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蘭逢春

《幽蘭逢春》是趙松庭、曹星創作於1979年的一首笛子曲。趙松庭先生創作了該曲的初稿,負責快板和尾聲,引子和慢板部分由曹星先生負責。樂曲采自崑曲音調,慢板主題取材於崑曲《二郎神》,快板取材於崑曲過場音樂。優揚雅致,委婉抒情,從壓抑到舒展,讚美了蘭花的清雅幽馨,以幽蘭之逢春來表現人在困境中哀而不怨,悲而不傷的心境。該曲是趙松庭先生創作的最後一首曲子,是其藝術成熟時期的代表作。

創作背景,樂曲賞析,演奏技巧,作者簡介,

創作背景

該曲創作於1979年,當時正逢十年浩劫“文化大革命”剛剛結束,作者藉以此曲緬懷最受人敬愛的周總理。蘭花常常生長在多蔭的幽谷,象徵著飄逸的美,趙松庭先生有感於此,和曹星一起創作了《幽蘭逢春》這首笛曲,以傾訴自己的衷腸。該曲的題記中寫道:“周總理曾說崑曲是朵蘭花。今天,蘭花逢春,重放幽香。緬懷總理,仿崑曲情趣,作此曲。”
幽蘭逢春曲譜幽蘭逢春曲譜
趙松庭先生對周總理有著深切的尊敬和懷念之情。1956年,趙松庭作為浙江省代表團的成員參加了首屆全國音樂周的調演活動,一曲《早晨》贏得滿堂喝彩,表演結束後周總理在後台對其進行了接見。1962年,周總理陪同俄羅斯領導人到杭州參觀 時問起浙江省委負責同志:“你們那個吹笛子趙松庭到哪去了?” 有人告訴總理,趙松庭是摘帽右派,下放勞動去了。總理便指示要把他叫回來,參加歡迎伏洛希羅夫的演出。在總理的關心下,趙松庭又回到了浙江歌舞團。周總理喜歡崑曲,借蘭花比喻崑曲,趙松庭借崑曲懷念總理,又以蘭花逢春,重放幽香來表達自己對新社會,新氣象的嚮往之情。

樂曲賞析

樂曲引子部分節奏自由,幽靜而富有激情,描繪出了幽靜的空谷之中,一朵蘭花帶著淡淡的哀怨,急切地盼望著春天到來的意境,微妙的蘭花香味,其香飄逸,給人以“幽谷無人蘭之芳”的遐想。樂曲慢板的第一主題旋律典雅深沉的傾訴,如怨如慕,低回而婉轉,音色的低沉渾厚,表現了作者訴說自己的坎坷遭遇。在此結束後,樂曲的陳述突然出現從低音區直衝高音區的波浪式“翻滾”,給人以豁然開朗的感覺,委婉中含著期待,深情中露出急切,好像預示著春天來臨,幽蘭重放幽香。樂曲小快板以“小工調”作主音,其曲調來源於崑曲中的過場音樂,其歡欣雀躍的情緒不僅表現了春天百花齊放、萬象更新的情景,更是讓人們感受一種蓬勃向上的喜悅心情。小快板這部分結構在全曲結構中具有獨立性的地位,即不僅作為導人唱腔和唱腔之間相互“轉接過渡”的橋樑作用,而且還可作為補充延伸慢板部分的某種情緒情感渲染,襯托演奏技巧的作用。緊接著是樂曲即興華彩部分,華麗流暢的演奏技巧,極富彈性。尾聲部分較短小,取材於崑曲過場音樂,給聽者留下了充分回味、遐想的空間。表現春天到來,蘭花那異樣的美、溫馨的香,在這裡得到升華。

演奏技巧

曲笛這樣音色淳厚悠長而圓潤,氣息講究運氣的綿長和細緻的力度變化,一音三韻,悠揚委婉,曲調演奏優美精緻華麗,具有濃厚的江南韻味的演奏風格非常適合用來演奏由崑曲改編而來的樂曲《幽蘭逢春》。趙松庭在《幽蘭逢春》創作中融合南北傳統笛曲的各種指法及演奏特點進行新的創造,根據旋律特點和各段情緒意境的要求,套用多種指法變換演奏(有時調換樂器),以求得旋律調式、調性和性格特點的變化,豐富笛曲的表現力。正如笛曲《幽蘭逢春》的第一段,以筒音mi為c調指法演奏,且c調笛子也正符合崑曲唱腔的音域寬,音區低的特點。主調旋律典雅、深沉,音樂語言的陳述更是情深意切。這一部分對演奏氣息的控制要求很高,演奏者要能夠自如的運用口風、氣息,使強音充分表現情緒的宣洩、弱音則細若遊絲,將懷才不遇的“悲”和“憤”表達得淋漓盡致。

作者簡介

趙松庭(1924~2001),笛子演奏家,作曲家。浙江東陽人,曾任浙江藝術學校(現浙江藝術職業學院)名譽校長、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副會長、浙江省音樂家協會主席,南派笛藝的代表人物,浙派笛藝創始人,被譽為“江南笛王”。曾創吹笛循環換氣法。創作笛子獨奏曲《早晨》、《三五七》、《婺江風光》等。著有《橫笛的頻率計算與套用》、《溫度與樂器間準問題》等。
趙松庭先生趙松庭先生
曹星,出生於1935年。1949年參加革命,先後在公安和法院部門工作。1956年在上海浦東任律師,1957年辭職改學音樂(指揮),師從時任上海民族樂團團長何無奇先生和上海音樂學院教授、著名指揮家楊嘉仁先生。1958年任浦東川沙藝校音樂班班主任兼指揮。1962年起在杭州文藝界工作。1981年起歸隊重操律師職業至今,其間,曾當選為杭州市音樂家協會主席,中華律師協會民事業務委員會主任、浙江律師協會副會長、杭州市音樂家協會名譽主席等職。被譽為“藝術型”律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