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狀多環海龍

帶狀多環海龍

帶狀多環海龍,Haliichthys taeniophora (J. E. Gray, 1859),海龍科多環海龍屬的一個物種。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帶狀多環海龍
  • 拉丁學名:Haliichthys taeniophora (J. E. Gray, 1859)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硬骨魚綱
  • 亞綱:輻鰭亞綱
  • :棘背魚目
  • 亞目:海龍亞目
  • :海龍科
  • 亞科:海龍亞科
  • :多環海龍屬
  • :帶狀多環海龍
  • 瀕危狀態: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 分布:印度-太平洋區
  • 英文名:Ribbon Seadragons
基本信息,英文俗名,形態特徵,棲所生態,地理分布,漁業利用,

基本信息

命名者:Gray,1859
帶狀多環海龍帶狀多環海龍
棲息深度:1-16米
中文名:帶狀多環海龍
有毒魚類:否
科中文名:海龍科
經濟性:否
科號科名:F295 Syngnathidae
食用魚類:否
中國大陸名:印尼帶狀多環海龍
最大體長:30cm
觀賞魚類:否
其他中文名:海龍
世界分布:印度至太平洋

英文俗名

Ribboned pipefish

形態特徵

體特別的延長和纖細,無鱗,由一系列的骨環所組成。頭、軀幹及尾部常具分枝之細皮帶或皮辦。骨環19+44-45;背鰭位於軀幹部,鰭條數24-26;胸鰭鰭條數20-21。生活時,體色多變,從淺水域的黃綠色到較深水域的紅色或褐色。

棲所生態

卵胎生的。雄魚具孵卵袋。生態習性不甚清楚。

地理分布

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包括伊里安加亞(北海岸與丹娜美Tanamerah海灣)附近的印尼水域、西部澳洲鯊魚灣的周圍水域到在昆士蘭省北部的托里斯海峽(Torres),以及台灣西南部外海。

漁業利用

小型魚類,偶為網具捕獲,除學術研究外,不具食用價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