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可能性

幸福的可能性

《幸福的可能性(心靈修煉館)(精)》編著者李繼先。 當前幸福成了熱門話題,但到底什麼是幸福呢?影響幸福的因素有哪些?人們如何才能達到幸福? 《幸福的可能性(心靈修煉館)(精)》首先用散文般的語言簡要回顧了古往今來的先賢大哲對幸福的看法,在此基礎上,對幸福作出了新的解釋,繼而圍繞這個解釋分析了影響幸福的各種因素,以巨觀因素(文化、國家和政府)、中觀因素(家庭)和微觀因素(事業和自我)為主線,並將其它影響因素作為二級或三級因素揉進這條主線中。書籍的最後一部分指出了自我在追尋幸福過程中所起的作用以及實現幸福需要注意哪些方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幸福的可能性(心靈修煉館)(精)》
  • 書名:幸福的可能性
  • 出版社: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
  • 頁數:240頁
  • 開本:32
  • 作者:李繼先
  • 出版日期:2013年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品牌: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
  • 體裁型式:散文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後記,序言,

內容簡介

幸福的可能性(心靈修煉館)(精)》編著者李繼先。
如果幸福在於不斷地追尋,那么一直輾轉的我們追到幸福的可能性是多少?看《幸福的可能性》幫你測算。
相信愛與幸福的可能,相信生命總會春暖花開,帶上這本幸福的指南,心靈面朝大海的日子也不遠了。
走過歲月不留痕,時間無限延伸。追夢的路上,幾回歡笑,幾分清冷,到底幸福有幾多可能?不要再等,本書幫您敲開夢想的大門,輸入幸福的密碼,原來幸福不遠,就在身邊,就在你心。

作者簡介

李繼先,男,博士,曾做過基層法官、企業高管和副市長(縣級市),大學任教,已有多部專著出版。

圖書目錄

上篇 幸福簡論
幸福三問
“幸福”的漫溯
幸福新解
幸福的構成
幸福的性質
中篇 影響幸福的因素
文化:無處不在的力量
國家:國民幸福的根本
政府:國民幸福的主宰
家庭:個人幸福的源泉
事業:個人幸福的保障
下篇 如何實現幸福
為幸福積累資本
選準工作,發展愛好
量力而欲,善求會舍
把握自我,向善遠惡
尊嚴可貴,虛榮堪棄
珍惜家庭,握住真愛
適當交友,簡約生活
善待自己,重視健康
後記

文摘

但幸福確實是存在的,人類進化,相信絕大多數人都會給出肯定的回答。目前來看,幸福雖然不是唾手可得的東西,但也不是不存在的事物。
2.幸福可知嗎?
幸福既然存在,那么幸福可知嗎?這倒真的是個問題。因為世界上不可知的東西或者自以為已知而事實上不知的東西太多了。比如宇宙,何其大也,我們了解的又何其少;又如地球,以前人們以為太陽圍繞地球轉,後來才知道原來地球圍繞太陽轉;再如人,以前普遍接受人是神造的這一觀點,自達爾文之後人們才明白,原來人是從類人猿進化來的。所以,任何事物都有一個從不知到知,從少知到多知,從多知到全知,從假知到真知的過程。
幸福也是如此。人們對幸福這一關係到每個人的問題的認識也是不斷深化的。原始人不知道什麼是幸福,他們只有吃飽喝足穿暖和交媾的生理快感,而沒有幸福感,“因為幸福需要先有對幸福的觀念才能感覺到”。人類感知和認識幸福是從進人文明社會開始的,至此人類有了自我意識,有了認識世界和認識自身的能力,有了幸福的概念。但也不是每個人都知道什麼是真正的幸福。有的人知道,有的人不知道;有的人自以為知道實際上並不知道,把不是幸福的東西當成幸福。17世紀義大利思想家康帕內拉說:“很多人不懂得真正的幸福。”一個世紀後的法國偉大思想家盧梭也說:“人民永遠是願望自己幸福的,但是人民自己卻並不能永遠都看得出什麼是幸福。”
然而,人類畢竟對幸福有所認識了。西方自古希臘開始,中國從春秋時代開始,就不斷有人談及幸福這個話題。他們之中有的是觀點一現,有的形成了較為系統的理論(如斯賓諾莎、羅素等)。這部分內容將隨後呈現給大家。
3.幸福可追嗎?
幸福存在,幸福也可知,但幸福可以追求嗎?能追求到嗎?這是個更加要緊的問題。假如幸福存在,也可知,卻不能追,或者追求不到,豈不更糟?
關於這個問題的答案也存在爭議,有些人認為幸福不能追求,有些人認為幸福可以追求。
持第一種觀點的人,例如美國當代人本主義心理學家沃克,他認為:“幸福在任何時候都是不能追求、甚至是不能期望的。”它只能是其他東西的副產品,“只有當我們在生活中求得真正的意義和積極的價值時,幸福才可能作為這種生活的附屬物而產生。這才是真正的幸福,它與單純的享樂格格不入。”心理學家奧爾波特的觀點與沃克較為接近:“幸福可能只是人格在其追求的抱負和目標的基礎上成功整合的副產品。”
幸福不能追求,追求幸福不僅是錯誤的,還是危險的。博薩德和博爾在其合著《為什麼結婚是錯的?》一書中寫道:“個人主義和自我中心主義的界限非常不明顯,……渴望個人幸福最終墮落成反社會……”這顯然是將幸福和追求幸福的方式混淆起來了,渴望和追求個人幸福並不必然地導致“反社會”,只有為了自己的幸福而不擇手段時才會對社會和他人造成威脅和傷害。更有甚者認為追求幸福是墮落的表現,例如康德和弗洛伊德。康德說:“追求幸福的準則決不可能產生道德。”弗洛伊德更為偏激、絕對,不僅認為“幸福絕不是文化的價值標準”,而且直截了當地指出:“以實現幸福為目標的文明乃是一場災禍,是一切文明的末日。”
當然,認為幸福可追的人更多。在這些人中,應該首推古希臘哲學家伊壁鳩魯。伊壁鳩魯明確主張,快樂是人生的最大目的,“幸福生活是我們天生的最高的善,我們的一切取捨都從快樂出發”,“當幸福不再時,我們便可盡力謀求它,所以一個人思慮到產生幸福的事物,是應該的。”不過,他把快樂和幸福等同起來了。
從此以後,主張幸福可追的思想家燦若繁星,現將他們的觀點薈萃如下:
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者:“人是一切的出發點和歸宿,一切為了人,為了人的幸福。”
英國理想主義者歐文:“人類的一切努力的目的在於獲得幸福”,“人生來就具有追求幸福的欲望,具有維持生命、享受生活和繁殖生命的欲望,這些欲望是人一切行為的基本動因,是每個人基本相同的本性。”P6-P8

後記

中國當代朦朧詩的代表人物顧城有一句絕妙的詩:“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這光明無疑就是人類有自覺意識以來不斷探尋且至今仍在黑暗或半明半暗中(不同的國家有著不同的亮度)苦苦尋覓的幸福。也許是命運使然,也許是性格原因,“文革”前夕出生的我格外嚮往光明。父母的不幸痛在心裡,鄉親們的不幸落在眼裡,社會上的不幸引發我的思考。結果,我發現,人們能否幸福與他們生活於其中的文化、國家、政府、家庭等因素關係甚大。於是,有了這本書。
在追尋光明的半世旅途中,很多人為我掌過燈,他們之中有包括師長、同學、同事、同鄉在內的良師益友,也有萍水相逢的好心人。對於他們的幫助,我深表感謝,並銘記於心。我還要感謝我的父母、家人,沒有他們就沒有今天的我。
我更要感謝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的巫蓉女士和著名文化策劃人白沙先生,是他們的慧眼才使本書得以面世,為大家提供了一個認識幸福的參照視角。
“從事物本身學習知識”,既讀有字之書更讀“無字
之書”,是我崇尚的治學原則;“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是我追求的學問境界,但願這本書能帶給您點什麼。由於水平所限,書中錯訛之處定所難免,誠望學界同仁和讀者朋友不吝指正。

序言

進入新世紀,幸福成了熱門話題,學者、作家、媒體人競相涉足這一領域,各種指標、文章、節目經常見諸電視報刊,專業著述不斷出現,帶有“幸福”字眼的電視劇也接連上演。這是件好事。這說明我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走出或將要走出生存掙扎階段,有條件追求幸福了(在溫飽都解決不了的時代,很少有人思考這個問題)。
可是,到底什麼是幸福,影響幸福的因素有哪些,以及如何才能達到幸福,雖然自古以來有無數人進行過探尋,產生了不少觀點和理論,甚至出現了“快樂經濟學”這樣的理論流派,無疑,這些探尋具有一定的理論意義和生活價值,但似乎又不夠。這些觀點和理論要么從某個特定的專業角度出發,要么零零碎碎,所以,對幸福這個涉及領域廣泛的問題的認識仍不夠全面、透徹和清晰。這從對幸福的回答可以看出。當問及什麼是幸福時,絕大多數人都會回答“幸福是一種感覺”,繼續問,大都說不出所以然了。在這種情況下,人人像攆兔子一樣急匆匆地追求自己的“幸福”,很容易走向幸福的反面。這一點在現實生活中已經露出端倪。
這幾年,我越來越強烈地感覺到,我們是帶著封建社會的落後意識“闖進”現代化的。藉助於已開發國家產業革命以來積累下來的先進科技成果,我們輕而易舉地擁有了火車、飛機、電燈、電話、電腦、轎車等高級的“物質文化”及其帶來的享受,但由於沒有經歷西方“文藝復興”和長達三四百年的思想啟蒙運動對封建文化毒素的徹底清洗,我們的“精神文化”遠遠落在了“物質文化”的後面,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嚴重不協調。我們正在搞市場經濟,但毫不誇張地說,很多人除了挖空心思地掙錢撈錢,不知道商業文明的精髓是什麼,不知道市場經濟里除了“錢”還有什麼,還需要什麼,更不知道商業文明需要什麼樣的政治文明和精神形態與它相匹配。我們用小農經濟的思維方式搞市場經濟,帶著“店大欺客,客大欺店”的等級觀念處理客戶關係,懷著老爺小姐心態搞服務。所以,雖然在外力的推動下我們跑步進入了信息經濟時代,但卻迫不及待地再一次需要思想啟蒙(“五四”時期出現過一次,但如石中之火,瞬間就熄滅了),需要大力發展與市場經濟相匹配的文化,否則,中國社會和中國人都將是畸形的——外面西裝革履,裡面長袍馬褂,開著賓士車,隨地大小便。落後的精神文化注定無法支撐起健康的現代化和全民的幸福生活。儘管物質財富極大豐富了,但人們離真正的幸福仍然很遠。在一個信任極度危機、假貨滿天飛、這也不敢吃那也不敢喝的時代,誰都幸福不到哪兒去。
幸福,簡而言之,無非是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雙重滿足。這兩個滿足說起來容易,可要真做到實在不容易,因為影響幸福的因素太多。正如英國著名經濟學家和政治哲學家哈耶克所說:“一個民族的福利,如同一個人的幸福,依賴於許許多多的事物。”這些因素有客觀的,也有主觀的;有巨觀的,也有微觀的;有經濟的、政治的、法律的,也有文化的;有必然的,也有偶然的;有生理的,也有心理的;有自己掌控得了的,也有自己無能為力的。
拙著首先簡要回顧了古往今來的先賢大哲對幸福的看法,在此基礎上,對幸福作出了新的解釋,繼而圍繞這個解釋分析了影響幸福的各種因素,以巨觀因素(文化、國家和政府)、中觀因素(家庭)和微觀因素(事業和自我)為主線,並將其他影響因素作為二級或三級因素揉進這條主線中。本書最後一部分指出了個人實現幸福需要注意的幾個方面。但願拙著在大家尋找幸福的道路上能夠有所補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