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龍菲爾德,L.

布龍菲爾德,L.

布龍菲爾德,L.(1887-1949):美國語言學家。1933年他寫出了名著《語言論》,因為材料充實,方法嚴密,以後20年間此書成為美國語言學家的必讀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布龍菲爾德,L.
  • 出生日期:1887
  • 逝世日期:1949
  • 職業:語言學家
美國語言學家。1887年4月1日生於芝加哥,卒於1949年 4月18日。1906年畢業於哈佛學院。1909年在芝加哥大學取得博士學位,1909~1913年先後在辛辛那提大學和伊利諾伊大學教德語。1913~1914年在德國萊比錫、格廷根大學深造,受歷史比較語言學家A.拉斯基安和 K.布魯格曼的影響。1921~1949年在俄亥俄州大學、芝加哥大學、耶魯大學等校任教授。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布龍菲爾德開始研究菲律賓的他加祿語。當時對於這種語言,還沒有人做過嚴格的科學研究,布龍菲爾德設計了一套符號來標音,並由此認識到,研究不屬於印歐語系的語言,不能以拉丁語法為標準。後來他又轉而研究馬來 -玻里尼西亞諸語言。但是沒有工夫做實地調查,因此沒有寫出著作。1917年後,布龍菲爾德研究北美印第安人的阿爾貢金諸語言。當時有人認為,印歐語言的語音變化有規律,其他語言未必如此。通過研究,布龍菲爾德相信,阿爾貢金諸語言的語音變化也是有規律的。1921~1927年,他在俄亥俄州大學教書,做了兩件重要事情。①他和G.M.博林、E.H.斯特蒂文特兩人聯名倡議設立美國語言學會。1924年這個學會成立,次年出了會刊《語言》,從此語言學在美國的地位蒸蒸日上。②他與行為主義心理學家A.P.韋斯互相影響,使韋斯相信,人類的行為不能與一般動物同樣看待,人類有語言,其行為以語言為基礎,而一般動物沒有語言。他還認為,人類行為(心理)既然以語言為基礎,那么解釋語言現象就再也不能求助於心理,而要在物理世界中找原因,這就是所謂“物理主義”。這種語言學理論的根源,是哲學上的邏輯實證主義。布龍菲爾德承認語言是有意義的,也承認有愛情、忠心、智力等,但是覺得這些東西不能用客觀方法來觀察測量,因此暫時不必去研究。由於他有這種傾向,他的後繼者中有些人竟認為分析語言不必講意義。
1927年布龍菲爾德離開俄亥俄,到芝加哥大學講日耳曼語文學,1933年他寫出了名著《語言論》,因為材料充實,方法嚴密,以後20年間此書成為美國語言學家的必讀書。但現在看來,書中不少論調還需要修改補充。例如他認為,語言的最小單位是音位,若干音位構成語素,若干語素構成詞,若干詞構成詞組和小句,若干詞組或小句構成句子。但是音位屬於語音層,是沒有意義的;語素屬於語法層,是有意義的。他把兩個不同層次的東西歸為一層,分明不對。在語法方面,布龍菲爾德對詞法有較多的貢獻,對句法貢獻不大。他所提出的直接成分分析法不是無往而不利的。由於少談意義,同構異義和異構同義的句子他也無法說清楚。1935、1939兩年,布龍菲爾德各寫了一篇論文討論語言與數學的關係。他認為,“語言的最高成就是數學”。他還說,數學來自語言和文字,因此數學的根源是經驗,並不完全是抽象的東西。這個論點有的數學家贊同,有的不同意。20世紀30年代後期,布龍菲爾德注意兒童閱讀教學問題。他認為,兒童進國小時已經學會本族語,以後只要學文字。這個看法,經後人研究證明過分簡單化。1940年,布龍菲爾德到耶魯大學講語言學。當時第二次世界大戰剛開始,美國急需大量的外語人才。布龍菲爾德除訓練培養青年語言學家外,還親自編了 3種外語教材,其中兩種是荷蘭語教本,一種是俄語教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