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型組織(組織管理名詞)

平台型組織(組織管理名詞)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穆勝博士提出平台型組織即企業將自己變成提供資源支持的平台,並通過開放的共享機制,賦予員工相當的人事權和決策權和分配權,使其能夠通過靈活的項目形式(也有企業將其稱為經營體、小微生態圈、模擬公司等)組織各類資源,形成產品、服務、解決方案,滿足用戶的各類個性化需求。這一過程中,員工變成了為自己打工的創客,而創客和企業都能夠從項目的成功中分享可觀收益。當企業轉型了平台型組織後,還應該走向“企業上雲”,即把自己變成一個“雲組織”。業界已經普遍承認“企業整體上雲”的趨勢不可逆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平台型組織
  • 外文名:platform-based organization
  • 別名:平台組織、平台化組織
  • 主要貢獻者:穆勝博士
四大構件,四大構件的作用,組織結構,激勵機制,組織轉型成熟度模型,PIM矩陣,

四大構件

一是要有“資源窪地”,即在平台上獲得資源的單價低於外部。創客選擇在某一個平台上創業,看中的是平台提供的供給側或需求側的資源。資源共享越多,裂變出來的創新紅利越多,所以,最好是要把這些資源放到雲端,將“平台”變成“雲平台”。
二是要有“共享機制”,即創客在平台上的貢獻,能夠獲得比在其他外部平台和內部金字塔更為合理的回報。這裡指的是回報減去交易成本的綜合收益。共享機制一方面要求平台有前中後台的組織結構,這切出了“分配利益的單位”。另一方面要求平台有廣義的激勵機制,這界定了“分配利益的規則”。
三是要有“價值理念”,即平台要有共同的使命、願景、價值觀。不同企業的使命和願景各不相同,但平台型組織的價值觀都有共性,即自由、平等、開放。這種價值觀是契約之外的共識,發揮了“非正式治理”的作用。這是組織的一種底層邏輯。
四是要有“戰略核心”,即企業成長最核心的戰略動力源。“戰略核心”包含兩個部分:一是明確企業的核心客群(核心流量),二是明確企業的核心能力。明確戰略核心的意義在於,企業的資源是有限的,必須把資源投入到戰略核心的建立和維護上,甚至做持續的“飽和攻擊”,才能獲得持續發展。
真正的價值理念,應該是在戰略核心明確的基礎上總結出來的。而後,價值理念也會影響戰略核心的塑造,輔助戰略的執行。價值理念和戰略核心一軟一硬,共同構成了平台型組織的底層邏輯。
平台型組織
平台型組織的四大構件

四大構件的作用

平台型組織中的“平台”應該同時具備四大構件,缺一不可。對於平台型組織來說,四大構件的作用非常清晰:資源窪地即企業的核心資源能力,是一個槓桿(如圖《平台型組織形成的槓桿》所示)的“支點”,資源能力越出色,“支點”越接近創客;共享機制即利益分配機制,是一個槓桿的“力臂”,利益分配機制越有利於創客,“力臂”則越長;價值理念和戰略核心是槓桿架設位置所在的“地基”,即使“支點”和“力臂”都沒有問題,但地基不穩(如同建在沙地上),平台型組織也不可能建立起來。當這幾個條件都具備時,平台型組織就可以把創客撬動起來,讓“人人都是自己的CEO”,憑藉創客和項目的湧現獲得豐厚的收益。
平台型組織
平台型組織形成的槓桿
某種程度上說,打造平台型組織的“主戰場”在於共享機制設計,即設計組織結構和激勵機制。因為戰略核心是企業家的一片“逆鱗”,外人很難介入;價值理念取決於企業家自己的格局,誰也替代不了。

組織結構

平台型組織是一種用戶需求“拉動”的組織,企業的動力來自接觸用戶的前台項目,前台拉動中台中台拉動後台。總之,企業去除了以後台管控為主的官僚主義,所有部門、團隊、員工圍繞用戶需求創造價值。
前台,是傳統的利潤中心。在平台型組織里,大的銷售部門被拆散為若干的小團隊,還加上了其他若干職能團隊。
業務中台,多半是傳統的成本中心,把後台的資源整合成前台打仗需要的“中間件”,方便被隨需調用。典型的業務中台如阿里的數據中台、位元組跳動的直播中台、騰訊的技術中台等。“業務中台”也被稱為“有形的中台”,因為他們是有實體部門存在的。
組織中台,是由財務、人力、戰略等部門向前台派出的業務夥伴(Business Partner, BP)組成的團隊。他們進入前台的小團隊,用專業視角與他們共同作戰,同時也代表後台高效配置資源和政策。“組織中台”也被稱為“無形的中台”,就是因為他們沒有實體部門。
數據中台,被稱之為“業務中台的數據化”,其讓資源和能力在極度共享後形成數據匯集,並基於算法進行智慧型決策,以支持業務中台和組織中台的運作。
後台,是傳統的費用中心,也可以稱為職能部門或後勤部門。這類部門運行四大職能:市場規則設計、巨觀調控干預、資源池的建設、整體數據智慧型化。他們不直接產生效益,更多是間接的、長期的貢獻,但他們卻奠定了組織的基調。後台的厚度從根本上決定了平台的維繫和繁榮。
表面形態,從表面上看,平台型組織的結構只有前後台兩層,可以被描述為“平台+項目”。此時,大家習慣將業務中台看做平台的一個部分,而將組織中台看做項目的一個部分。

激勵機制

平台型組織的激勵機制是一種“內部市場化”,其效果是讓員工成為自己的CEO。進一步看,這種機制還能開放地引入外部創客,讓企業成為平台。
職能並聯。將所有的價值創造模組都並聯到一起(包括人力、財務等),共同面對用戶。其好處在於,員工和老闆共同劣後,經營風險下沉到了員工層面。
用戶付薪。平台型組織中,用戶付錢,參與創造價值的員工按照契約約定分錢。這實際上解決了內部薪酬定價帶來的龐大交易成本問題,由此,企業內部也可以市場化。
動態最佳化。平台型組織會在一個項目中設定若干的對賭業績點,根據對賭的情況決定人才的選擇。這種模式會倒逼項目團隊重新最佳化、整合自身資源,甚至開放引入外部人才和資源。

組織轉型成熟度模型

組織結構和激勵機制尤為重要,因此,建立一個判斷平台型組織是否建設成熟的標準——“平台型組織成熟度模型”,從這兩個維度的狀態來判斷企業是否走向了平台型組織。兩個維度分別用OS值和IM值來刻畫,而在每個維度下面,又分解出了7個子維度,並進行了定義和分級。7個子維度各有分級,對應不同的得分,而總分值會對應到企業的“平台型組織成熟度”。
平台型組織(組織管理名詞)
平台型組織的激勵機製成熟度模型

PIM矩陣

平台型組織激勵機制設計中有一個核心激勵工具——PIM矩陣(Platform Incentive Mechanism)。
一個完整的平台型組織激勵方案,應該包括PIM矩陣的5個維度,11個要素。其中,任何一個沒有說清楚,都會導致激勵邏輯出現漏洞,激勵目的不能達成,激勵體系面臨崩塌危險。
平台型組織(組織管理名詞)
平台化激勵機制矩陣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