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森泰

廖森泰

廖森泰同志1962年8月出生於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龍江鎮,1983年8月華南農學院蠶桑專業大學本科畢業,獲學士學位,華南農業大學、華中農業大學兼職教授,廣東省農學會副會長,廣東省食品學會、廣東省蠶學會副理事長,全國農學會、中國農業技術推廣協會等理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廖森泰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龍江鎮
  • 出生日期:1962年8月
  • 信仰:共產主義
  • 主要成就:院一級學科帶頭人
  • 性別:男
基本信息,成果及榮譽,業績,管理工作,技術開發管理,科研管理,田園公司工作,茶葉所掛職,

基本信息

1986年8月華南農業大學蠶桑系碩士研究生畢業,獲碩士學位,並被分配到廣東省農業科學院蠶業研究所工作。1988年任助理研究員,1993年任副研究員,1998年開始任研究員。1992年12月~1996年3月任蠶業研究所副所長,主管技術開發。1996年4月~1996年12月任廣東省田園實業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兼任廣東科宇工廠化農業投資公司總經理。1997年1月起任蠶業研究所所長,1997年1月~2000年6月兼任蠶業所黨總支書記。1999年8月至2000年10月掛任茶葉研究所所長兼任所黨總支書記。2000年10月至今任廣東省農業科學院副院長、黨組成員,第六屆廣東省丁穎科技獎,2001年被中國農學會授予全國優秀農業科技工作者稱號。中國科協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現任廣東省農科院黨委書記,院一級學科帶頭人。
廖森泰

成果及榮譽

主要從事蠶病防治、蠶桑和昆蟲資源綜合開發利用、農產品加工、農業規劃及科技管理工作,主持或主要參加國家、省、院科技攻關項目15項,主持“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計畫、國家-廣東聯合基金、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團隊項目等國家和廣東省重點科技項目10多項,發表論文近100篇,主編出版專著2部,獲授權發明專利8項,獲得省級科技成果8項。其中家蠶蛹人工培養巴西蟲草研究項目,在世界上首次發現巴西蟲草的藥用價值和家蠶蛹培養巴西蟲草菌獲得成功,開發出系列保健品和醫藥原料,開創了蠶桑和昆蟲資源綜合利用的先河。最近主持並執筆完成了《廣東省農產品加工技術發展規劃》、《廣州市都市農業科技示範帶建設規劃》、《乳源縣創建綠色食品示範縣》等十多個專項建設規劃。組織和主持蠶桑資源高效綜合利用研究,利用蠶和桑資源,開發出蠶蛹蟲草、桑果汁、雄蠶蛾膠囊等系列產品10多 個,構建了蠶桑資源高效循環利用新的產業模式。拓展熱帶亞熱帶果蔬深加工研究,對華南瓜類蔬菜進行系統鑒評、提升加工工藝,開發系列新產品。作為廣東省農 業科技發展戰略專家,主持完成了“廣東省農業科技中長期發展戰略研究”、“廣東省十一五農業科技規劃”,目前正開展主持“廣東省十二五農業科技發展規劃”研究;被聘為廣州市、茂名市以及柳州市政府決策諮詢專家、現代農業顧問。
2001年獲得獲得廣東省“丁穎科技獎”、中國農學會“全國優秀農業科技工作者”稱號,全國星火先進個人,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中國科協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廣州市天河區人大代表等,第六屆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全國代表、中國青年科技協會代表、廣東省科學技術協會代表、廣州市天河區人大代表

業績

蠶桑資源綜合利用研究
1、家蠶蛹人工培養巴西蟲草研究。該項目是省農業重點科技項目,在世界上首次發現巴西蟲草的藥用價值和和家蠶蛹培養巴西蟲草菌獲得成功,開發出系列食品、保健品和醫藥原料,獲得批文投放市場,取得可觀的經濟效益和良好的生態效益。1997年通過技術鑑定,達國際先進水平,1998年獲省科技進步二等獎,蠶蛹蟲草被列為國家重點新產品,廖森泰是主要完成人,排第二名。“蠶蛹蟲草產品試產”1999年被列為廣東省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資金(成果孵化)項目。
2、主持蠶資源綜合利用開發研究
(1)桑果汁研製;(2)雄蠶蛾、雌蠶蛾藥用開發;(3)桑枝栽培靈芝研究;(4)黃血蠶和桑葉抽提研製保健品等四個項目取得突破性進展,部分產品已投放市場,被列入廣東省1999年科技創新百項工程項目“蠶桑資源綜合開發利用”。
申請發明專利3項:一種桑葉多糖產品及其用途;一種保健食品的製法;一種對糖尿病治療有輔助作用的保健食品的製法。
蠶病防治技術研究
先後主持和主要參加“八五”、“九五”國家攻關,省科技創新百項工程,省科技攻關,省農業重點科技,省農科院院長科技基金,省農科院科技攻關等項目。與其他科技人員一道針對家蠶疫病——微粒子病在世界上尚未有藥物治療,微粒子病發生嚴重,我國每年因此損失過億元;廣東等華南蠶區高溫多濕氣候引發蠶病,而當時主要的養蠶消毒藥物易失效等情況,研製出系列蠶藥在我國13個省市蠶桑生產上推廣套用,取得顯著的社會效益。
1、防微靈治療家蠶微粒子病。在國際上首次研製出家蠶微粒子病的治療藥物——防微靈,生產防治效果達73—95%。該項目是“八五”國家攻關項目子專題“家蠶微粒子病防疫技術研究”的研究成果,1993年通過技術鑑定,達國際先進水平,1997年獲省科技進步三等獎,廖森泰是主要完成人,排第二名。“防微靈”在全國13個省市推廣套用,社會效益1億多元。
2、養蠶新消毒劑—消毒淨的研究。研製出廣譜、高效消毒劑“消毒淨”在全省推廣套用,社會效益累計1500多萬元。該成果1991年通過技術鑑定,達國內先進水平,“消毒淨”屬省內首創,1992年獲省科技進步三等獎,廖森泰是主要完成人,排第三名。
套用昆蟲開發研究
1、廣東昆蟲微孢子蟲研究。系統地對廣東發現的異型微孢子蟲和蠶區野外昆蟲微孢子蟲對家蠶的感染性進行了研究,在國際上首次從家蠶體內分離到辛孢蟲屬微孢子蟲;獲得了2株對斜紋夜蛾、小菜蛾病原性強,對家蠶病原性弱的微孢子蟲分離株;發現了昆蟲間微孢子蟲交叉感染現象是家蠶微粒子病流行的主要原因之一,為有效控制家蠶微粒子病研究提供理論依據。2002年獲廣東省農業科學院科學技術一等獎。廖森泰是主要完成人,排第三名。
2、利用昆蟲病毒防治蔬菜害蟲的研究,1997年被列入省科技攻關項目。開展珍稀蝴蝶人工養殖及工藝研製項目進展良好。
農業產業化管理研究
科技創新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體系創建與實踐。該項目是廣東省農業科學院針對我國科技體制不適應經濟建設和農業產業化程度低的實際,依據國家科技體制改革和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政策和目標,緊密結合中國國情、自身學科優勢和市場需求,找準科技與經濟最佳結合點,深入研究和大膽實踐,以科技創新為根本,研究、創新了一大批先進技術,科學組裝集成為種植業、養殖業、農產品加工三大產業化關鍵技術群,建立了創辦科技型企業、科技示範、技術支撐、農業科技信息服務四種相互促進的成果轉化模式,以科技體制創新和管理創新為保障,加速推進科技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成功地構建了科學技術創新、科技成果轉化模式創新、科技體制創新、科技管理創新有機結合、相互促進、協調運作的科技創新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體系。經過十年實踐取得了巨大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該成果為全國農業科技創新和體制改革提供了新鮮經驗。2001年獲廣東省科學技術特等獎。廖森泰是該成果的主要組織者。
農業規劃
近年還從事農業觀光旅遊規劃和區域農業開發規劃研究工作,曾主持完成“東源縣東江畫廊農業生態科技旅遊”、“乳源瑤族自治縣創建綠色食品示範縣”和“廣州市都市農業科技示範帶”等十多項區域農業規劃工作。目前主持“廣東廣州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建設”、“廣東省農產品加工技術發展規劃”等國家和廣東省重點科研項目。
1、廣東廣州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建設
“廣東廣州國家農業科技園區(試點)”核心區位於廣州市白雲區鐘落潭鎮,經過5年的建設,已初見成效,目前投產使用的項目有農作物種子工程及良種試驗示範區、現代設施農業試驗示範區、良種苗木繁育中心、良種豬繁育中心、新型農作物專用肥料廠、GMP動物保健品廠、功能食品及果蔬深加工廠、無公害農藥廠等,建設了農業科技展覽廳,在省內外廣泛套用,示範、輻射和帶動作用顯著,產生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為更好地推進科技園區的建設,在園區內新增了“農科迪斯尼”農業科技旅遊項目。通過以旅遊內涵為主題的規劃、設計與施工,把農業科技推廣、科學管理、農藝展示、農產品加工及旅遊者的廣泛參與融為一體,使旅遊者充分領略現代新型農業藝術及生態農業的大自然情趣的一種新型旅遊形式,將於2003年底內投入使用。
2、“東江畫廊” 旅遊項目總體規劃
“東江畫廊”是以東江流經東源縣境河段為主建設的風景區。新規劃的“東江農科園”面積400畝,設定了農業科技博覽館、大田種植區、坡地茶果景區、設施栽培觀賞區、水產養殖區、竹文化區等觀光旅遊區。為我省新添自然景光的旅遊項目,使廣大市民節假日享受一種農家的風景。
3、廣州都市農業產業帶規劃
在對廣州農業現狀作深入調研的基礎上,廣泛吸收國內外農業、城市建設、環境生態等相關學科的新知識,以建設與廣州都市化發展相適應的現代農業產業帶為目標,沿廣從公路現有主要農業區域進行“廣州市都市農業科技示範帶”規劃。規劃按功能打造安全農產品生產、農產品保鮮加工、農產品流通、農業生態旅遊、科技研發組團5個功能組團,擬建設13個重點示範性項目,設立14個科技項目,3年內投入研究經費2400萬元,建設資金4億元。通過科技項目的啟動與引導,形成農業高新技術研發、示範、推廣、產業化體系;建立高品質、高安全性、高效益、標準化的現代農業生產示範、檢測監控、農產品流通體系;建設環境優美、配套合理的休閒、觀光、科普一體化的生態旅遊區,使示範帶成為富有嶺南農業特色的廣州新經濟帶、生態帶、風景帶,成為廣州市現代化建設的標誌性成果之一。

管理工作

技術開發管理

自1992年12月任蠶業所副所長,兼任所技術開發部主任,大力抓好該所的技術開發工作, 調整布局,創辦蠶藥廠、蠶種場、絲棉胎廠、蠶蛹蟲草廠、桑果汁廠等技術開發項目,使蠶業所技術開發創收每年以25%以上的速度提高(1992年蠶業所開發創收69萬元,至1999年達到320萬元)。八個產品獲得批文,為今後規模化開發打下堅實的基礎。

科研管理

針對蠶桑行業不景氣的狀況,提出立足蠶業開拓研究領域的思路,在鞏固蠶桑育種和蠶病防治優勢項目的基礎上,大力開拓蠶桑資源綜合利用和昆蟲資源開發新領域,去年蠶桑資源綜合利用被列入省科技創新百項工程,蠶蛹蟲草工廠化生產列入省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資金項目。蠶桑資源綜合利用和昆蟲資源開發利用新領域的開拓,使全所科研開發得到了創新,發展充滿了活力。

田園公司工作

主要代表省農科院與珠江投資公司組建科宇工廠化農業投資公司。主持申報清淨蔬菜工廠化生產和水稻拋秧紙筒規模化生產等項目,被省計委立項,還爭取到省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參與田園公司土地開發項目的規劃和談判,這段時間的工作使該同志鍛鍊了企業運作的才能,積累了經濟工作和土地開發的經驗。

茶葉所掛職

接受院黨組織的安排,從1999年8月起至英德省農科院茶葉所掛任所長、總支書記。深入調查研究,找出該所長期以來發展不快的癥結所在,做好所的定位,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制訂詳細的改革措施,立足茶葉,開拓研究開發所領域。
1、整機構人員
成立所辦公室、品種室、栽培室、加工室、新技術室、開發部等機構,使人事的情況迅速得到改觀。
2、開拓研究開發新領域
加快良種茶苗繁育推廣步伐,大力推廣特色茶樹新品種,建成苗圃60多畝,繁育茶苗300萬株。建立名優茶開發基地,擴大引進台灣烏龍茶示範種植;開展茶葉綠色食品生產技術研究推廣;研製系列保健茶投放市場。
3、多途徑開發創收
研製新產品10多個,並獲得中國綠色食品A級質量認證。建立“鴻雁茗茶”連鎖店40多個,基本覆蓋廣東省主要縣市場,與企業聯營合作,開發保健茶和飲料茶產品,成功打入香港市場,並開拓茶文化市場,開展茶文化旅遊業務,大力促進產品開發,使茶葉所的科研開發工作步入正軌。
4、注意人才培養
通過請進來、走出去和言傳身教等多種方式培養人才,從思想觀念,實驗技工,管理能力,開發手段與多個方面指導在職人員,使幹部工人素質得到較大提高。總之,通過以上改革措施,全所上下努力,使茶葉所的工作步入正軌,為今後的發展打下發堅實基礎。
(六)2000年10月至今任廣東省農業科學院副院長,分管院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建設、農科集團、科技管理、示範基地建設、對口科技扶貧、科技展覽、科技下鄉等工作成績。
1、組織制定並實施本院十五科技發展計畫和年度計畫,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優勢,積極組織院屬單位申報國家、省、部科技計畫項目,組織材料申報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建設和國家科技成果轉化項目,被國家科技部立項。組織實施院長基金、科技攻關、科技發展、科技合作等院重點科技計畫項目69項,取得良好的進展,為科技與開發持續發展提供科技儲備。2002年全院新增科技項目近200項。組織承擔廣東省農作物遺傳育種重點實驗室、廣東省果蔬深加工重點實驗室、農業部蔬菜品質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廣州)立項和驗收;重視農作資源創新利用研究,將廣東桑樹、茶樹品種資源列為國家桑樹、茶樹品種資源華南分圃。
2、大力開展農產品加工研究。積極籌備廣東農產品加工研發中心,組織科技人員開展農產品加工研究,加強產後貯藏、保鮮、加工研究,大力推廣無公害綠色生產技術,推進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建設。
3、加強農業標準化項目研究。為適應國際農業生產的要求,增強農產品出口競爭力,開展廣東農業標準化現狀及發展戰略研究,廣泛收集國內外農業標準,建立了農業標準資料庫,積極組織科技人員開展農畜產品快速檢測技術、蔬菜無公害生產關鍵技術、健康食品以及農藥殘留技術等研究任務。有力地推動了全省農業標準化建設。
4、科技興農普及工作。組織科技人員到東源、大埔、龍川、新豐、翁源等科技扶貧縣以及羅定、茂名等綜合科技示範基地開展科技下鄉、扶貧、諮詢、培訓等活動。協助省農業廳做好參加中國國際農業博覽會、中國國際果蔬博覽會等等備活動,並積極參與廣東省科協、廣東蠶學會、中國蠶絲學會等社會工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