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克·弗洛依德樂隊

平克·弗洛依德"(Pink Floyd)樂隊於1966年由羅傑· 沃特斯(Roger waters)和羅傑·巴雷特(Roger syd Barrett)建立起來,共4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平克·弗洛依德樂隊
  • 外文名:Pink Floyd
  • 建立時間:1966年
  • 人稱:迷幻搖滾樂隊
簡介,樂隊發展,評價,

簡介

最初,他們的迷幻搖滾風格引起了人們的極大注意。特別是他們利用當時能得到的最複雜的裝備,如燈光設計、幻燈、旋轉色彩圖案、煙霧等,造成特殊的舞台視覺效果,形成了獨特的風格。1966年,樂隊推出的專輯《曙光門前的吹笛人》(The Piper at the gates of Dawn)是他們這一時期的代表作。

樂隊發展

1968年,樂隊中極具獨創性的領導人巴雷特因精神崩潰而離開了樂隊,另一名吉他手戴衛·吉爾摩(David Gilmour)接替了他的位置。他們於70年代初發行了幾張專輯,都只取得一般性的成績,轉折點的到來是1973年發行的《月之暗面》(Dark side of the moon),這張專輯花了9個月的時間製作完成,不僅獲專輯第一名,而且榜上有名持續了創紀錄的675周(13年)之久。專輯中電子手段的大量使用使"平克·弗洛依德"的超級明星地位進一步得到了鞏固。
隨著樂隊名聲的增大,羅傑·沃特斯變得越來越狂妄自大,行為也越來越古怪。這種偏執狂由於樂隊又一張專輯《牆》(The wall)的巨大成功而進一步加深。專輯《牆》是以沃特斯的一身為線索,講述了一個完整的故事:第二次世界大戰對他幼時的心靈帶來的傷害、上學時古板的教育制度對他的打擊、長大後面對現實社會的無奈、最後導致他的精神崩潰。1982年由艾倫·帕克(Alan parker)導演搬上銀幕。在這張專輯中,歌曲《牆上的另一塊磚》(Another Brick in the Wall,例37)先後出現了三次,作為專輯的主題,它將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孩子們比作是牆上的磚,全是一模一樣的形狀,反映了當時英國教育制度的古板性。而將專輯的主人公比作是牆上的另一塊磚,體現了他與這個社會的格格不入。
平克·弗洛依德平克·弗洛依德
"平克·弗洛依德"於1983年推出的專輯《最後的樂章》(The Final Cut)具有特別憂鬱和絕望的反抗主題,全部由沃特斯作曲。不久,沃特斯離開樂隊,"平克·弗洛依德"在戴衛·吉爾摩的領導下繼續活躍在搖滾樂壇。

評價

平克·弗洛伊德(Pink Floyd)是當今最負盛名的“迷幻搖滾樂隊”,因注重現場演奏時的聲音效果而在樂壇獨樹一幟。
作為英國最成功且最具長久生命力的前衛搖滾樂團和迷幻音樂的較早實踐者,平克·弗洛伊德所呈現出的那種與60年代中期污濁的搖滾樂壇形成鮮明對照的未被污染的個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