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凡舞曲

16世紀初歐洲的宮廷舞蹈音樂。源於西班牙(一說義大利)。因其舞步莊重,如孔雀狀,故又名為“孔雀舞”。緩慢、莊重、二拍子。曾被早期組曲所採用,後逐漸為阿勒芒得等所取代。近代作曲家亦採用此舞曲進行創作,如福雷的《帕凡》,拉威爾的《悼念公主的帕凡舞曲》,沃恩·威廉斯的《約伯》(job)中的帕凡舞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帕凡舞曲
  • 帕凡由來:pavane〖法〗
  • 中文別名:孔雀舞
  • 外文別名:pavan
帕凡由來,帕凡舞蹈,影響,

帕凡由來

pavane〖法〗

帕凡舞蹈

帕帆舞,又稱之為孔雀舞,Pavane(或稱之為pavan, paven, pavin, pavian, pavine, pavyn),是一種16世紀(文藝復興時期)歐洲盛行的緩慢雙宮廷舞步,由許多對雙人舞者組成一個佇列,2/2拍,舞步緩慢而莊重。通常帕帆舞會與蓋里爾舞(Galliard.)配對演出。
在現代舞中還有保留當時帕帆舞的一些動作,比如說:躊躇步伐(hesitation step),現代通常用於婚禮或者其他宗教儀式。
帕帆舞曲應其舞蹈而生,最出名的古典帕帆舞曲有:
Pavane(1887) 作曲家為: Gabriel Fauré
Pavane pour une infante defunte (1899),作曲家為:莫里斯·拉威爾 (Maurice Ravel 1862~1918)
其中法國作曲家莫里斯·拉威爾所作的帕凡舞曲《Pavane pour une infante defunte》多被譯作"悼念公主帕凡舞曲"或者是“紀念死去的公主孔雀舞”。
此曲雖然是拉威爾學生時代的習作,但是其藝術魅力不輸於任何一首其他名家的作品。其標題來自羅浮宮中西班牙畫家維拉斯凱斯所作年輕公主肖像而產生的,拉威爾最初取這個名字的原因只是因為它的讀音很特別。
拉威爾完美地掌握了帕凡舞曲的節奏特點,樂曲主題在平穩、和諧的音調進行中,深深孕育著莊嚴、崇高的感情。兩個簡短的插部以濃密而更加富於色彩性的和聲對基本主題加以補充,而主題的三次出現,在織體上逐層加厚,音區加寬,使主題性格變得更加開闊與明朗,好像金色的陽光照耀在巴黎聖母院的屋頂上,放射出燦爛的光芒一樣。這首樂曲在1899年由作者親自改編成管弦樂曲,具有更宏大的氣勢而為聽眾們所喜愛。
目前有Paul Fired管弦樂版本以及其他音樂人的鋼琴版本。

影響

美聲男伶(IL DIVO)演繹的《Isabel》是改編自Gabriel Fauré的帕凡舞曲,曲風抒情緩慢,深情沉鬱。
紐西蘭女歌手海莉·薇思特拉(Hayley Westernra)的成名之作《Never Say Goodbye》也是改編自《悼念公主的帕凡舞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