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思立

康思立

康思立(875-937),五代晉陽(今山西太原)人,後唐大將。

基本介紹

  • 本名:康思立
  • 所處時代:唐朝
  • 出生地:五代晉陽
  • 出生時間:875
  • 去世時間:937
內容,時代背景,人物性格,人物後期,傳記,

內容

時代背景

康思立生逢唐末亂世,少時擅長騎射,為當時鎮守太原的河東節度使李克用賞識,任河東親騎軍使。李克用死後,其子李存勗繼為晉王,康思立效力軍前,南征北戰,屢立戰功。李存勗滅梁前的幾次重大戰役,解潞州之圍(後梁開平二年,908年)、柏鄉大勝 (開平四年,910年)、天河之戰(後梁貞明三年-五年,917—919年),他都衝鋒陷陣,並因戰功卓著而提擢為檢校戶部尚書、右突騎指揮使。後梁龍德三年(923年),李存勗建後唐,即帝位,改授康思立軍帥,賜忠勇拱衛功臣,加檢校尚書右僕射。

人物性格

康思立為人純厚,善撫格士,所治之處,皆有善政,得到百姓擁戴。後唐明宗李嗣源因此對他尤為信任重用。即位之初,就派康思立到他的出生地應州(今山西應縣)擔任刺史.不久,改任嵐州(今山西嵐縣)刺史。此後,康思立還作為宿州(今安徽宿縣)團練使,領昭武軍節度使,利、巴、集等州(三州皆在今四川境內)觀察處佐等使,任保義節度使,改賜耀忠保節功臣。
康思立忠勇兼備,先後事後唐五主。後唐內部王位爭奪劇烈,康思立作為一名大臣,面對李家兄弟的相互殘殺,難免無所適從。後唐閔帝即位,潞王李從珂反於鳳翔,兵至靈寶(今河南靈寶)。康思立時為保義節度使,欲固守陝城(今河南陝縣),當時城中僅有 500兵士。李從珂圍其城,城中守兵大懼,皆爭相出城迎接李從珂。康思立禁止不能,只得也出城迎之。潞王奪得王位後,因康思立初無降意,對他很反感,先把他凋任安遠(今湖北安陸),後又凋任安國(今河北邢台),最後以年老為由將他罷為右神武統軍。

人物後期

儘管康思立受到冷落,但他忠唐之心猶在,後唐末帝(即潞王)即位後不久,占據河東的石敬瑭勾結契丹,反唐稱帝(936年),後唐政權危在旦夕。末帝在群臣堅請之下,御駕親征,行至懷州(今河南沁陽),因圍太原的後唐兵反而被契丹兵與石敬瑭圍困,糧草斷絕,難以支持,這才重新起用老將康思立,任他為北面行營馬軍都指揮使,急命他率騎兵馳赴團柏谷(今山西祁縣境內)救援。康思立援兵來至,後唐軍統帥張敬達已被副帥楊光遠殺害,舉部投降石敬瑭。康思立得此訊息後,又急又氣,致使舊疾復發,猝死於軍中,時年63歲。

傳記

康思立,晉陽人也。少善騎射,事武皇為爪牙,署河東親騎軍使。莊宗嗣位,從解圍於上黨,敗梁人於柏鄉,及平薊丘,後戰於河上,皆有功,累承制加檢校戶部尚書,右突騎指揮使。莊宗即位,繼改軍帥,賜忠勇拱衞功臣,加檢校尚書右僕射。天成元年,授應州刺史,尋移嵐州,充北面諸蕃部族都監。三年,遷宿州團練使。四年,領昭武軍節度、利巴集等州觀察處置等使,改賜耀忠保節功臣。長興初,朝廷舉兵討東川董璋,詔兼西面行營軍馬都指揮使。二年,移鎮陝州。通鑑:潞王至靈寶,思立謀固守陝城以俟康義誠。先是,捧聖五百騎戍陝,為潞王前鋒,至城下,呼城上人曰:「禁軍十萬已奉新帝,爾輩數人奚為!徒累一城人塗地耳。」於是捧聖卒爭出迎,思立不能禁,不得已,亦出迎。清泰初,改授邢台,累官至檢校太傅,封會稽郡開國侯。二年,入為右神武統軍。三年,充北面行營馬軍都指揮使。是歲閏十一月,卒于軍,年六十三。

思立本出陰山諸部,性純厚,善撫將士,明宗素重之,故即位之始,以應州所生之地授焉。其後歷三郡三鎮,皆得百姓之譽。末帝以其年高,徵居環衞。及出幸懷州,以北師不利,乃命思立統駕下騎軍赴團柏谷以益軍勢。俄而楊光遠以大軍降於太原,思立因憤激,疾作而卒焉。晉高祖即位,追其宿舊,為輟朝一日,贈太子少師。少師,歐陽史作少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