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子歌

《帝子歌》是唐代詩人李賀創作的一首七言古詩。此詩描繪了洞庭湖月明雁啼、水天相映的景象,展示了一個悽美的愛情故事,其中似乎寄託著作者的仕途不遇、人生悲涼之感。全詩以洞庭湖景引入,以帝子傳說作結,意境清空幽冷,想像豐富奇特,充分體現了李賀詩歌的浪漫主義特色。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帝子歌
  • 創作年代中唐
  • 作品體裁:七言古詩
  • 作者:李賀
  • 作品出處:《全唐詩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整體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帝子歌
洞庭明月一千里,涼風雁啼天在水。
九節菖蒲石上死,湘神彈琴迎帝子
山頭老桂吹古香,雌龍怨吟寒水光
沙浦走魚白石郎,閒取真珠擲龍堂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帝子:傳說中帝堯的女兒娥皇女英。清代王琦以為帝子即天帝之女。
⑵洞庭:在長沙巴陵,方圓五百里。明月:一作“帝子”。
⑶九節菖蒲:菖蒲的一種,多年水生草本植物,可入藥。《神仙傳》:“中嶽石上菖蒲,一寸九節,王興採食之, 得長生焉。”
⑷湘神:湘水中侍從帝子的水神。
⑸老桂:桂老,故其香為古香。
⑹雌龍:帝子女神,故曰雌龍。《史記·夏本紀》:“天降龍二,有雌雄。”
⑺沙浦:水邊。白石郎:水中小神。古樂府《白石郎曲》:“白石郎,臨江居。前導江伯後從魚。”
⑻閒取:漫取,姑且拿取之意。真珠:即珍珠。龍堂:河伯所居殿堂。這裡泛指水中。語本《楚辭·九歌·河伯》:“魚鱗屋兮龍堂。”此句猶《楚辭》“捐余玦兮江中,遺余佩兮澧浦”之意。

白話譯文

洞庭湖水映明月,千里波光蕩漾,涼風吹,大雁鳴,藍天倒映碧湖上。
山石上生長的九節菖蒲已經枯死,湘中水神彈著琴瑟迎請帝子下降。
山頭上,老桂樹散發著古樸的清香,帝子未來,雌龍怨吟湖水泛寒光。
只見水邊群魚隨著小水神遊盪,漫把珍珠投水中,乞求帝子賜吉祥。

創作背景

此詩可能是李賀南遊時,仿《楚辭》所作。劉衍曰:“意賀南行楚地,亦有屈原情懷,故擬《湘君》《湘夫人》而作《帝子歌》及《湘妃》。”(《李賀詩校箋證異》)但南遊的時間,當為入京之前。關於其創作動機,清代王琦主祈長生說,而姚文燮主諷刺說,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帝子歌》主旨較為難解。從字面上看,詩中展示的是一個悽美的愛情故事,表達了一種懷才不遇的憤懣之情,寄託著李賀對仕宦不遇、人生悲涼的感慨。此詩的風格、意趣和構思,都很像《楚辭》中 的《湘君》《湘夫人》。
開頭兩句寫洞庭湖上,明月千里,天水相接,涼風習習,大雁掠過,是先就其地描畫一下清空幽冷的光景。三四兩句說,青石上的九節菖蒲早已枯萎,於是詩人產生了這世上哪裡還存在不死之藥、何處還能尋覓到仙人足跡的疑問,而在這波光蕩漾的夜色中,仔細聆聽,似乎可以聽見湘靈鼓瑟的幽怨之聲,他們也在恭迎著帝子的降臨。五六兩句詩意出現轉折:但多年過去,連山頭的桂樹都已變老,帝子身影仍然沒有顯現,唯有那雌龍在泛著寒光的湖面低吟。最後兩句寫一群群小魚在幽靜的湖水中竄來竄去,帝子既不可見,那就姑且把珍珠投入水中,以祈求她的祝福。對結尾兩句,諸家解法大體相同,都以為出自《九歌·湘君》“捐余玦兮江中,遺余佩兮醴浦”,即湘夫人因等不到湘君,心生怨恨,為了表示決絕,把湘君所贈的東西都投到水裡,以表示湘夫人深長的怨望。
這首詩與李賀另一首詩《湘妃》在意境和用詞上非常相似。在意境上都顯得比較幽冷。在用詞上,“千年”與“古香”、“涼夜”與“涼風”、“雌龍吟怨”與“吟古龍”、“山頭老桂”與“九山靜綠”以及“幽愁”與“吟怨”等都比較相似。這兩首詩應是姐妹篇,而《湘妃》涵義的清晰性正可以幫助正確解讀《帝子歌》。

名家點評

宋代劉辰翁《箋注評點李長吉歌詩》卷一:“徒別,詭而無情。”
清代王琦《李長吉歌詩匯解》:“一千里”,言其所治之地其廣。“涼風雁啼”,深秋之候。“天在水”,天光下映水中,風平浪靜,佳景可想(首二句下)。“湘神彈琴”,即《楚辭》使湘靈鼓瑟之意。蓋帝子貴神也,下人不敢瀆請,轉祈湘神彈琴以迎,以冀望其神之來格(“湘神彈琴”句下)。以下言帝子不肯來格。桂老,故其香稱為“古香”。帝子為女神,故龍言“雌龍”。二句寫帝子不來、景象寂寥之意(“山頭老桂”一聯下)。“白石郎”亦水神也。尊貴之神不來,紛紛奔走者,唯小水之神而已。“閒取真珠擲龍堂”,猶《楚辭》“捐余玦兮江中,遺余佩兮澧浦”之意,明己之珍寶不敢愛惜,以求神之昭鑒,庶幾其陟降於庭也。……此篇旨趣全仿《楚辭·九歌》,會其意者,絕無怪處可覓(末二句下)。
清代曾益注《昌谷集》卷一:“洞庭五百里,以常游於瀟、湘、澧、沅,則千里也。洞庭水闊,天在水,無際也。涼風雁啼,秋至也。九節菖蒲,食之長生,而今死於石上,言二女為神,不復住人間也。常游,故湘神迎之。又言帝子之游,時移世遠,是不可知,而山頭之桂逄秋開落,古昔之香,猶在也。雌龍塞吟,似怨帝子之不見。而沙浦走魚之子,閒取珍珠擲之龍堂,以遊戲於其間,是龍為不靈也。龍且不靈,尚何帝子之可知。”
清代姚文燮《昌谷集注》卷一:“元和十一年秋,葬莊憲皇太后。時大水,饒州奏漂失四千七百戶。賀作此譏之,雲憲宗采仙藥求長生,而不能使太后少延。九節菖蒲石上死,則知藥不效矣。帝子指後也。後會葬之歲,復值鄱陽秋水為災。豈是湘妃來迎,桂香水寒,雌龍懷恨,相與送奏哀絲耶?古樂府云:‘白石郎,臨江居,前導江伯後從魚。’此時當為後指引而擲珠於龍堂之中矣。”
清代方扶南《李長吉詩集批註》卷一:“似為公子之為女道士者,玩末二語褻瀆見之。題曰帝子,本《九歌》稱堯女者。‘湘神彈琴迎帝子’以上四句,詠上古二妃之幽貞,以下四句詠後世帝女之宕逸。上是客,下是主。”
清代陳本禮《協律鉤玄》卷一引董伯音:“本屈原‘帝子降兮北渚’句,蓋有傷於唐之王子,而托洞庭帝子而發之。擲珠龍堂,無情之感,非所欲見而見也。沙浦二句冷妙。”

作者簡介

李賀(790—816),唐代詩人。字長吉,福昌(今河南宜陽西)人。唐皇室遠支,家世早已沒落,仕途偃蹇,僅曾官奉禮郎 。因避家諱,被迫不得應進士科考試,韓愈曾為之作《諱辯》。和沈亞之友善。其詩長於樂府,多表現政治上不得意的悲憤,對宦官專權、藩鎮割據的現實,也有所揭露、諷刺。又因其多病早衰,生活困頓,詩中於世事滄桑、生死榮枯,感觸尤多。善於熔鑄詞采,馳騁想像,運用神話傳說,創造出新奇瑰麗的詩境,在詩史上獨樹一幟,嚴羽《滄浪詩話》稱為“李長吉體”。但也有刻意雕琢之病。有《昌谷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