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嘉煌

常嘉煌

常嘉煌 ( 常書鴻之子)(1950.10—)滿族,浙江杭州人。擅長油畫,旅日藝術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常嘉煌
  • 民族:滿族
  • 出生地:浙江杭州
  • 出生日期:1950.10
  • 職業:旅日藝術家
  • 畢業院校:西北師範大學藝術學院油畫系
人物經歷,人物平生,作品賞析,

人物經歷

出生於中國敦煌莫高窟皇慶寺;
常嘉煌的父親是被世人稱為敦煌守護神的敦煌研究院第一任院長常書鴻,母親則是被稱為敦煌痴人的畫家李承仙。
1971年任中國出土文物展覽攝影師;
1978年考入西北師範大學藝術學院油畫系;
1979年協助常書鴻、李承仙的石窟藝術研究工作;
1983年成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
1984年赴日本留學;
1986年在日本東京藝術大學研究日本畫;
協助常書鴻、李承仙的日本奈良法隆寺的大型障壁畫《飛天》的創作;
1989年在中國任中國美術學院研究員;
1990年在日本每年舉行個人畫展至今;
1996年主持敦煌現代石窟藝術;
1999年任西北師範大學敦煌藝術學院教授,任敦煌教學基地主任;
2000年在日本成為環境藝術學會會員;
2001年任社團法人《中國敦煌現代石窟藝術中心》代表;
任中國香港鳳凰衛星電視台高級顧問;
2002年12月成為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特邀理事
代表作:《燭》,《夢鄉》,《酒泉的傳說》,《酒泉的傳說》(獲第二屆全國青年美展三等獎)

人物平生

近期重大事件
12月5日,由中科院研究生院主辦的“中國科學與人文論壇”在人民大會堂舉行第68場主題報告會。西北師範大學敦煌藝術學院教授常嘉煌以《傳承——常書鴻與敦煌》為題發表演講。他對敦煌壁畫的保護現狀表示擔憂,並對如何傳承敦煌文化談了自己的觀點。
常嘉煌說,敦煌壁畫有2.4萬平方米,數量之大,是世界上前所未有的。這些壁畫不僅包括佛教、道教形象和故事,還描繪有民間的狩獵、鼓樂、舞蹈等很多內容和圖形,所以研究價值非常大。他用“場”的概念來形容敦煌壁畫給他帶來的震撼感覺。
常嘉煌指出,由於當地極端乾燥的環境,敦煌壁畫千百年來較少受到變色和侵蝕的困擾,得以保存至今。但近20多年來,由於旅遊開放,實際上,每個洞窟所遭受的碳酸和水蒸汽損害遠遠超過敦煌歷史上幾十年甚至幾百年的總合。“水蒸汽可以使文物霉變,這也是文物景點開放所面臨的共同問題。”
常嘉煌的父親是著名畫家、敦煌藝術研究家常書鴻,與敦煌默默相守幾十年,長期致力於敦煌壁畫與敦煌藝術復原。1994年,常嘉煌在父親彌留之際,承諾自己會繼續堅守莫高窟。他說,他正以自己的方式來繼續父輩的事業。1996年10月,他和72歲的母親、油畫家李承仙一起在敦煌開始開鑿現代石窟,“用古老的載體把現在的文明留給後代”。
目前,這個現代石窟沒用國家一分錢,全部由志願者參與,已開鑿將近300米通路和20多個洞窟,由海外遺寶窟、唐代精華窟、中日淨土窟組成。其中,海外遺寶窟將復原多年前被外國人盜走的敦煌壁畫;唐代精華窟要復原莫高窟220窟當年的艷麗顏色;中日淨土窟是與日本僧人合作展現中日佛教的交流。目前,壁畫已開始陸續繪入。
常嘉煌在演講中坦陳,開鑿現代石窟面臨巨大的資金缺口,光靠賣自己的畫無法支付龐大的開銷;但是他借用一位作家的話說:“開鑿(石窟)是藝術品,當你走不下去就停下來,這個作品就完成了。這是一種行為藝術,不是一個商業模式。我不太急於求成,做多少算多少。”他認為,“我們這種傳承不是一個簡單意義的藝術和文化的傳承,還包括一種精神的傳承。”
中國現代石窟
常嘉煌對現代石窟藝術工程的構想:一是把被帝國主義盜往國外的那批藝術品復原到窟壁上的海外遺寶窟;二是保存父母從事了半個世紀的敦煌研究成果。這些成果中最出色的是一個貞觀十六年唐代的220號洞窟,被公認為是敦煌壁畫裡面最精美、藝術性最高、保存得最好的洞窟,父母對它採取了相應的搶救性研究。3年前,母親還花了4個月時間,找出了整幅壁畫上所有的小殘破顏色,經敦煌研究院的化學變色分析後復原了這個國寶。
開鑿現代石窟需要大量資金。畢業於蘭州美術專科學校、醉心於西方油畫的常嘉煌,為了籌措建設資金,經常奔波於日本、北京和敦煌之間;他不得不將自己變成一名商業畫家,用賣畫所得支付現代石窟的開鑿費用。6年裡,常嘉煌花掉了半生的積蓄,母親將自己節省下的部分醫藥費也投入其中。
前兩年,78歲的李承仙每天走80多級陡階到石窟里,再上到架子上去畫畫。這對她來說非常不易,所以她乾脆一畫就是一天,連那些民工都被她的精神感動。然而,2002年12月,李承仙卻被確診為癌症晚期。2003年8月28日凌晨4點,李承仙去世,享年79歲。
如今,現代石窟已在近10層樓高的斷崖上,挖掘了300米通道,完成了5個洞窟。

作品賞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