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乃馨革命

康乃馨革命

康乃馨革命(葡萄牙語:Revolução dos Cravos,英語:Carnation Revolution),又稱四·二五革命,是葡萄牙首都里斯本於1974年4月25日發生的一次軍事政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康乃馨革命
  • 外文名:Revolução dos Cravos
  • 時間:1974年4月25日
  • 地點:葡萄牙
事件背景,事件過程,事件影響,葡萄牙,澳門,東帝汶,非洲,民主化,

事件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很多歐洲國家紛紛自願或被迫放棄其殖民地。葡萄牙的薩拉查極右派政權卻拒絕放棄其殖民地,因此它仍然維持著龐大的殖民帝國。葡萄牙嘗試抵抗殖民地發起的非殖民化浪潮,並因此爆發了葡屬殖民地獨立戰爭(1961年——1974年)。長久的戰爭和龐大的軍費令薩拉查政權失去了很多葡國人民特別是中下級軍官的支持。

事件過程

一些中下級軍官組成了“武裝部隊運動”(Movimento das Forças Armadas,簡稱MFA),於1974年4月25日在里斯本發起政變,期間並有很多平民自發參與。在政變期間,軍人以手持康乃馨花來代替步槍,康乃馨革命便由此而來。此革命推翻了20世紀西歐為期最長的獨裁政權(42年),之後引發了兩年混亂的“過渡時期”,政府更替頻繁,10年內更換15個總理。

事件影響

葡萄牙

與普通暴力革命相對比,葡萄牙康乃馨革命者採用和平方式來達成目標,而沒有經過大規模的暴力衝突獲得成功。為紀念此日,葡萄牙把4月25日定為自由日。

澳門

1557年葡萄牙進攻廣州失利後,明朝當局曾將澳門租借給葡萄牙商人。而直至1887年,葡萄牙政府與清朝政府簽訂了有效期為40年的《中葡和好通商條約》,1928年期滿失效後,澳門成為葡萄牙“永居管理”之地。
1974年葡萄牙革命成功,葡萄牙政府宣布放棄所有海外殖民地,並首次提出把澳門交還中國。由於當時不具備適當的交接條件,時任總理的周恩來提出暫時維持澳門當時的狀況。1976年,《澳門組織章程》和《葡萄牙共和國憲法》先後頒布,承認澳門是“葡萄牙管治下的中國領土”;1979年中葡建交,之後於1987年葡中雙方簽訂《中葡聯合聲明》,為後來解決澳門前途問題打下基礎。為紀念此日,澳門市政廳南灣湖兩處街道,命名為四月二十五日前地(Praceta 25 de Abril)及四月二十五日街(Rua 25 de Abril)。澳門回歸前,自由日為澳門公眾假期,回歸後被取消。
原本葡萄牙在澳門有駐軍,而葡國駐澳軍隊在康乃馨革命爆發後全部撤出,澳門於1976年1月自立軍事化保全部隊。

東帝汶

由於康乃馨革命的影響,葡萄牙當局宣布放棄所有殖民地,其中包含東帝汶。而東帝汶的葡國駐軍撤出後,印尼蘇哈托政權派兵侵占東帝汶;由於受到葡萄牙殖民文化影響、信奉天主教的東帝汶人,對印尼以伊斯蘭教徒組成的伊斯蘭文化產生了強烈的反抗意識,爆發了長達24年的獨立戰爭,直至1998年蘇哈托政權倒台;東帝汶於1999年通過獨立公投,並於2002年正式獨立及加入聯合國

非洲

葡萄牙曾據有的殖民地,如非洲安哥拉莫三比克等地,自從葡萄牙當局在康乃馨革命爆發後宣布實行非殖民化政策,放棄海外殖民地後,葡國殖民政府與駐軍也連帶撤出,導致世界各殖民地紛紛脫離葡國統治獨立,非洲前葡屬殖民地一獨立就陷入權力真空,各派系與被捲入的周遭鄰國爆發了內戰;前殖民地莫三比克、安哥拉獨立後即爆發多年內戰,尤其是安哥拉內戰,交戰雙方分別獲得古巴南非的支持,一度加劇了內戰情勢。葡萄牙被迫收容多達100萬葡裔難民,在葡萄牙稱之為“歸僑”(Retornados)。

民主化

美國哈佛大學政治系教授亨廷頓將此次革命視為第二次民主化與第三次之間的分界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