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愛德

康愛德

九江女子康愛德(1873—1931)是家中第六個女兒,曾為童養媳,算命先生判定她命犯天狗,於婚姻不利,被婆家拒收。後來她被一美國女傳教士收養,養至9歲在教會女學校受啟蒙教育,1892年又被帶至美國,入密西根大學學習醫科。康愛德立誓精習醫術為民治病,學習刻苦,成績優異,以出色成績畢業。在畢業儀式上,她著中國服裝登台領取畢業證書,校長當眾稱譽她,這一場面轟動一時。1896年,康愛德回國,先後在九江、南昌從醫。她在南昌辦的醫院熱心為病人解難,1907年一年就收診病人8000人。康愛德是當時知名度很高的女知識分子。1899年她曾作為中國代表出席過世界婦女協會代表大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康愛德
  • 民族:漢族
  • 出生日期:1873
  • 逝世日期:1931
個人經歷,國外之路,學成歸國,名人讚譽,

個人經歷

康愛德,我國第一個留美女學生。(1873—1931)曾是一個被遺棄的孩子,1873年出生於江西九江一戶並不富裕的人家,由於家中已經有了五個女孩,她被父母送給鄰家做童養媳。
不料,鄰家請了算命先生給她算命,算出的結果是,這個女孩子命犯天狗,婚姻不利,鄰家遂不敢接受她。正當家人無計可施之時,一位給西方傳教士做中文教師的鄉鄰建議康愛德的父母,將她送給他所教的那位女傳教士收養。就這樣,美國傳教士霍格女士收養了當時僅兩個月大的女嬰,並為她取了個英文名字IdaKahn。從此,小康愛德在霍格女士與她的同事吳格矩女士的身邊一天天長大,走上了一條迥異於中國平民女子的人生道路。

國外之路

9歲時,小康愛德跟隨霍格女士赴舊金山,在那裡學會了英語。後來她又回到中國,跟著吳格矩女士在重慶生活了兩年。1886年,重慶發生了反教運動,教會大院被夷為平地,傳教士們躲往總督衙門,康愛德在一個木匠家躲藏了兩個月,後來她們找機會逃出了重慶。當時正值春天冰雪融化,三峽江水很急,13歲的小康愛德坐著一條小船渡過了波濤洶湧的長江,她的人生又一次化險為夷。
1892年,吳格矩女士帶了三個男孩和兩個女孩同到美國,這兩個女孩便是康愛德和她在九江教會女塾念書時的同學石美玉。她倆順利通過了入學考試,進入密西根大學醫學院。在學校,她們各項成績均名列前茅。在畢業儀式上,兩個女孩穿著中國旗袍登台領取畢業證書,康愛德的旗袍是藍色的,石美玉的是粉紅色,人們為她們起立長時間地鼓掌,校長當眾稱讚她們:“無謂支那人不足言,彼支那人之所能殆非我所能也。若此女士者,與吾美之女作比例,愧無地矣!”

學成歸國

1896年,康愛德和石美玉學成回國,在九江碼頭上岸時,她們受到熱烈歡迎,一路上鞭炮聲不絕於耳,人們都想看看這兩位留洋歸來的年輕女醫生。三天后,她們應當地醫院的要求做了幾台手術,手術十分成功,一時間聲名鵲起。到她們行醫的第二年末為止,她們共接診治療5491名病人,她們將所有收入移交給教會財政部門,並用四年的行醫來補償在美國上學的費用。
當時,張之洞曾寫信給吳格矩,懇請派康愛德和石美玉去上海執教他正在創辦的醫學師範學校,但她倆最終沒有接受邀請,因為她們覺得留在九江能發揮更大的作用。一次,南昌巡撫派船到九江,請求派一位醫生去為他的夫人看病,康愛德立即出發,將患者帶回九江悉心照料。巡撫夫人康復後,廣為宣傳這兩位女醫生,康愛德藉此機會到南昌設立醫院,並逐步擴展規模,僅1907年一年就收診病人8000多人。在1911年辛亥革命和1926年北伐戰爭期間,醫院還收治了大量受傷難民。

名人讚譽

1896年,梁啓超曾在《時務報》上發文,極力讚頌康愛德的成就,孰料還由此引出了一條花邊新聞:《老殘遊記》作者劉鶚讀到梁啓超生花妙筆下的“江西康女士”,不禁為之神往,並且從《申報》的報導中得知她“尚待字閨中”,於是托羅振玉函告汪康年及梁啓超,請他們“為作冰上人”,想要和她結為連理。
1899年,作為當時知名度很高的女知識分子,康愛德代表中國出席了世界婦女協會會議。
1907年後,34歲的康愛德再次負笈海外,先後在美國的西北大學和芝加哥大學攻讀文學,在英國的熱帶病院深造醫學。四年後回南昌繼續從事醫務工作,直至1931年去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