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庫爾特·馮內古特
- 外文名:Kurt Vonnegut
- 國籍:美國
- 出生地:印第安納州印第安納波利斯
- 出生日期:1922年
- 逝世日期:2007年4月11日
- 職業:作家
- 代表作品:《五號屠宰場》、《貓的搖籃》
個人簡介,基本信息,介紹,個人創作,標準形象,學習經歷,小說創作,小說特點,作品簡介,作品列表,長篇小說,短篇小說,
個人簡介
基本信息
庫爾特·馮內古特(Kurt Vonnegut,1922—2007),出生於美國印第安納州印第安納波利斯,祖先是19世紀中葉來自德國的移民。因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美國社會反德情緒甚囂塵上,德國人及其後代備受歧視,這給馮內古特幼小的心靈留下濃重的陰影。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美再一次成為交戰國,德裔美國人的原罪感更深,所受歧視比一戰期間有過之而無不及。1945年,馮內古特在向英裔美國人簡·瑪瑞·克可斯小姐求婚時,克可斯的一個叔叔還問她是否“真的想和所有的德國人混在一起”,不快之情溢於言表。馮內古特說?“直到今天,在德裔美國人和英裔美國人之間還存在著一條聖安德里亞斷層。”
介紹
作為德裔美國人,馮內古特的民族身份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受到嚴峻考驗。戰爭初期,馮內古特堅決反戰,為《康奈爾太陽報》撰寫了不少反戰文章。但在日本軍隊偷襲珍珠港之後,他改變了立場,志願應徵入伍,赴歐洲參戰。這時的馮內古特,保衛西方文明的信念戰勝了民族情感。1944年12月,馮內古特在著名的保吉戰役中被德軍俘虜,關押在德國城市德勒斯登。1945年2月13—14日,英美空軍在德軍戰敗已成定局的情況下,對不設防的歷史文化名城德勒斯登實施了狂轟濫炸,整個城市被摧毀殆盡,十多萬居民喪身其中。馮內古特因為被關押在一家屠宰場的地窖中,成為僥倖逃過浩劫的極少數人之一。這段恐怖經歷對馮內古特來說刻骨銘心,讓他看到民族間的仇殺如何達到歇斯底里的瘋狂程度。馮內古特把自己生命最後一部作品命名為“沒有國家的人”,這顯示在精神歸屬上,他已經不再把美國當成自己的祖國。馮內古特用意何在﹖我以為他不是從自己的德裔立場出發,對主流的英裔美國人宣洩憤恨情緒。他實際上拋棄了歷史上兩個民族間的恩怨情仇,超越了對種族歧視的單純批判,站在一個更高的角度思考人類面對的共同問題。這種境界是令人欽佩的。
也因為這個緣故,馮內古特的幽默和諷刺時常關注現行的政府和政治。他在2005年出版的《沒有國家的人》中用了“耶魯大學的C等生”、“啟斯東式警察”、“預言家”等形象。“耶魯大學的C等生”指從耶魯大學畢業,學習成績不好的學生。在美國政壇,耶魯畢業生有著強大的勢力。美國中央情報局有耶魯大學校友會之稱,美國前任總統柯林頓,布希都來自耶魯大學。馮內古特說這些耶魯生出身高貴,知識貧乏,是“明目張胆的白人至上主義者”,有“最令人恐怖的精神變態人格”。“啟斯東式警察”原本指的是1914-1920年間,由美國啟斯東影片公司拍攝的喜劇片中的美國警察形象。他們頭腦簡單,幹活賣力,可始終裝腔作勢,保持著警察的那股子威風。馮內古特說,美國現已經“被卑劣、低俗、愚蠢而無能的啟斯東式警察接管了”。“預言家”指人類歷史上形形色色善於蠱惑和蒙蔽人民的統治者。馮內古特說,“現今世界上調門最大、最傲慢無知的預言就在華盛頓流行。”“我們寶貴的憲法中有一個悲劇性缺陷,我也不知道該如何彌補它,這就是:只有神志不清的瘋子才想當總統。”而正是這些瘋子“使我們整個國家和這個星球的其他許多地方完全陷入混亂,也正是這些天生沒有是非之心的人在突然之間掌控了一切”。
非“嚴肅作家”和“勒德分子”
馮內古特在大學裡學的是生物化學。1947年,他曾到紐約的通用電氣研究實驗室任職。馮內古特能夠寫出《自動鋼琴》、《泰坦族的海妖》(1959)、《貓的搖籃》(1963)等科幻小說,以“科幻小說家”在文壇嶄露頭角,這些經歷可以說至關重要。60年代,一般批評家往往輕視技術教育,對馮內古特把科學思維、科技題材帶到文學裡來的做法並不欣賞,於是把他歸入“科幻小說家”之列,以區別於其他嚴肅作家。進入垂暮之年的馮內古特提起這一點,仍耿耿於懷,說?“我懷疑我可能在哪裡冒犯了什麼人,以致得不到他們的信任,讓我成不了嚴肅作家。”事實上,馮內古特所受的科學訓練,使他能夠對現代科技與人類異化之間的關係有更深刻的理解。他聲稱自己是“勒德分子”,仇視一切科技發明和創造。他認為“電子社會沒建起什麼來”,“進步已經讓我忍無可忍”,生態災難、環境危機是科學技術變革帶來的直接後果。在短短一百多年時間裡,人類製造出了發動機、汽車、輪船和飛機。世界經濟靠著大量消耗礦物燃料而加速發展;與此同時,礦物燃料排泄的污染物也正在加速摧毀這個我們賴以生存的星球。馮內古特曾不無誇張地說,自己年輕的時候駕著一輛瑞典產的紳寶車在一個小鎮上瞎折騰,發動機冒出的黑煙把鎮子籠罩在黑暗之中。他把礦物燃料比作毒品,人用上了癮就再也無法戒掉。他說 “我們用汽車狂歡了一個世紀,這極大地傷害了這個作為生命維持系統的美妙星球,在整個銀河中這可是唯一的一個。”
徹底的悲觀主義者
馮內古特是家裡最小的孩子,年幼時,父母和兄長在餐桌邊談話時總不讓他參言,他想“一鳴驚人”,以引起家人的注意,就故意講些逗趣的玩笑話。他還愛聽收音機里的喜劇節目,並在無意中模仿它們。戰後馮內古特曾為電視台製作過滑稽系列片,使自己的幽默天賦得到了訓練和發揮的機會。這些經歷都與他創作中幽默風格的形成有關。
那么,馮內古特幽默中的“黑色”又從何而來﹖少年時代父親的失業,母親的自殺,尤其是在德勒斯登經歷的慘無人道的大屠殺是研究者經常提到的原因。最突出體現他黑色幽默風格的作品是《五號屠宰場》。在戰後很長時間裡,馮內古特一直想把那一場慘絕人寰而又荒誕之極的大屠殺訴諸文字。最初他想走好萊塢戰爭片的路子,結果寫的東西全無價值。直到有一天,他去找一個朋友聊天,朋友妻子的一句話點醒了他?“你們那時候什麼都不是,只是一些孩子。”把戰爭中人類的行為當作嬰兒的遊戲來描寫,以童真的眼光表現戰爭的屠殺和暴力,這全新的“黑色幽默”視角催生出他的《五號屠宰場》。
但到了晚年,在《沒有國家的人》中,馮內古特用了不少篇幅講述他晚年幽默“細胞”喪失而產生的痛苦。馮內古特承認,“逗人發笑他媽的是一件費力的活計”。他自己分析,這種情形與他對生活感到徹底絕望有關。幽默是“遠離殘酷生活,從而自我保護的方法。但到最後,大家已經非常疲倦了,而現實又是那樣殘酷,於是幽默再也不起作用了”。晚年的馮內古特自命為“徹底的悲觀主義者”,當他完全厭倦了生活,黑色幽默也就棄他而去了。正如他最後一本書中那首名為《輓歌》詩的結尾:當生命終於我們記述的那樣,它將多么富有詩意。如果地球會以漂浮的聲音說話,也許,從大峽谷的低處——“一切結束了。”
個人創作
馮內古特生平寫過數量巨大的劇本、散文、短篇小說,但使他成為美國反主流文化大師和年輕人偶像的,卻是他的長篇小說。他著有14部長篇小說,在1960年代美國大學校園裡,他的小說人手一冊。在大學寢室里,都有卷了邊的平裝馮內古特小說。
馮內古特小說提出人類存在的基本問題。為什麼人們來到這個世界?有沒有一個智者使得世間的一切有意義?有沒有一個神最終能讓人們擺脫痛苦?他與馬克·吐溫都是深刻的悲觀主義者。1991年,馮內古特在《比死更糟的命運》中寫道:“最終,馬克·吐溫不再嘲笑自己的痛苦以及周圍的一切。他宣布生命是扯蛋。他死了。”
標準形象
這是馮內古特的標準形象:鬢髮微斜,眼袋很深,一身衣服皺皺巴巴,像極了一個不修邊幅的哲學教授。抽著煙,說話時常夾雜著咳嗽和喘息。
1922年,馮內古特出生於印第安納州,他父親是建築師。他母親來自富有的釀酒家庭。他是三個孩子中最小的。大蕭條時期,一家人生計艱難,他母親患上了間歇性精神疾病。“當母親發瘋後,她將所有的輕蔑和憎恨都拋擲到我父親身上,一個非常溫順無辜的人。”馮內古特後來寫道。母親最終自殺,她的悲劇給馮內古特留下了極大陰影,以至於他一生都很難與女人相處,到死仍牢牢記得,小時候有個姨媽告訴他,“所有的馮內古特都害怕與女人打交道。”
學習經歷
年輕時,馮內古特就讀於著名的康奈爾大學,在拿到學位前,應召入伍。1944年,他跟隨106步兵團分隊去了歐洲,所在的部隊幾乎被摧毀,他被抓,送到素有“德國建築珍珠”之譽的德勒斯登附近,與其他戰俘在一家地下肉類冷藏室里工作。
1945年,美英戰機向德勒斯登投放燃燒彈,他和同伴被派去清理屍體,這是他生命中的重要經歷。“濃煙高聳入雲,火焰銘記著憤怒,那么多因為德國人的貪婪、空虛和殘忍造成的死亡帶來的心碎。”這次經歷成為《五號屠宰場》的原始素材。小說《五號屠宰場》出版於1969年,講述了一個步兵團的偵察員發現戰爭恐怖的故事。一名英國團長在書中說:“我們忘記了戰爭是一些孩子在打。我看著那些剛刮乾淨的面孔時被震驚了。上帝啊,這是孩子們的聖戰啊。”《五號屠宰場》與反越戰、種族動盪、文化和社會劇變碰撞在一起,馮內古特的故事和解構成了新時代最叫賣的隱喻。
小說創作
在《第五屠宰場》里,馮內古特多次使用“馮內古特式短句”。
“馬丁·路德·金在一個月前遭槍擊。他也死了。
事情就是這個樣子。每天我的政府都給我一大批在越南戰中死去的屍體。事情就是這個樣子。”“事情就是這個樣子”。馮式短語成為了反對越戰的醒目標語。《第五屠宰場》在暢銷榜上,長時間排名第一,但一些學校和圖書館禁止這部小說,據說因為內容與性有關,以及有大量粗口和暴力描寫。
小說出版後,馮內古特一度被絕望纏繞,發誓再也不寫小說,並企圖自殺。1984年,他服下大量安眠藥和酒,但沒有死成。他的兒子馬克在1970年代遭受著同樣的痛苦,所幸後來恢復了。
馮內古特認為,唯有良心才能救贖生存的瘋狂和虛無。1965年,他在小說《上帝保佑你,羅斯華特先生》里總吉他的哲學:“親愛的孩子們,你們好。歡迎來到圓形的、潮濕的、擁擠的地球,這裡夏天熱、冬天冷。我只知道一條規則,‘你們得善良點兒’。”
戰爭結束後,馮內古特回到美國,娶了女友簡·瑪麗·考克斯。1945年,他們定居芝加哥,育有三個兒女。馮內古特在城市新聞局擔任警務通訊員。他申請了芝加哥大學人類學的碩士學位,撰寫了一篇名為《論小說善與惡的波動》的論文,被全體教授一致否決。有意思的是,25年後,芝加哥大學授予了他一個學位,允許他用《貓的搖籃》作為論文。《貓的搖籃》是馮內古特在1963年出版的小說,儘管一開始只賣出500本,但已成為高中英語課的教材。小說題目源自一個愛斯基摩遊戲:孩子們在遊戲中試圖用繩索誘捕陽光。
1947年,馮內古特搬到紐約,在美國通用電氣公司公關部任職。三年後他將自己第一個短篇故事《關於巴恩豪斯效應的報告》賣給雜誌,並且再次搬家。為了養家活口,他曾在廣告公司工作,還一度代理薩博汽車。
馮內古特的第一部小說《自動鋼琴》於1952年出版,諷刺了新類型的集體生活,比如開會、鼓舞士氣的演講、老闆的栽培等等。該小說延續了赫胥黎《美麗新世界》的餘波,描寫了一名工程師受僱於一家類似於通用電氣的公司,最終這位飽受摧殘的工程師揭竿而起,帶領同事們摧毀了所有機器。
小說特點
作為“當今美國最有才能的作家”(格雷厄姆·格林語),馮古內特摒棄了傳統的小說結構和標點。他的小說是虛構和自傳的混合體,常常一句話成段,大量運用驚嘆詞和斜體。評論家認為他發明了新的文學體裁;同時亦有評論者指責他自我重複、循環利用主題和人物。一些讀者覺得他的作品“語無倫次”,一些最苛刻的評論家稱他只是一個“漫畫哲學家”般的作家、空洞言辭的“代理商”。
馮內古特生命中的“新生活”是第二任妻子、作家兼攝影家吉爾克雷·門茲給他的,兩人在1970年同居,1979年完婚。1973年,馮內古特出版了《冠軍早餐,還是告別憂鬱的星期一》,他自稱這部小說是“兩位風燭殘年的孤獨老人在一個面臨消亡的星球上會面的故事”。
2005年,他出版了最後一部作品,短篇集《沒有國家的人》,書中有一首詩《安魂歌》,詩的最後一段寫道:當最後的生命終結在我們手中,這將是多么地富有詩意。如果大地可以言語,一個聲音幽幽傳來,或許來自大峽谷的深淵。“已經結束了。“人們不喜歡這裡。”
作品簡介
《貓的搖籃》(1963)是黑色幽默的代表作之一。其背景是個虛構的島國“山洛倫佐”。此國的統治者是宗教領袖博克儂和政治領袖、暴君麥克凱布,他們兩人表面上勢不兩立,實際上互相利用,根本目的是要把社會推入巨大的恐怖之中。書中到處都有自相矛盾、違反學理的幽默,如博克儂填寫表格時,在“業餘活動”一欄里填寫的是“活著”,而在“主要職業”下面填寫的卻是“死亡”。
《冠軍早餐》(1973)——以虛構的科幻作家Kilgore的許多荒誕的短篇小說和他的遭遇,對人類的生存狀態進行冷嘲熱諷,但在戲謔中充滿著作家嚴肅的真誠。以後現代主義的創作手法著稱,描寫了作者本人“進入小說干涉結局“的場景。全書充滿著馮內古特的個人風格,堪稱該風格的代表作。
《囚鳥》(1979)——以一個人的遭遇串起美國20世紀中期各個重大事件,包括麥卡錫主義、水門事件等,揭露美國社會的黑暗一面。
《五號屠場》(1969)——黑色幽默的類科幻作品,以二次世界大戰中遭盟軍轟炸的德國城市Dresdon的慘狀擬題,在社會上引起爭議,曾多次遭禁。後來成為黑色幽默的反戰作品中的經典。
《時震》(1997)——本人聲稱該書為封筆之作。寫的是時間突然倒回了十年,而所有人不得不把這十年里發生的事情一模一樣的再做一遍。作品中充滿著後現代寫作手法與辛辣的黑色幽默,《冠軍早餐》中的Kilgore再次在這裡出現,以他的短篇小說為作者“代言”。
《沒有國家的人》(2006)——作家最後的一部作品。以散文,評論方式總結了一生的創作歷程和人生感悟。
作品列表
(小說、短篇、劇本、影視改編)
長篇小說
⒈Player Piano, Scribner (New York,NY),1952,published as Utopia 14, Bantam (New York,NY),1954,with new preface,Holt (New York,NY),1966.
1952年,《自動鋼琴》
⒉The Sirens of Titan, Dell (New York,NY),1959.
1959年,《泰坦的海妖》
3.Mother Night, Gold Medal Books (New York,NY),1961.
1961年,《黑夜母親》
.Cat's Cradle, Holt (New York,NY),1963.
1963年,《貓的搖籃》
5.God Bless You,Mr. Rosewater; or,Pearls before Swine, Holt (New York,NY),1965.
1965年,《上帝保佑你,羅斯瓦特先生》
6.SlaughterhouseFive; or,the Children's Crusade: A Duty-Dance with Death,by KurtVonnegut Jr.,a Fourth-Generation German-American Now Living in EasyCircumstances on Cape Cod (and Smoking Too Much) Who,as an AmericanInfantry Scout Hors de Combat,as a Prisoner of War,Witnessed theFire-bombing of Dresden,Germany,the Florence of the Elbe,a Long TimeAgo,and Survived to Tell the Tale: This Is a Novel Somewhat in theTelegraphic Schizophrenic Manner of Tales of the Planet Tralfamadore,Where the Flying Saucers Come From, Seymour Lawrence/Delacorte (New York,NY),1969,25th anniversary edition,1994.
1969年,《五號屠場》或《第五號屠場》、《五號屠宰場》
⒎Breakfast of Champions; or,Goodbye Blue Monday, Seymour Lawrence/Delacorte (New York,NY),1973.
1973年,《冠軍早餐》
⒏Slapstick; or,Lonesome No More, Seymour Lawrence/Delacorte (New York,NY),1976.
1976年,《打鬧劇或曰不再孤獨》
⒐Jailbird, Seymour Lawrence/Delacorte (New York,NY),1979.
1979年,《囚鳥》
⒑Deadeye Dick, Seymour Lawrence/Delacorte (New York,NY),1982.
1982年,《神槍手迪克》
⒒Galapagos, Seymour Lawrence/Delacorte (New York,NY),1985.
1985年,《加拉帕戈斯群島》
⒓Bluebeard, Delacorte (New York,NY),1987.
1987年,《藍鬍子》
⒔Hocus Pocus, Putnam (New York,NY),1990.
1990年,《咒語》
⒕Three Complete Novels (contains Breakfast of Champions; or,Goodbye Blue MondayGod Bless You,Mr. Rosewater; or,Pearls before Swine, and Cat's Cradle),Wings,1995.
⒖Timequake, Putnam (New York,NY),1997.
1997年,《時震》
短篇小說
⒈Canary in a Cathouse, Fawcett (New York,NY),1961.
1961年,《貓舍里的金絲雀》
⒉Welcome to the Monkey House: A Collection of Short Works, Seymour Lawrence/ Delacorte (New York,NY),1968.
1968年,《歡迎到猴子屋》
⒊Bagombo Snuff Box, Putnam (New York,NY),1999.
⒋God Bless You,Dr. Kevorkian, Seven Stories Press (St. Paul,MN),2000.
2000年,《上帝保佑你,凱沃吉安博士》
⒌Armageddon in Retrospect and Other New and Unpublished Writings on War and Peace, Putnam (New York,NY),2008.
PLAYS 1.Penelope, produced in Cape Cod,MA,1960,revised version published as Happy Birthday,Wanda June,produced off-Broadway,1970,Seymour Lawrence/Delacorte (New York,NY),1971,revised edition,S. French (New York,NY),1971.
⒉Between Time and Timbuktu; or,Prometheus Five: A Space Fantasy(television play),produced by the National Educational TelevisionNetwork,1972),Seymour Lawrence/Delacorte (New York,NY),1972.
⒊Miss Temptation, edited by David Coperman,Dramatic Publishing Company,1993.
OTHER 1.Wampeters,Foma,and Grandfalloons: (Opinions) (essays),Seymour Lawrence/ Delacorte (New York,NY),1974.
⒉(With Ivan Chermayeff) Sun,Moon,Star (juvenile),Harper (New York,NY),1980.
1980,《太陽,月亮,星星》
⒊Palm Sunday: An Autobiographical Collage, Seymour Lawrence/Delacorte (New York,NY),1981.
1981.《棕櫚樹星期天:自傳集》
⒋Nothing Is Lost Save Honor: Two Essays(contains "The Worst Addiction of Them All" and "Fates Worse thanDeath: Lecture at St. John the Divine,New York City,May 23,1982"),Toothpaste Press (West Branch,IA),1984.
1984.《除了榮譽,什麼也沒丟》
⒌Fates Worse than Death: An Autobiographical Collage of the 1980s (autobiography),Putnam (New York,NY),1991.
1991,《命運苦於死亡:20世紀80年代自傳集》
⒍(Author of foreword) Marc Leeds,The Vonnegut Encyclopedia: An Authorized Compendium, Greenwood Press (Westport,CT),1995.
1995,馬克·利茲,《馮內古特大百科全書》
⒎A Man without a Country, edited by Dan Simon,Seven Stories Press (St. Paul,MN),2005.
2006年,《沒有國家的人》
⒏Also author of SomethingBorrowed, 1958; The Very First Christmas Morning, 1962; EPICAC,1963; My Name Is Everyone, 1964; and Fortitude, 1968.
1958.《被借的東西》;1962《頭一個聖誕節的早晨》
⒐Contributor to books,including Boband Ray: A Retrospective,June 15-July 10,1982, Museum of Broadcasting,1982; Discrimination,Affirmative Action,and Equal Opportunity: An Economicand Social Perspective, edited by W.E. Block,and M.A. Walker,FraserInstitute,1982.
Contributor of fiction tonumerous publications,including Cornell Daily Sun,Cosmopolitan,Ladies'Home Journal,McCall's,Playboy, and Saturday Evening Post.
Media Adaptations 媒體改編劇大多改編自馮內古特的長篇小說,如《五號屠場》、《上帝保佑你,羅斯瓦特先生》、《打鬧劇或曰不再孤獨》、《黑夜母親》、《冠軍早餐》、《貓的搖籃》等。
Happy Birthday,Wanda June was adapted for film,screenplay by Vonnegut,Columbia,1971;
Slaughterhouse Five; or,theChildren's Crusade: A Duty-Dance with Death,by Kurt Vonnegut
God Bless You,Mr.Rosewater; or,Pearls before Swine was adapted for the stage by HowardAshman and produced by Vonnegut's daughter,Edith,1979;
Slapstick wasadapted for film as Slapstick of Another Kind, Paul-Serendipity,1984;"D.P." (short story) was adapted for television as DisplacedPerson, Hemisphere,1985;
Mother Night was adapted for film,screenplay by Robert B. Weide,Fine Line,1996;
Breakfast of Championswas adapted for film,screenplay adaptation and directed by Alan Rudolph,BuenaVista,1999;
a Calypso musical adaptation of Cat's Cradle was performedin New York,NY,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