帽狀腱膜下膿腫

帽狀腱膜下膿腫(subgaleal abscess)是各種原因引起的帽狀腱膜下化膿性感染,造成帽狀腱膜下的疏鬆間隙內大量膿液積聚的一類疾患。

帽狀腱膜下間隙又稱帽狀腱膜腱膜下疏鬆結締組織,是位於帽狀腱膜與骨膜之間的薄層疏鬆結締組織。此間隙範圍較廣,前至眶上緣,後達上項線。頭皮藉此層與顱骨外膜疏鬆連線,帽狀腱膜下間隙的出血或感染極易廣泛蔓延,形成較大範圍的血腫或膿腫,嚴重者可從前額部的額肌附著處(眶上緣)一直蔓延至後枕部的枕肌附著處(上項線),形成覆蓋於整個頭頂部的“帽子”狀的大範圍腫脹區域。

此外,由於該間隙內的靜脈可經由導靜脈與顱骨的板障靜脈及顱內的硬腦膜靜脈竇相通,一旦發生感染,可經由上述靜脈通路繼發顱骨骨髓炎或向顱內擴散,形成硬膜外膿腫、硬膜下積膿或腦膿腫,因此帽狀腱膜下間隙被認為是顱頂部的“危險區”,一旦發生帽狀腱膜下膿腫應及時妥善處理,以免招致危及生命的顱內感染。

基本介紹

  • 英文名稱:subgaleal abscess
  • 就診科室:神經外科
  • 常見病因:頭外傷未及時妥善處理,感染向帽狀腱膜下蔓延;帽狀腱膜下血腫反覆穿刺、抽吸引起感染;顱骨骨髓炎向外蔓延
  • 常見症狀:頭痛、眼瞼水腫及頸枕部引流區域的淋巴結腫大和壓痛,嚴重者發熱、頭暈、噁心嘔吐、昏迷、呼吸急促
病因,臨床表現,檢查,診斷,治療,預後,

病因

帽狀腱膜下膿腫最常見的原因是頭部外傷未及時妥善處理,使感染向帽狀腱膜下蔓延所致,亦可見於帽狀腱膜下血腫反覆穿刺、抽吸引起感染,還可因顱骨骨髓炎向外蔓延所致,在嬰幼兒偶爾可因頭皮輸液或穿刺而引起。
帽狀腱膜下積膿的病原菌通常為金黃色葡萄球菌、鏈球菌或厭氧菌。

臨床表現

1.典型者可見自頭皮前額部的眶上緣蔓延至後枕部的上項線範圍內的廣泛腫脹區,形成覆蓋於整個頭頂部的“帽子”狀外觀。
2.查體可觸及明顯的波動感,穿刺或按壓時於頭皮破損處可見大量膿性分泌物溢出。
3.患者常有頭痛、眼瞼水腫及頸枕部引流區域的淋巴結腫大和壓痛等表現。
4.嚴重患者可出現發熱、頭暈、乏力、食欲不振、噁心嘔吐、神志淡漠、煩躁、譫妄、昏迷、脈搏細速、呼吸急促等全身感染中毒性性休克的表現。

檢查

1.頭部CT
可見顱骨外大範圍的半球形低密度區,借CT值可與帽狀腱膜下血腫相鑑別,還可明確有無顱骨骨髓炎、硬膜外或硬膜下積膿等繼發病變。
2.頭部MRI(磁共振成像)
呈低T1WI高T2WI信號,可與血腫相鑑別。
3.膿腫穿刺抽吸
送細菌塗片、細菌培養可明確診斷。
4.血常規、C反應蛋白等檢查
可明確全身感染情況。

診斷

1.頭皮外傷未及時清創縫合、顱骨骨髓炎或免疫力低下的嬰幼兒反覆頭皮靜脈穿刺輸液等感染病史。
2.上述典型的臨床症狀和體徵。
3.穿刺抽吸或切開引流後可見大量黃白色膿液可確診,膿液送細菌塗片、細菌培養和藥敏試驗可進一步明確致病菌且有助於指導治療。
4.頭部CT和頭部MRI等典型的影像學檢查有助於與帽狀腱膜下血腫相鑑別。

治療

1.局部處理
帽狀腱膜下膿腫一經確診即應及時作低位切開引流,清除頭皮下膿液和壞死組織,必要時可做多個切口引流,並用雙氧水、生理鹽水等反覆沖洗,或可用含有慶大黴素或桿菌肽的抗生素鹽水持續灌洗膿腔,然後放置橡皮管或橡皮條引流,待膿液消失、體溫和血象正常後拔出引流管。
2.全身治療
在進行抗生素灌洗前送細菌塗片和細菌培養,可先根據經驗選用抗生素,然後根據藥敏結果合理選擇抗生素,一般需予以全身抗感染治療1~2周。

預後

因頭皮血供豐富,抗感染能力較強,如及時發現並妥善處理,往往預後良好。如患者全身免疫力較差,可有明顯的全身感染重度症狀,膿腫亦可向深部擴散、侵襲,招致顱骨骨髓炎、硬膜外或下積膿,甚至引起腦膿腫、腦室內積膿等嚴重併發症而危及生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