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仁柯

廖仁柯

廖仁柯(1924.11.22~2005.07.03),男,湖南省衡南縣人。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黨的優秀幹部,原中共衡陽市委書記,衡陽軍分區原第一政委,湖南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原委員,中共衡陽地委原書記,離休幹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廖仁柯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湖南省衡南縣
  • 出生日期:1924年11月22日
  • 逝世日期:2005年7月3日
  • 職業:原中共衡陽市委書記
  • 信仰:共產主義
人物生平,經歷與成就,社會評價,

人物生平

廖仁柯,1924年11月22日出生在衡南縣一個貧苦農民家庭。1948年8月他懷著對黑暗舊社會的無比痛恨和對自由民主的無限嚮往,參加革命工作。1943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在解放戰爭時期,廖仁柯在耒陽衡陽等地參加地下黨工作,積極開展游擊鬥爭,牽制國民黨的兵力;廣泛開展護廠、護校、護糧鬥爭,為維護社會正常秩序、保護生產設施、迎接衡陽解放做了大量艱苦卓絕的工作。
全國解放後,廖仁柯歷任衡陽縣第九區團委副書記,衡陽縣團縣委組織部長,衡陽縣委宣傳部副部長、縣委辦公室主任,衡陽縣農村工作部副部長、部長,常寧縣委書記,衡陽縣革委會副主任,祁東縣委書記,1976年12月任衡陽地委副書記,1979年5月任衡陽地委書記兼衡陽市委第一書記、衡陽軍分區第一政委,1983年地市合併後,任衡陽市委書記兼軍分區第一政委,1985年任省人大常委會委員。
廖仁柯(前左二)和胡耀邦、胡錦濤等合影廖仁柯(前左二)和胡耀邦、胡錦濤等合影
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黨的優秀幹部,原中共衡陽市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委員廖仁柯同志,因病醫治無效,於2005年7月3日20時17分逝世,享年81歲。
根據廖仁柯同志本人的遺願和其親屬的要求,實行喪事簡辦,不開追悼會,不搞遺體告別儀式,不接受任何悼念品,僅由其家屬舉行簡樸的哀思之後,遺體火化。

經歷與成就

廖仁柯同志出生在衡南耒水河邊,喝著耒河水長大,有著耒水一樣的優秀品格。
人民政權建立以後,從事地下工作的廖仁柯同志被黨組織安排到衡陽縣第九區任團區委副書記。由於出身貧寒、父母早故,只有國小學歷的廖仁柯同志,碰到最大的問題是文化不高而不能勝任工作。面對嚴重困難,他立即買來辭典,從認字析疑開始自學文化。忙完了一天的工作,廖仁柯同志伏在昏暗的油燈下埋頭苦讀,常常學到雞叫頭遍,有時通宵達旦。憑著“鐵杵磨針”、“懸樑刺股”的決心與毅力,日復一日,月復一月,年復一年地堅持讀書、作筆記。幾年時間,翻爛了好幾本新華字典和成語小辭典,寫下了厚厚一疊讀書筆記,閱讀能力、寫作水平顯著提高。
廖仁柯同志在剿匪反霸、土地改革、互助合作和人民公社化等各項工作中,都一馬當先,成績卓著,受到同事和領導的一致肯定。十餘年間,逐步成長為團縣委組織部長、縣委宣傳部副部長、縣委辦公室主任、縣委農村工作部長和縣委副書記,成為全縣幹部出類拔萃的佼佼者。
常寧資源豐富,條件優越,受嚴重自然災害和其他因素的制約,工作曾一度極為被動。危難之際,廖仁柯同志出任縣委書記,從加強領導班子建設入手,教育民眾自力更生、艱苦奮鬥,抓好糧食、生豬、油茶生產,同時兼顧其他,面貌迅速改觀。可惜,不久爆發“文化大革命”,不僅全縣一片混亂,而且廖仁柯同志本人也陷入囹圄。
在空前浩劫的“文化大革命”中,廖仁柯同志被“莫須有”的罪名送進監獄,受盡折磨,打斷兩根肋骨;出獄後,又到農科所勞動,去懷化修鐵路。他依靠對黨對人民的鐵定信念度過艱難歲月。後來清理“文化大革命”的人和事,有人提出要嚴懲兇手,胸襟開闊的他卻認為,在特定條件下做錯事的應該特殊對待。
“文化大革命”中期,廖仁柯同志復出擔任祁東縣委書記。他冒著“戴帽子”、“打棍子”和第二次被打倒的危險,排除干擾,集中精力抓經濟。率領農民學習先進,大搞農田基本建設,落實“農業八字憲法”,實行科學種田,推廣“三熟制”;率領工人強化管理,革新技術,提高產品質量,豐富內涵與擴大外延並舉,發展就地取材、服務當地的“五小”工業;同時,抓好集市貿易,搞活商品流通。短短四年時間,一個經濟瀕於崩潰的縣,一躍成為先進:工農業總產值、糧食總產量、財政總收入,年增長率均在兩位數以上,農民純收入增幅也接近兩位數;經濟社會事業成為祁東歷史上發展最快的時期之一。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人的思想活躍,廖仁柯同志以高度的政治敏銳性,引導幹部民眾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堅持實踐是檢查真理的唯一標準,做了兩項重要工作:衝破“左”的思想束縛,糾正“文化大革命”的錯誤,實行撥亂反正、正本清源,平反冤假錯案,重新啟用一批人才,使黨和人民的事業增添了有生力量;認真貫徹黨的若干歷史問題決議,正確評價歷史人物,切實落實理論務虛會議精神,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確保意識形態向著健康的方向發展。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後半年,廖仁柯同志由地委副書記走上地委書記崗位。這時黨的工作重點已經轉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他放開手腳、無憂無慮抓經濟。衡陽是以農業為主的地區,糧食是最大的優勢。廖仁柯同志解放思想,學習外地經驗,推廣聯產承包責任制,“決不放鬆糧食生產,積極發展多種經營”,努力改變生產條件,提高科學技術水平,普及“雜交稻”種植,增加農業投入,使全區糧、豬、油等幾項大宗農品的產量和商品率在全省都處於領先位置。衡陽地區的農業和江蘇的蘇州、廣東的佛山、山東的煙臺等地區一樣,進入全國的先進行列。在強化基礎的同時,他還著力抓工業、抓財貿,通過改革調動職工積極性,最佳化管理提高質量效益,依靠科技進步上檔次,使工業、交通、建築、財政、貿易、商業等都呈現喜人的發展勢頭。因此,上世紀八十年代初,衡陽的綜合實力坐上全省第二把交椅。
廖仁柯同志1977年夏在祁陽金洞電站工地廖仁柯同志1977年夏在祁陽金洞電站工地
1983年衡陽地市合併,廖仁柯同志出任新市委第一任書記。在發揮市帶縣的作用,增強城市輻射功能等重大課題上,廖仁柯同志進行了有益的探索,繪就了美好的藍圖,開始了有效的起步。他的辛勞和奉獻,為後來加強城市的基礎設施建設、調整城市經濟結構與布局、完善最佳化城市發展規劃、促進城鄉協調發展、推動城區向區域性中心城市邁進,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機構改革、地市合併中,廖仁柯同志高瞻遠矚、顧全大局,打破地域界限和傳統習慣,大力推進幹部任用制度改革,不拘一格選拔、培養、造就了一批“四化”人才,不少德才兼備的優秀幹部走上領導崗位,挑起了改革、發展的大梁。隨後,按照中央的部署,嚴肅認真地開展了整黨,使廣大黨員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新形勢下馬克思列寧主義和毛澤東思想的教育,黨的凝聚力、戰鬥力進一步增強,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提供了可靠的思想和組織保證。
退居二線後,廖仁柯同志仍然十分關注黨和人民的事業。對市委新班子,“扶上馬、送一程”,只關心、不干預。發現問題,及時通過正當的方式和正常的渠道向組織反映,依舊保持著高度的責任心和嚴密的組織紀律性。

社會評價

廖仁柯同志一生開拓進取,以身作則、身體力行,事事、處處自覺發揮先鋒模範作用。
廖仁柯同志是艱苦奮鬥、廉潔自律的楷模。任縣、地、市委書記,辦公室、辦公用具、工作用車都是前任留下的,自己沒有更新過。
廖仁柯同志十分重視調查研究,把調查研究作為聯繫民眾、了解情況、增長知識的重要途徑。擔任主要領導後,堅持三分之一的時間搞調查研究。任省人大常委會委員十年,每年都有兩三次較長時間的調研。為減輕農民負擔,他不顧年邁多病,依然深入到祁東鳳歧坪、衡南洪堰與黃獅、耒陽雅江等邊遠貧困地區解剖分析,寫出報告,奔走呼號,建議省人大督促省政府落實減負政策與措施。
廖仁柯同志的一生是偉大的一生。他忠於黨、忠於人民,政治堅定、艱苦奮鬥,勤政廉潔、情操高尚,為加強黨和人民政權建設、發展國民經濟和社會事業、改善與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鞠躬盡瘁,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