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濟橋

香山縣誌續篇》里記載:香山縣南溪(今珠海市南溪村)康濟橋是當年香山縣三大橋樑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康濟橋
  • 歷史記載:《香山縣誌續篇》
  • 古橋故事:大力士薛歡
康濟橋歷史,古橋故事,

康濟橋歷史

《道光-香山縣誌卷二》記載:“大坑橋在南大涌村外跨大坑水,駛石屢圮,道光五年修代以木。” 大意是:大坑橋康濟橋的前身,在道光五年(1825)前曾用石建成,但不久就跨塌,屢建屢塌,道光五年(1825)用木料重建。同治元年(1862年)又用石料重建。《香山縣誌續篇卷四—梁津》還有記載:“康濟橋,俗稱大坑橋,在恭常都南溪鄉外,跨大坑水,長一十二丈,寬一丈,石厚五寸,兩旁翼以石欄,齒以石柱,下開橋眼七以見水,頗具壯觀。溯該橋末重建以前路基,鄉人置木以度, 溪水發霉被飄流,蓍有利人之漶,該處為城澳與各鄉往來之衝要,行人苦之。鹹豐十一年 (1860年) 里村鄉人鄭潮(又稱鄭文東)……等倡募建築,而南屏鄉陳軍守善周捐集萬餘元始克成,斯善舉經似與鹹豐末年落成,於同治元年(1862年)至今,宏偉鞏固,蔚然為我邑之大橋樑煙。”
由上述記載可以想見,康濟橋用花崗石條逼拱砌成,七個孔一字排開,每個孔都一樣大小,故又稱“七眼橋”,橫跨大坑的下游,又稱“大坑橋”,而南溪村民又簡稱它為大橋。橋的內外兩側分別刻有 “康濟橋”和“萬派朝宗”幾個大字,十分奪目。康濟橋後來更成為岐關公路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岐關公路上僅有的一座宏偉的石拱橋。康濟橋及其前身大坑橋,從道光五年(1825年)算起,已經有188年歷史了,康濟橋比岐關公路還要“年長”70多歲!
在今年70歲的珠海市民劉志明記憶中,當年在南溪村口附近,康濟橋康濟亭互相輝映,景色優美。他回憶說,南溪康濟橋在上個世紀60、70、80年代進行了前後三次改造。到第三次改造時,“為了改造岐關公路為105國道,對康濟橋進行了兩側的擴建加寬,擴建後,‘康濟橋’和‘萬派朝宗’幾個大字的石刻沒有保留,原來的七孔重建改為四孔,原來的古樸宏偉的面貌不復存在。”事實上,康濟橋沒有坍塌,也沒有完全消失。今天人們從上沖檢查站出去,往南溪村方向,還要經過這康濟橋,只不過沒有標識牌告訴大家注意腳下的這座古橋罷了。

古橋故事

關於康濟橋,在珠海市南溪村有個關於“大力士薛歡”,並流傳已久的故事。
相傳清代期間,香山縣下恭都南大涌村(今珠海市前山鎮南溪村)有一位大力士叫薛歡,他力大無比,而且食量也大得驚人,鄉人都說他是薛仁貴的後裔。薛歡以種田為生,農閒時到澳門買些物品販賣,或給人挑貨賺點外塊。當時村里重修康濟橋,將原來的木質橋樑改建成用巨石砌成的拱形七孔大橋。用來建橋的巨石每塊長一米,高半米,重約六百餘斤。當橋樑建至高於地面六七米時,就要搭建棚架把巨石搬運到指定的高處。可巨石太重,人們無法抬著巨石往上登。正當工匠們一籌莫展的時候,路經這裡的薛歡笑笑說:“運送巨石,我一人全包了!”大家一聽,感到很驚訝,都用懷疑的目光看著他。只見薛歡一躬腰,就把巨石扛在肩上,很輕鬆地將大石搬運到指定的位置上。不多一時,放在工地的一堆大石被全部搬走了,工匠們見狀,驚訝不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