以春季劈接和皮下接成活率較高。概況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取得了可喜的經濟效益。由於廟口鄉緊倚太行山,有豐富的石料資源,以片石、料石、石子、石灰的開採生產和產品運輸,形成了一條龍生產體系。50個採石場、28個石子廠、15個石灰窯及5個大型磚瓦廠遍布全鄉。1800多輛小拖拉機把產品源源不斷地動往臨近城市的建設工地,從業人員2500人之多,人均年純收入5000元以上。近幾年以來,廟口鄉黨委班子堅持以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省、市、縣農村工作會議和經濟工作會議精神,以三級黨建聯創活動為載體,以弘揚靳月英精神為主線,圍繞經濟建設為中心,以"強鄉、壯村、富民"統覽農村工作全局,全面實施"科教興鄉"、"依法治鄉"戰略,大力搞好種植業結構調整,重點開發高效農業,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強大推進鄉鎮企業和非公有制經濟的發燕尾服和發展思路,採取積極的財政稅收政策,培植和開闢新稅源,確保農民增收,財政增收,促進廟口鄉兩個文明建設協調發展。特別是從九八年開始,廟口鄉科學合理地安排農產品布局,積極回響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大力發展高效農業園區的號召,把發展高效農業作為振興山區農村經濟的突破口,嚴格按照"千畝起步、千戶帶動、萬畝鞏固、億元收入"的總體要求,在原本廟村建立了萬畝葡萄高效園區,通過鄉黨委三年的潛力苦幹,園區已形成規模,且經濟效益可觀,農民收入由原來的每庫存地收入800元增長到3000餘元,為農民增收走出了一條好路子,也為該市高效農業發展做出了積極的更大的貢獻。面向新世紀,廟口已蓄勢待發,正準備高歌猛進,大顯身手。恰逢此時,一系列重大機遇又擺在該鄉人民的面前;國家加快中西部發展重大戰略的實施,為廟口發展區位優勢,東引西進,乘勢而上,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戰略機遇;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的步伐越來越快,為該鄉融入世界經濟格局一體化、加快引進外資、擴大對外貿易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機遇接踵而來,機遇就在眼前,只要抓住機遇,加快經濟結構調整,廟口的前景一定會燦爛光明;只要抓住機遇,苦練內功,興利除弊,廟口的經濟之舟定會在市場經濟海洋中"直掛雲帆濟滄海"!追昔撫今望未來,悠久的歷史文明,使廟口人民倍感自豪,輝煌的發展成就,使廟口人民倍感欣慰,美好的燦爛前景,使廟口人民倍感振奮。同時,廟口人民也清醒地看到前進的道路上,還會遇到許多新的矛盾和問題。但是廟口人民堅信,以全鄉人民追求文明富裕的巨大熱情為動力,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振奮精神、真抓實幹、求真務,廟口人民就一定能創造更輝煌的業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