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谷調

平谷調

平谷調是以北京市平谷區方言為基礎,以“樂亭調”等音樂為基本曲調的一種漢族曲藝曲種。據藝人口傳,19世紀末期,家居平谷南太務的西河大鼓藝人王憲章吸收“樂亭調”等曲調逐漸形成一支新的大鼓流派,稱為“平谷老調”。平谷調曾出現過“鐵板大鼓”、“鐵片大鼓”、“落腔調”、“樂亭大鼓”等稱謂,根據唱法不同又有“小口平谷大鼓”、“大口平谷大鼓”之分。2006年,平谷調被列入北京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平谷調堪稱各類鼓曲的聲音源頭,延續著漢族傳統音樂最古老的一板一眼的藝術風格,旋律優美流暢,情調風趣動人,內容具有較高的審美價值、時代和地域的痕跡,對於研究城市風貌、民俗風情具有寶貴的歷史價值。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平谷調
  • 別稱:平谷調大鼓、平谷大鼓
  • 創始年代:19世紀末
  • 創始人:王憲章
  • 流傳地區:北京平谷、東北地區
  • 傳承人:杜潤啟
  • 代表作:《尿炕王》、《藍橋會》等
歷史溯源,發展流變,王憲章東北傳播平谷調,“醋溜鼓王”改造平谷調,平谷調的鄉村演變,土味兒平谷調京城受挫,藝術特點,代表人物,代表作品,

歷史溯源

平谷調又稱平谷調大鼓、平谷大鼓,19世紀末,由平谷南太務民間藝人王憲章根據本土鄉音及民歌而創立。平谷大鼓根據唱法不同分為“小口平谷大鼓”和“大口平谷大鼓”。隨著時間的推移,平谷調逐漸產生了兩條傳承線:一條是以平谷本土為主要演出區域的鄉土線,後以蔡連元、周柏如、杜潤啟等人為代表;另一條是以京、津、瀋陽等地為主要演唱區域的城市線,王憲章的關門弟子王佩臣在平谷調的基礎上創造了“鐵片大鼓”,其後又由新韻霞姚雪芬、王淑玲等人加以傳承。
平谷調平谷調
平谷調的旋律、句式都比較單調,它最大的貢獻在於派生出鐵片大鼓,並直接影響了京東大鼓北京琴書的產生。

發展流變

王憲章東北傳播平谷調

王憲章是第一個把平谷調帶到關外的藝人,他曾在大連西崗子一家茶社說長篇大書《十粒金丹》和《雙鏢集》,還於民國三年在瀋陽參加“奉天調”鼓書研究社考試,成績名列鼓書藝人榜首,定位甲等,唱紅了東三省。
平谷調
王憲章在瀋陽時,張作霖的姨太太非常欣賞他的平谷調,逢場必聽,並鼓動張作霖在瀋陽建立了一個鼓書學校,由王憲章做會長,南來北往的鼓書藝人到此可以管吃管喝,並給安排演出地點。因此,由王憲章牽頭的鼓書藝術和他創立的平谷調在東北得到了長足傳播和發展。
身為平穀人的王憲章直到五十多歲才從關東回到家鄉,開始收徒傳藝。六十多歲又第二次去東北,唱了二十年左右,到八十歲才回家。可以說,除平谷外,平谷調還在東北紮下了根。

“醋溜鼓王”改造平谷調

平谷調到王憲章的關門女弟子王佩臣這裡發展成為“鐵片大鼓”,結構由一板一眼的2/4拍改為一板三眼的4/4拍,每個樂句都在一眼起唱。在旋律形態方面則採用平谷本土“落腔調”和“哭腔”的特點,樂句都呈旋律下行形態,產生了一種悲切切、酸溜溜的感覺。因此鐵片大鼓又被觀眾稱為“醋溜大鼓”,王佩臣也被大家戲稱為“醋溜鼓王”。在演唱中,王佩臣又創造了掏板、閃板垛板等節奏和大跳音,大滑音等旋律裝飾。
鐵片大鼓是在平谷調唱腔基礎上的創新。王憲章在去世前把自身技藝創成女腔傳給了王佩臣,之後的傳承人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都有自己在藝術上的創新。與平谷老調相比,發展後的鐵片大鼓的旋律比較新,在唱腔中加了一些彎兒,在音調中則基本沒有了當地的土腔,而且吸收了很多戲曲的東西,如梆子腔等,但吸收之後還要回到原來的旋律上。

平谷調的鄉村演變

平谷本地的鼓書藝人們也對平谷調進行了積極的“改造”。1920年,平谷鼓書藝人張士成改平谷調為平谷大鼓,他的拖腔頓挫有致,半說半唱,鼓書界稱之為“小口平谷大鼓”。
平谷城關人石子玉則是在平谷老調大鼓的基礎上融進了數來寶的演唱風格。他以短打書目見長,如《施公案》、《大八義》、《小五義》、《濟公傳》等。石子玉的演唱慢條斯理,半說半唱,樸實無華,尤其上板後多是板起板落,收尾句後加有新穎拖腔,優美動聽。
小口平谷大鼓比大口平谷大鼓的句子短,腔也短,鐵片大鼓就是由小口平谷大鼓發展來的。但平谷本土發展的平谷大鼓跟傳統的調兒更靠近,味兒也更濃。

土味兒平谷調京城受挫

過去平谷調在當地盛行,但是因為節奏較慢,在北京天橋卻沒有市場,有時還會受到歧視。

藝術特點

平谷調唱腔為徵調式,是一個無限循環的板腔體結構,有起板、快板、緊板、柳子板等板式,演唱時節奏由慢逐漸變快。早期的平谷調結構簡單,一板一眼(2/4拍),每句都在弱位(後半拍)起唱, 一般採用“四句頭”作為起板,然後用“上下句”無限反覆,半說半唱講述一個傳奇故事或神話傳說。經過幾代藝人的不斷創新,後期的平谷調根據唱法不同又分一板三眼(4/4拍)的“小口平谷大鼓”(節奏快、甩腔短)、“大口平谷大鼓”(節奏慢、甩腔長)。
平谷調的唱詞以七字句為基本句式,每六句、八句、十句等為一番(段),演唱開始前和番與番之間都要加過門(器樂伴奏),每番結束時加有一個小拖腔表示收束。

代表人物

平谷調最原始的應該保存在平谷一帶,那裡還有人繼續演唱著平谷調。鼓書藝人杜潤啟就是平谷本土第四代傳承人,他一生心繫曲藝,創編鼓詞,培育新人,為傳承弘揚平谷調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杜潤啟在老舍茶館演唱平谷調杜潤啟在老舍茶館演唱平谷調
2011年,杜潤啟被北京市文化局評定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平谷調代表性傳承人,曾獲市優秀文藝節目展演一等獎,多次在中央、北京等電視台欄目錄製播放專題節目。他雖然已經退休,但每天向徒弟們耐心傳授技藝。為了更好地傳承弘揚平谷調,便於後人學習,杜潤啟把自己會的30餘個唱段錄製成光碟,竭盡全力把平谷調好好地傳承下去,希望徒弟們不僅把老段子都學會了,而且更能有所創新。

代表作品

平谷調的代表作品有傳統段子《高高山上有人家》、《尿炕王》、《藍橋會》,新段子《桃花謠》、《數數謠》、《勸人方》、《老來難》、《誇誇咱村的李大媽》、《長壽村》等。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