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海滄慈濟北宮

廈門海滄慈濟北宮

廈門海滄慈濟北宮始建於南宋1157年,現存宮殿興建於1994年,歷經12年,2006年前、中、後三殿整體竣工,占地面積[span]3662[span]㎡,宮貌絢麗,飛檐翹角,雄偉壯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廈門海滄慈濟北宮
  • 建於:南宋1157年
  • 歷經:12年
  • 占地面積:3662㎡
簡介,北宮歷史,

簡介

海滄慈濟北宮是保生大帝的四大祖宮之一,位於海滄街道溫厝居委會地面,供奉吳真人、孫真人、許真人。
慈濟北宮的特別之處是宮廟內供奉的是三真人,在慈濟四大祖宮中只有北宮供奉的是三真人,宋代吳真人、晉代名醫“藥聖”許慎、唐代“藥王”孫思邈。

北宮歷史

慈濟北宮的命運坎坷,滄桑變化,三落四起。慈濟北宮見證了自南宋以來的一個個朝代的興衰。1661年鄭成功為收復台灣,在廈門一帶練兵造船,因當時運輸困難,木材緊缺,鄭成功往慈濟宮朝拜,“得許”拆了南宮、北宮的木料,並許願復台之後必定“重建廟宇,再塑金身。”奈台灣收復後,國情劇變,由明而清,順治辛丑年,為斷絕沿海鄉民與鄭氏往來,實行靖邊播遷政策,強迫福建沿海鄉民內遷並燒毀宮廟、民房。由此鄭成功雖已收復台灣,卻難以達到復建慈濟宮的心愿。
康熙時期,施琅收復台灣,內遷的鄉民得以返回故鄉,重整家園。1686年附近鄉民自動籌資重修北宮。現北宮還保存清代重修時留下的碑記。
在晚清的衰敗中,北宮也逐漸破敗。民國時期,軍閥混戰,百姓更是無力修葺宮殿。日寇入侵,慈濟北宮被日機炸成廢墟僅剩下遺址和遺物。
1958年大興農業,北宮遺址被平整為農地,原來的遺物也散落在附近村莊,木材拿去建豬牛舍、搭橋甚至燒火,僅剩“道光五年、道光八年、道光十三年、道光十八年”的重修碑記。
1990年,台灣保生大帝廟宇聯誼會長周大圍先生率台胞進香團到白礁慈濟祖宮進香,翻閱《白礁志》,讀到關於北宮的記載,特意前往北宮考察遺址,認為北宮為慈濟四大祖宮之一,並倡議重建。1994年,溫厝等社成立重建北宮理事會,由程烏擔任理事長,廣向海外僑胞及台、港同胞籌募,破土重建慈濟北宮。
重修北宮時,挖掘到一些石構件,如元代典型的多角型石柱,宋代明代的柱礎等,都是見證北宮滄桑變化的文物。
除海滄慈濟北宮外,附近地區如龍海、平和、晉江等地的慈濟信仰中供奉的也有“三真人”。在台灣南部、新加坡一帶則更是盛行奉祀“三真人”。
北宮香火鼎盛時期是在明朝永樂至萬曆年間,由於北宮的多次衰落,許多香火遂移往東宮、西宮。現北宮基本建成,晉香朝聖的香陣逐步增加,有來自本省的晉江、泉州、漳州、龍海、平和、廈門、長泰,來自台灣台北、台中、台南高雄、嘉義、彰化、屏東、大保等地宮廟及企業公司,來自香港、廣東江西。海外有來自新加坡、馬來西亞晉香團、香客還有來自美國、日本的華僑。
每逢迎香日,舞龍舞獅、蜈蚣鬧花棚、中西樂隊腰鼓、梁傘、舞蹈、宋江陣等,場面壯觀絢美、熱鬧非凡。
廈門海滄慈濟北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