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孟蘭

常孟蘭

軍事大片《集結號》在全國影院熱播,一時好評如潮,賺足了廣大觀眾的熱淚。影片中的主角穀子地是有原型的,在贊皇縣北竹里村,就曾有這樣一位老兵,為了戰場上那一聲沒有吹響的軍號,他苦苦尋找了48年!一聲號角,一生的使命,這位忠於自己職責的老兵,堪稱軍魂。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常孟蘭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主要成就:集結號穀子地原型
集結號穀子地原型,生平介紹,

集結號穀子地原型

其實早在1999年中央電視台在《東方時空》欄目中就曾播出過一段關於他的紀錄片——《為了那聲軍號》。
1948年11月19日時任晉察冀軍區四縱10旅30團8連2排長的常孟蘭奉命帶領7名戰士執行阻擊任務,掩護全團撤退,他接到的命令是:不管有多難,在聽到號令之前不準撤退。最終七名戰士全部犧牲,但卻因此都背上了黑鍋。
到底軍號有沒有吹響,為了在戰鬥中犧牲的戰友,常孟蘭進行了48年感人肺腑的追尋。他跑了東北三趟,差點凍死,去了幾次北京卻一直都沒有結果。1996年他終於得到老部隊的信息,此時他已經是年過七旬的老人。
他得知,他的戰友大部分犧牲在朝鮮戰場上,其中包括他當年的團長和連長,這就意味著常孟蘭期待揭開的軍號吹響沒有的真相將成為一個永遠的迷。50年後他和他當時的團長見了面,只不過他的團長已經長眠於石家莊的烈士陵園。面對長眠的團長,他說:“團長,俺的任務完成了,打的苦啊,沒有子彈打了。。。”,淚流滿面的他向團長的墓碑敬個軍禮,然後才依依不捨的離開。
遺憾的是2005 完成部分心愿的常孟蘭因病去世,雖然找到了昔日的部隊,但是常孟蘭沒有穀子地那么幸運,在他心裡,號角是否吹響,依舊是個迷。

生平介紹

1——掩護部隊轉移,約定聽到號聲撤退
這個真實的故事還要從1948年11月19日說起,故事的主人公常孟蘭時任晉察冀軍區四縱十旅三十團三營八連二排排長,他是贊皇縣張楞鄉北竹里村人,1944年參軍,身經百戰,戰功累累。
常孟蘭
那是一個血色黃昏。常孟蘭所在的團正在向關外轉移,與國民黨“暫三軍”主力於北京延慶縣桑園鎮的古長城腳下不期而遇。
敵人一時摸不清虛實,開始停下來排兵布陣。當時的形勢是敵強我弱、走為上策,團首長當機立斷,決定借著即將降臨的夜幕的掩護,立即撤離,甩掉敵人,防止被敵人一口吃掉。為保證大部隊安全撤離,團首長只好把“斷後”的任務交給八連。八連連長何有海又把在最前沿牽制、吸引敵人主力的任務交給了常孟蘭,命令他帶五班的7個人執行這項最艱巨的任務。連長帶領連隊其餘的人在大部隊和常孟蘭等人之間接應,並提防其他方向可能出現的敵人。
連長命令常孟蘭在敵人的必經之路阻擊,只要他們能夠拖到天徹底黑下來,大部隊的安全就有了保障。“完不成任務,不準後退半步!能完成任務嗎?!”連長大聲地問。
“能!”常孟蘭和他的7個戰士響亮地回答。
連長帶著連里其他戰友要轉身離開時,常孟蘭問:“連長,那我們什麼時候撤退?”
連長說:“等我在山那邊吹響一聲長號,你們就完成了任務,就可以撤出戰鬥了。”
2——奮戰一個半小時,軍號始終沒有吹響
今天看來,常孟蘭他們接受的是一項必死的任務。
常孟蘭和他的7名戰友在山道上擺開陣勢,常孟蘭專門安排了一名寧晉籍小戰士離開陣地100多米,在一個高地隱蔽,摘掉棉帽,專門傾聽山那邊的軍號聲。8個人心裡都清楚,那一聲集結號,連著自己的命啊!
在一段聽得見心跳的等待之後,敵人衝進了射程,戰鬥打響了,敵人一波一波地衝上山路,又被常孟蘭帶著戰士們用機槍和手榴彈打退。身經百戰的常孟蘭感覺到,在他參加的所有戰鬥中,哪一次都沒有這次這么艱難,敵人數量也許有一個軍!因為山下分明有汽車和坦克的聲音。
戰鬥打響有二十多分鐘了,天已經黑了,對面敵軍如山,眼看幾個人很難堅持,負責聽號聲的小戰士沉不住氣了,急匆匆地跑過來對常孟蘭說:“排長,這仗沒法打,這不是明擺著送死嗎?估計這會兒咱們的部隊也走出去有一截子了。再說,天馬上就黑了,敵人不見得會追咱們的。乾脆,咱悄悄撤走算了。”
“繼續打!”常孟蘭堅決又幾乎是絕望地下著命令,他喊:“號聲不響,我們就不能撤,違者就地執行紀律!”
8個人,就這樣悲壯地進行著頑強的阻擊。他們居高臨下,艱難地打退敵人的3次進攻。子彈、手榴彈已經打出去多半,8個人精疲力竭,有人負傷了但仍咬牙堅持,等著那一聲軍號。這時,他們已經堅持了一個半小時,天已漆黑了,黑暗淹沒了背後的山野,大部隊肯定已安全轉移,任務肯定已完成,戰士們再次催促常孟蘭撤退。
但那一聲軍號,還是沒有吹響……
常孟蘭猜測,也許是連長在那邊也與敵人接上火了,也許是他們在激烈的戰鬥中沒有聽到連長在遠方吹響的軍號,也許是連長已經帶隊離去,也許是連長忘記了吹軍號……但他堅持著,無論是怎樣的一個也許,只要沒有聽到軍號響起,他們就得一直頂下去!
敵人第四次進攻改變了戰術,先打來一顆照明彈,把幾個人的陣地照得一覽無餘,然後一陣猛烈的炮擊,常孟蘭看到兩個戰士當場犧牲……很快敵人就衝上來了,雙方膠著在一起,活著的幾個人各自為戰,誰也顧不上誰了。常孟蘭提著一挺輕機槍,在紛亂的敵群中殺出一條血路,在黑暗中突圍而去。也許是夜幕的掩護,也許是黑暗中的敵人怕傷了自己人不敢輕易開槍,常孟蘭竟奇蹟般突圍出來,一口氣奔出幾十里地。
3——那聲沒聽到的軍號,一個老兵永遠的心結
突圍後,常孟蘭先是沿途打聽部隊的行蹤,一直找了好長時間。因為當時戰事頻繁,沒有人知道他所在部隊的確切音信,常孟蘭只好回到了老家贊皇縣張楞鄉北竹里村。
晉察冀軍區四縱10旅30團8連2排晉察冀軍區四縱10旅30團8連2排
奇蹟般活了下來,常孟蘭開始了他一生的愧疚和牽掛:剩下的幾個戰友估計都犧牲了,他們的死都和自己堅持等那一聲約定的軍號有關。此外,更重要的是,他認為自己作為一名軍人,做事必須要有始有終,那場阻擊戰的戰況還沒有向部隊復命,就等於阻擊戰還沒有結束。
1949年10月1日開國大典後,常孟蘭北上北京,找到了北京軍區一個專門負責收容戰爭中失散人員的部門,部門的首長確認了他的身份,給他開了介紹信,發了路費,讓他暫時回家等候訊息。然而一晃兩年過去,他沒等到任何音信。於是他又一次去了北京,但負責接待的同志卻告訴他:他所在的部隊已入朝作戰,讓他回家待命。常孟蘭牢記軍人服從命令的天職,於是回家繼續等回音。
一年,兩年;十年,二十年……年復一年的等待中,常孟蘭不甘心就這樣乾等。40多年中,遠到東北、山西,近到石家莊、保定,都留下過常孟蘭苦苦找尋的足跡,找老戰友,找軍區、部隊,但每次都是一無所獲……
每當失望地回到家,常孟蘭都覺得自己活在一場夢裡,他不敢相信7個戰友全部犧牲,他曾幻想著他們有人還活著,會和他一起去見連長,匯報當時的戰況,也問問連長,為什麼他們沒能聽到那一聲期待的集結號。
常孟蘭也曾到過幾個戰友的家鄉,除了他親見犧牲的兩個戰友外,其他5人也一直下落不明,他幾乎不敢面對戰友的家屬,那一聲軍號成了常孟蘭永遠的心結。他期望著有一天自己能找到自己的部隊,歸隊,因為他一直以為自己還是一個兵。
4—— 熱心將軍幫助,打聽到老部隊下落
1984年,某軍事學院在北竹里村北建了一個訓練場,不時有成群的學員來此訓練,這讓常孟蘭很興奮,像見到了久別的親人,他主動找到負責的軍官,要求幫部隊乾點活。從那時起,駐訓的學員一到,他就到營房裡幫助燒水幹活。
漸漸地,官兵們知道了常孟蘭的身世,對他也很親近。老人冬天裡每天過來幫著燒鍋爐,風雪無阻,部隊首長想給他點報酬,被他堅決拒絕,只好送一些米麵。不過官兵們每次給他舊軍服,他都非常歡喜地收下,部隊首長讓他在伙房吃飯,他也不客氣。
隔一段時間,常孟蘭通過拾廢品湊一點路費,就外出尋找老部隊,看他一次次失望而歸,官兵們對他很同情。後來,學院的副院長王定慶少將也認識了老人,他深深為老人的堅定的信念所打動,駐訓的時候還專門到老人家看望他。
常孟蘭懇請王定慶少將幫助他打聽老部隊的下落,讓他能在晚年歸隊復命。熱心的王定慶將軍鄭重地答應下來,通過部隊的戰友四處打聽晉察冀軍區四縱十旅三十團的下落。
年代已久,部隊的建制已有許多變化,直到1996年初,王定慶終於確切地打聽到,瀋陽軍區某集團軍便是常孟蘭當年所在的晉察冀軍區第四縱隊,而駐在遼寧本溪的一個地炮團前身就是常老所在的三十團。
5——48年後,向年輕的團長報告歸隊
聽到找到老部隊的訊息,71歲的常孟蘭激動得一夜沒睡,第二天一早就要動身。當時已是年關,家人急忙阻攔老人,但哪裡能攔得住?
帶上兒子給的過年錢、乾糧、行李,常孟蘭一早就出發了,從河北到東北,再到本溪,一路艱辛不可言表。到了本溪,才知道部隊已換防到一個小鎮,他在車站蹲了一夜。第二天是大年三十,幾乎沒有車輛,好不容易搭上一輛車來到小鎮,天已黑了,又下起了大雪。打聽到部隊營房還有幾公里,常孟蘭一咬牙,拿出當年的軍人氣概,在大雪中步行前往營房。
由於又飢又冷,年老體衰,在望見部隊門口的燈光時,常孟蘭終於支持不住了,艱難地爬行,最後險些凍僵,還是部隊一輛拉給養的車發現了他,將他救回營房。
老人講述完自己的經歷,部隊的王團長驚呆了,老人敘述的故事發生在48年前,這比他的年齡還要大,但他在團史里知道那次悲壯的阻擊戰。
王團長終於認出了眼前這位老人,團榮譽室里那張被放得大大的照片上便有常孟蘭。
那是當年解放石家莊後,時任《晉察冀日報》記者的作家楊朔為三十團“有功之臣”拍的合影。當時,常孟蘭率突擊二排第一個搶占石家莊外圍的制高點雲盤山(今石市豐收路附近一處古墓墓丘,現已不存)立了大功。
緩過勁兒來的常孟蘭看著眼前年輕的團長,老淚縱橫,起身、立正、敬禮,大聲喊:“報告!團長同志,原晉察冀軍區四縱十旅三十團三營八連二排排長常孟蘭,奉命於1948年11月19日帶領五班七名戰士,在延慶縣桑園鎮執行阻擊任務掩護全團撤退,按照上級命令,堅持到最後,在戰鬥中我與部隊失散,兩名戰士犧牲,其餘人員下落不明……請首長指示!”
年輕的團長激動地回禮回答道:“常孟蘭同志,我代表團黨委對你和你的戰友在多年前的那場阻擊戰中所表現出的巨大犧牲表示衷心感謝,對你在戰鬥中所表現出的大無畏的氣概和你對組織交給你的任務的負責精神致以崇高的敬意!你們的戰鬥任務完成得非常出色!”
6——一生都是一個標準的軍人
部隊首長核實了常孟蘭的身世之後,曾想把他送到榮軍院安度晚年,被他拒絕了,他說:“我找部隊是來交差的,不是來要待遇的。”
後來,部隊的同志經查閱資料,告訴常孟蘭,當年他所在連隊的連長何有海等人均已下落不明。當時連長為何沒有按照約定吹響撤退的軍號,已成一個永遠的謎。
一周后,常孟蘭謝絕了首長的挽留回到家鄉。回來後不久,贊皇縣有關部門根據部隊寄來的信件,給他落實了老兵待遇,每月幾十元的生活補貼,就是這點補貼,他開始還堅辭不受。
找到老部隊後,常孟蘭老人生活得很平靜,仍是時常去部隊的營房幫忙,2004年農曆十月二十九,常孟蘭老人安詳辭世。
在北竹里村的鄉親們的記憶里,常孟蘭一直是一個“另類”,行走坐臥幾十一直保持軍姿,70來歲時還能敏捷地翻越牆頭;除了軍服,別的衣服從來不穿,即便兒子媳婦給買了也不穿;他的脾氣剛直暴烈……這些讓他與普通農民們一直有很大的差異。即便是與家人村人閒坐聊天,很少說種地過日子,只說當年打仗的事。常孟蘭的大兒子常貴文說,在他的記憶里,從他很小的時候起,父親就經常外出找戰友、找部隊,光東北去過三次,有一次回來腳都凍爛了。家裡條件一直不好,除了他們給的一點錢外,父親還經常揀廢品湊路費。
一直在部隊營房看大門的常發明說,常孟蘭老人就是特別“待見”當兵的,見到他們格外親,見到學院的首長,總是“咔”地立正、敬禮。
常孟蘭的兒子常貴文、常貴斌還告訴記者,他們也知道父親的事跡被改變成電影的事,全家人都很高興。
電影《集結號》根據小說《官司》改編,2007年12月21日,記者採訪了《官司》的作者楊金遠。楊金遠明確地表示,小說最初的觸動就是常孟蘭老人的故事,小說和電影中添加了許多藝術創造。
如今,贊皇許多人都以常孟蘭老人為驕傲,稱他是贊皇的光榮;網友們說,無論常孟蘭的故事是不是確切是《集結號》的原型,常孟蘭都堪稱解放軍的軍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