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足症

疾病名稱,疾病分類,疾病概述,疾病描述,症狀體徵,疾病病因,病理生理,症狀表現,診斷依據,診斷檢查,治療方案,注意事項,疾病預防,治療原則,用藥原則,用藥安全,併發症,

疾病名稱

平足症(flat foot)
平足症平足症

疾病分類

骨與創傷科

疾病概述

平足症是指足內側縱弓平坦,負重力線不正常,出現疲乏或疼痛症狀的足扁平畸形。
平足症平足症

疾病描述

平足症是指先天性或姿態性導致足弓低平,足部軟組織鬆弛,跟骨外翻等畸形。

症狀體徵

平足症早期症狀為踝關節前內側疼痛,長時站立或步行加重,休息減輕,疼痛關節外面腫脹,以足舟骨結節處為甚步履艱難,雙足跟腱呈八字形。白粉染紙及足印檢查證明,足印縱弓空缺部分消失,跖中部變寬,有時是跟部亦變寬,X線檢查,足弓消失,跟骨縱軸與距骨縱軸角大,12歲以後顯示骨橋形成。
平足症平足症

疾病病因

平足症病因有先天性及後天性等因素所致,後天性因素:
(1)雙足長期負重站立,體重增加,長途跋涉過度疲勞,維持足弓肌肉、韌帶、關節囊及腱膜等軟組織逐漸衰弱,足弓逐漸低平。(2)長期有病臥床,缺乏鍛鍊,肌萎縮,張力減弱,負重時足弓下陷。
平足症平足症
(3)穿鞋不當,鞋跟過高,長期體重前移,跟骨向前下傾斜,足縱弓遭到破壞。
(4)足部骨病如類風濕性關節炎,骨關節結核等。
(5)脊髓灰質炎後遺平足症。
先天興平足症致病因素有:
(1)足副舟骨、足舟骨結節過大,脛後肌附著處軟弱。
(2)第2骨較短,其他跖骨承受重力過多,促使足弓扁平。
(3)足跗骨間軟骨性或纖維性聯合,常見有跟距、跟骨及跗骨間等聯合均可導致平足症。

病理生理

平足症是根據軟組織的病理改變程度不同,分為易變性即姿態性平足症。僵臥性即痙攣性平足症。往往合併腓骨肌痙攣,易變性平足症,比較常見,軟組織雖然鬆弛,但仍保持一定彈性,負重時足扁平,除去承受重力,足部可立即恢復正常,長期治療效果滿意,僵硬性平足症多數由於骨聯合(包括軟骨性及纖維性聯合)所致,手法不易扳正,足跗關節間跖面突出,足弓消失,跟骨外翻,雙側跟腱呈八字形,距骨頭內移,呈半脫位,距骨內側突出,有時合併腓骨長,短及第3腓骨肌痙攣。
平足症平足症
嚴重的先天性平足症,距骨極度下垂,縱軸幾乎與脛骨縱軸平行,足舟骨位於距骨頭上。足前部背伸,跟轂關節外側皮膚鬆弛,形成皺褶懸掛足外側。

症狀表現

平足症鞋墊
臨床上分為姿勢性平足症和痙攣性平足症。1.姿勢性平足症:為初發期,足弓外觀無異常。但行走和勞累後感足疲勞和疼痛,小腿外側踝部時感疼痛,足底中心和腳背可有腫脹舟骨結節處腫脹及壓痛明顯,局部皮膚可發紅足活動內翻輕度受限站立,時足扁平足外翻經休息後,症狀、體徵可消失。
平足症平足症
2.痙攣性平足症:好發於青壯年,部分由姿勢性平足處理不當發展而來。主要為站立或行走時疼痛嚴重,可呈八字腳步態。腓骨長肌呈強直性痙攣,足內、外翻和外展活動受限。足跟變寬,足底外翻,跟腱向外偏斜,前足外展舟骨結節完全塌陷,向內突出。嚴重者足部僵硬。固定於外翻、外展和背伸位活動明顯受限即使經較長時間,休息症狀也難改善,部分病人可繼發腰背痛及髖膝關節疼痛。
平足症平足症
臨床上根據病情的嚴重程度還可以將本病分為三個類型,但均要在負重時觀察足縱弓的改變:
1輕型:足縱弓降低;
2中型:足縱弓消失;
3重型:足縱弓消失,並有足內側緣凸,起距骨頭移位至足跖側即內踝的前下方。患者有時出現跟腱短縮及後足外翻。
平足症平足症

診斷依據

1.部分病人有家族史或先天性足骨畸形或外傷史。
2.久站或行走時足部疼痛或不適。跟外翻足扁平,前足外翻舟骨結節處腫脹和壓痛,休息可減輕或消失。晚期為痙攣性平足,經較長時間休息,症狀亦難改善。
3.站立位X線足正側位片可見舟骨結節完全塌陷,與載距突的距離增加。自跟骨結節底部至第一距骨頭底部作連線,並從舟骨結節至此連線作垂直線,其長度多小於1cm。
平足症平足症

診斷檢查

本病的輔助檢查方法主要是X線檢查X線檢查,應負重條件下攝足正側位X線片,主要在足側片測量足弓的角度改變。
平足症平足症
①沿距、舟、第一楔骨及跖骨長軸中心畫一條直線,再於舟骨中央畫一條與其前後關節面相平等的直線,並與每一條線相交叉。通常足弓兩條線呈直角相交若病變或韌帶鬆弛發生在距舟關節,舟、骨第一楔骨及跖骨中軸線與距骨中軸線相互不連續,並在足跖側形成角度,距骨中軸絲經過舟骨跖側1/4處,如果韌帶鬆弛出現在舟楔關節,距骨中軸線則位於第一楔骨的跖側,而與舟骨中心的垂線直角相交。當通過舟骨中心的直線向前後延長,均位於距骨和第一跖骨的跖側時。表明距舟和舟楔關節均有韌帶鬆弛。
平足症平足症
②距骨跖屈角:沿足跖側畫一條水平線與距骨中軸線相交。正常值為26.5°±3.5°。當距骨有跖屈畸時。此角度增大。
③距舟背跖角:在負重的正位片上,沿舟骨遠端關節畫畫一平行線,再畫一條距骨中軸線,兩線相交所形成的內側角稱距舟背跖角。正常值為60°~80°。此角>60°表明有距骨移位。

治療方案

一 手術治療。目前不是很普遍,有一定的手術風險,最好到大醫院找有經驗的足踝外科專科醫生。手術矯正主要是針對先天性的重度患者,用以提高生活質量。
二 矯形鞋。平足矯形鞋的作用是矯正重力線的位置,是使重力線偏離足弓,減小對足弓的壓力。要求是鞋底內厚度側稍高於外側,使腳外側受力多一些,降低內縱弓的壓力。近年出現的負跟鞋,鞋底是前高后低的,在此基礎上又將重力線後移,使重力線移動到承重能力最強的足跟,可以最大程度地減輕足弓壓力,負跟鞋在美國比較普遍。平足患者足弓的承重能力差,原則上不要給足弓增加壓力,生活中儘可能避免穿帶跟的鞋,包括中跟鞋和坡跟鞋,重心的稍許前移都會使足弓的壓力成倍增加。多數後天性平足是由穿帶跟的鞋造成的,在不穿鞋的民族,幾乎沒有平足的發生。日常生活中,鞋跟的高度與平足的發生機率成正比。近期的調查表明,青少年平足增加了20%,青少年長期穿帶跟的鞋是最直接的原因。很多以為中跟鞋對健康有益,但在科學界被認為是偽科學,中跟鞋對足部的傷害,與高跟鞋相比只是程度的問題,小巫見大巫,五十步笑百步而已
三 足弓墊。放在普通的鞋內使用,爭議很大,質疑方認為足弓墊會增加跖腱膜的受力,而跖腱膜是足弓的重要組成部分(相當於弓弦的作用),很多人用了足弓墊感到足底疼痛,就是跖腱膜受到了不合理牽拉,跖腱膜的鬆弛會使平足加劇。
本病輕、中型無症狀者不需要治療。以往曾提倡赤足在沙灘、草地上行走,訓練小腿及足部肌肉,增加對足跗間關節的穩定作用和提高足縱弓。也曾推薦穿各種矯形鞋,希望矯正扁平足。但實踐證明這些措施對扁平足並沒有矯形作用。只能減輕局部不適和疼痛。因此,對有症狀的中、重型扁平足年齡在10歲以下者,可採取被動或主動牽伸小腿三頭肌、緩解因該肌痙攣所致的小腿及足部不適。在鞋底內面加一厚0.5~0.75cm的足縱弓支持墊,均能減輕或消除疼痛和不適,但無矯形作用。
若非手術治療不能解除疼痛,且影響負重行走和穿鞋的中、重型扁平足病人年齡>10歲者,則是手術治療的適應證。手術治療方法有肌腱移位、韌帶緊縮等軟組織手術,也有跗間關節融合,三關節固定和跗骨截骨等骨性手術,但是,單純軟組織手術。單個跗間關節融合術因療效不好,已被擯棄。目前多傾向於軟組織和骨性手術聯合套用,其療效則明顯提高。
通常依據X線片測量確定,足縱弓下降的部位後,選擇手術方法。Giannesstras手術是舟楔關節融合,跟舟跖側韌帶緊縮及脛前、脛後肌腱移位,適用於舟楔關節韌帶鬆弛所致的扁平足其療效較好,其手術要點是:①經足內側縱切口,顯露距、舟、楔骨和脛前脛後肌腱;②從其點處切斷脛前、脛後肌腱,跟舟跖側韌帶,並在距、舟、楔骨的內側,掀起一條由前向後的關節囊,韌帶瓣,注意在該瓣深面保留一薄層骨片(圖30)。③切除舟、楔關節軟骨,從舟、楔的跖側向背側分別鑽一骨孔,兩者在背側的深面相匯合成倒“V”形骨隧道,用羊腸線或尼龍線固定舟楔關節在矯正的位置上(圖31);④緊縮縫合關節囊、韌帶瓣及跖舟跖側韌帶後、再把脛前、脛後肌腱斷端編織縫合在一起,從舟骨所預製骨孔的跖側把脛前脛後肌腱向背側牽拉,並縫合固定到足背側的骨膜上(圖32);⑤術後用石膏管型固定8~12周術。後初期可有過度矯正的現象,但負重行走3~4周可逐漸消失

注意事項

平足患者不宜穿有跟的鞋,包括中跟鞋和坡跟鞋。鞋跟具有力學功能,可以使重力線由腳跟向前移動,增加足弓和前腳的壓力,高跟鞋所造成的足病多發就是這個原因,而中跟鞋的作用也是一樣的,平足患者應特別注意。

疾病預防

對發育尚未完全的兒童,注意營養,避免長時間站立。

治療原則

1.預防措施:有遺傳傾向或經常站立工作者,要常用足底外緣著地練習行走,避免足部長期處於一種姿勢。防止疲勞。適當的跑跳動作有助於鍛鍊足部肌肉,減輕韌帶負擔。穿有跟的鞋或在鞋的中部加一個薄墊。
2.非手術療法:適用於姿勢性平足症和大多數痙攣性平足症。可以理療、按摩、加強足內、外在肌鍛鍊,穿用平足矯形鞋或平足鞋墊矯正。但應以加強肌力鍛鍊為主。對痙攣性平足症病人應注意休息,嚴重者可在麻醉下先行手法矯枉過正,爾後用小腿石膏靴固定足於內翻內收位。症狀消失後,再穿平足矯形鞋和鞋墊。
3.手術療法:少數病人經各種非手術療法不見效者,可行三關節固定術(即跟骰關節、距舟關節和距跟關節)。

用藥原則

1.對大多數病人,不需藥物治療,主要進行足內、外在肌功能鍛練為主;
2.對少數需行手術治療者,術後要套用抗生素和支持對症治療,可根據具體情況,選擇不同的抗生素。必要時輸血或人體白蛋白;

用藥安全

1、本病重在預防,而治療的目的則是針對站立和行走的改善。有遺傳傾向或經常站立工作者,要常用足底外緣著地練習行走,避免足部長期處於一種姿勢,防止疲勞。
2、早期採用體療法也能奏效,用足趾行走,也可做屈趾運動。
3、可穿用平足鞋墊或平足矯形鞋,將鞋跟內側墊高,使負重線向外移,以此預防和減輕腳的疲勞。常用的方法是在足跟內側楔形墊高(0.3~0.5cm),目的是使後腳內翻。
4、可以在足縱弓墊以氈、皮革或橡膠等支持墊(0.9cm)。如果畸形嚴重或非手術治療無效者可採用各種外科手術治療。
5、理療、按摩、加強足內、外肌鍛鍊,穿用平足矯形鞋或平足鞋墊矯正。

併發症

平足症早期症狀為踝關節前內側疼痛,長時站立或步行加重,休息減輕,疼痛關節外民腫脹,以足舟骨結節處為甚步履艱難,雙足跟腱呈八字形。白粉染紙及足印檢查證明,足印縱弓空缺部分消失,跖中部變寬,有時是跟部亦變寬,X線檢查,足弓消失,跟骨縱軸與距骨縱軸角大,12歲以後顯示骨橋形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