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須曼人

布須曼人

布須曼人 ,是生活於南非、波札納、納米比亞安哥拉的一個原住民族,是科伊科伊人的相近種族。布須曼人是非洲南部的民族集團。又稱桑人

主要分布在納米比亞、波札那、安哥拉、辛巴威、南非和坦尚尼亞。一般認為屬尼格羅人種科伊桑類型,但布須曼人在各方面與蒙古人種更為接近。為南部非洲和東非最古老的土著居民 。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布須曼人
  • 外文名:Bushmen
  • 別稱:桑人(San)
  • 又稱:巴薩爾瓦人(Basarwa)
  • 種族:布須曼族
  • 語言:科伊桑語系的一支
  • 地區:非洲
簡介,概況,歷史,語言與文化,風俗習慣,原始生產,恐怖宴席,成年儀式,分支,

簡介

布須曼人(Bushmen)
操布須曼語諸語言 ,屬科伊桑語系中部語族布須曼語支,無文字。社會發展大大受阻,一直過著狩獵和採集生活,大多仍處在原始社會的不同階段。多信仰萬物有靈,有部落圖騰。按血緣群居,按雙系續譜。親屬稱謂多為夏威夷型(見毛利人)。以鴕鳥蛋殼存貯飲水。擅長岩壁畫,用各種礦物顏料、石灰、油煙加水和動物油調合塗色,千年不褪。
布須曼人
以現實主義手法描繪狩獵和戰爭場面 ,栩栩如生 。最古為單色(紅或褐),近代為多色 。各支布須曼人由於所處條件不同,狀況也不盡相同 。東南非兩支正被吸引而逐漸躋入現代生活。西南非一些群體仍處在狩獵階段:一部分在白人殖民者農場做工;一部分人在為班圖各族(主要是茨瓦納人)充當牧奴。

概況

歷史

布須曼人是生活在非洲南部地區的一個原始狩獵——採集民族。在西方殖民主義者到達非洲南部之前,布須曼人至少有20萬,而今只剩下5.5萬人了。現在,他們之中的一半以上生活在波札那,其餘則生活在南非納米比亞安哥拉
布須曼人
直到20多年前,布須曼人依然處在史前時期,幾乎無人知曉。他們生活在最貧瘠和荒蕪的沙漠地區,像舊石器時代那樣,以狩獵和採集植物的根、莖及野果為生。為了獲得生存所需要的水源和食物,布須曼人在夏季常常聚族而居,而到冬季,當水和食物不能滿足需要的時候,便開始以家庭為單位向不同方向遷移,四處尋覓食物和水源。但也有些布須曼人在冬季最乾旱的季節里被迫集中在唯一的水源周圍。
在布須曼人部落中,男人負責外出狩獵,他們常常兩人一組,每星期外出二至三次,所捕獲的動物在親戚和朋友之間分享。
女人們則負責採集,她們通常以四至五家為一組外出採集一切可食用的植物的根、莖和果實。布須曼婦女在集體和家庭中有一定的地位,受到重視,同時也享有決定權。這也許是因為她們的採集常常提供了布須曼人每年60%——80%的食物,而男人們在狩獵季節里只能提供全年食物20%——40%。
20世紀70年代以後,文明之風吹到了布須曼人部落中,幾千年來的傳統迅速遭到破壞。今天,布須曼人的傳統絕大部分已屬於回憶中的往事,也許在某些早已被遺忘、處於沙漠中心地帶的小部落中還存在,但他們還能堅持到什麼時候呢?
然而,令人困惑不解的是,從人類學的角度來看,布須曼人屬於什麼人種類型,直到今天仍是一個沒有解開的迷。布須曼人身材矮小,最高的女人只有1.38米左右,而男人最高也不超過1.60米。布須曼人有著黃里透紅的皮膚,蒙古人的眼睛,高高的顴骨,濃密而捲曲呈顆粒狀的頭髮。“布須曼人”這一稱呼,實際上源自於當年的荷蘭殖民者,意為灌木叢中的人。至於他們的祖先,誰也不知道。
布須曼婦女布須曼婦女
近年,一些民族學家根據考古發現認為,在舊石器時代中期和晚期生活在南非的製造石器的原始人有可能就是布須曼人的祖先。他們繼續做出推論說,布須曼人的祖先曾經占據過卡拉哈里的絕大部分地區,後來由於文化比較發達並已使用鐵器的班圖人祖先入侵,才被驅趕到貧瘠和荒蕪的沙漠地區。當然,這在目前還僅是一種假設,還有待於得到各方面研究的進一步證實。

語言與文化

現代科學顯示,布須曼人擁有人類最早的基因圖譜,是人類早期的祖先之一。他們有自己的語言,卻沒有文字。其語言非常獨特,許多發音靠舌尖與口腔唇齒摩擦而成。這種發聲方法產生於人類的發音器官還沒有完全形成之時,因此,也可以說,布須曼人的語言是世界上最早產生的語言之一。
布須曼人的岩畫非常著名,在非洲藝術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岩畫表現的內容多為戰鬥、狩獵和生活的場面。他們用石灰、油煙、水和動物油調成塗料所畫出的岩畫,不僅精緻,而且歷經千年而不褪色。布須曼人的人口僅剩下不足9萬人。除納米比亞外,他們還散居在鄰近的南非和波札那等地。

風俗習慣

在漫長的世紀中,布須曼人生活在南部非洲,幾乎是裸體,每個群落20—60人。清晨或黃昏,男人們出去用毒箭獵取大羚羊和小獵物。
布須曼人
女人們挖可以食用的植物根,採集含水豐富的野西瓜,用樹枝蓋房子,用鴕鳥蛋殼做項鍊。
現在,只剩下6萬布須曼人,分布在波札那和納米比亞之間。許多人都放棄了原始的生活方式,成了農場的工人。
布須曼人的文化正在消失,特別是他們用舌頭彈出的噼啦聲表達的語言。
他們只靠打獵和採集就能在沙漠裡生活。

原始生產

布須曼人的領地是一片有著8萬多平方公里的草地和稀疏的草原森林,周圍是荒漠。除種植少量農作物外,他們主要以採集果實和狩獵為生。因為許多野生動物受到保護,他們能獵取的動物多是野兔、羚羊、野牛等等。有時,他們還把落入陷阱的羚羊和野牛養起來。
布須曼兒童布須曼兒童
布須曼人身材矮小,有的女人只有1.38米左右,而男人最高不超過1.60米。但布須曼男人卻以擅長追蹤獵物而聞名,一旦發現動物足跡,他們就會鍥而不捨地跟蹤下去,無論地形有多么複雜,環境有多么嚴酷,都不放棄。他們在長期的狩獵實踐中練就了一雙火眼金睛,甚至能分辨出受傷動物與健康動物的足跡。狩獵時,2至6人組成1個狩獵小組,追蹤獵物時常常要離開營地兩三天的時間。
獵捕大型動物時,他們使用帶毒的弓箭,箭頭和箭桿可以靈活拆分。當弓箭射中獵物後,撞擊力會致使箭桿從箭頭上脫落,但是箭頭仍牢牢地嵌在動物體內,這時箭頭上的毒藥就會慢慢滲入到動物的血液內。
隨著時間的流逝,毒藥就會在動物體內發揮作用。塗抹箭頭的毒藥是用劇毒植物、蛇毒和有毒甲蟲製成的。這種帶毒箭頭既可用來狩獵,也可用來抵禦入侵。除了獵捕哺乳動物外,他們還捕殺烏龜、蛇,撿拾鳥蛋、白蟻卵和螞蟻等動物充飢。
布須曼人沒有私有財產,所有勞動成果均屬部落成員共有。捕獲到獵物後,參與打獵的男人有權將烤肉分給部落中的其他成員和來訪的客人。當一個家庭打到獵物後,其他家庭的成員也都會紛至沓來,要求分一杯羹。布須曼人也樂意將自己的美味分給別人,因為別人在打到獵物後也同樣會分給自己。
當男人外出打獵時,婦女負責尋找各種可食用的食物,如蘑菇、植物的球莖、漿果以及各種瓜果作為家庭日常食物。在布須曼人的食物構成中80%是植物食物。與肉食相比,植物食物是一種更穩定的食物來源。負責採集植物食物的婦女擁有豐富的植物知識,知道什麼植物可食用,什麼植物有毒。布須曼人在採集食物時決不做那種竭澤而漁式的事情,她們常常在各個採集點之間輪換作業。
布須曼人的生活離不開灌木和茅草,他們的居所多為就地取材建成的茅草屋。至今,布須曼人仍保留著鑽木取火的習慣,他們會將一撮乾草放進木塊的圓洞裡,然後用雙手快速轉動一根豎插在圓洞裡的細木棍,不到5分鐘就能把草點燃。
布須曼人的皮膚並不像常見的非洲黑人那樣黝黑,而是呈黃色或黃褐色,面貌特徵接近亞洲黃種人。導遊小姐幽默地介紹說,來自葡萄牙的早期探險者初次遇到布須曼人時,曾誤以為他們是中國人的後裔。英國殖民者給他們起名為bushman(漢語音譯:布須曼),意思是生活在灌木叢中的人,很形象地描述了他們的生活狀態。至於布須曼人的祖先誰,現在還說不清楚。

恐怖宴席

在當地部落做客時,一種叫“維達”的餅子。形狀像中國的煎餅,但比煎餅厚實,口感很韌,更有點像義大利比薩。維達的味道比較酸,吃的時候佐以肉、菜和一種叫作“wot”調味汁,是用咖啡粉和辣椒調成的,又酸又辣,第一次吃還真不習慣。吃的餅子用一塊紅布蓋著,表示他們對客人的尊敬。
布須曼人布須曼人
當地人家裡的飯桌也很有意思,好像是用草編的一個大筐子。吃飯的時候在筐子上面加一個蓋子,就成了桌子。
布須曼人還有一大嗜好,就是生食牛肉。這在當地算得上一道大菜,主要用於婚喪嫁娶或節假日的宴席。吃的時候是把健康壯碩的牛當場宰殺剝皮,趁牛肉還有溫度時就絞成肉末兒,拌上調料,就著餅子食用。生食的牛肉必須是絕對新鮮還帶著熱氣兒的,一旦冷卻就不能生吃了。用來生吃的牛肉,一般都是牛裡脊和牛身上最為鮮嫩的部分。能夠生吃的肉,也不過只有一頭牛身上的五分之一。
還有一種吃法比較恐怖,被宰了的牛去皮掛在那裡,食客自已上去挑選,看到滿意的部位就拿刀割下來,切成小片兒蘸著調料直接大嚼,越是血腥的部位越受歡迎。據說,當地有人能一頓吃掉3斤多生牛肉,真是難以想像!
辣椒末是當地人生吃牛肉的調料。為了減輕血腥味的刺激,加了大量辣椒和鹽,舌頭被辣得發麻,在博得當地人一陣讚揚的同時,我一個勁地狂喝水。

成年儀式

善於捕獵的布須曼男子最受姑娘們青睞。他們幾乎不穿什麼衣服,唯一算得上衣服的就是系在腰間遮擋下身的一塊遮羞布,叫它褲頭也行。小孩則乾脆赤身裸體。就是女性,上身也幾乎全裸。至於穿鞋,他們認為純屬多餘。
布須曼人非常重視成年儀式。男子在成年儀式期間,要在灌木叢生的地方獨自生活一個月。沒有人給你提供食物和水,要想活下去,就得自己動手採摘野果或捕獵充飢。這種絲毫不亞於特種兵的野外生存訓練,對當地剛成年的男孩來說卻算不了什麼大難題,由於他們從小跟隨父輩外出狩獵,平時就積累了豐富的野外生存經驗,許多人都在野外生活得快樂無比。
布須曼人少女的成年儀式要在部落首領的主持下進行一個多月。其間,她們不能吃某些食物,還得學會成年婦女應懂得和掌握的知識。儀式結束後,她們就可以考慮結婚問題了。
布須曼女子不僅個個長得小巧玲瓏,而且跳起舞來腰肢擺動得很美。和她們一接觸,你就會發現,這些女孩子很可愛。

分支

南部非洲的種族集團。霍屯督人把他們叫做桑人。“布須曼人”這一名稱始用於17世紀中期,意為“叢林人”,系荷蘭移民建立開普殖民地以後所取。按照語言上的親緣關係,布須曼人分為3支:南支原住南非開普地區的南部和西部海岸,現已滅絕;中支現住波札那奧卡萬戈河三角洲一帶的沙漠沼澤地區;北支現住納米比亞北部和安哥拉南部。據1978年估計,布須曼人共有11萬多人,其中納米比亞3萬,波札那3萬,安哥拉8千,辛巴威1千,南非1千;另有4萬多人分布在坦尚尼亞,系布須曼人留居東非的後裔。
布須曼人布須曼人
布須曼人屬尼格羅人種科伊桑類型,是非洲東部和南部地區的古老居民。其體質特徵是:身材矮小,成年男子平均身高1.52米;皮膚自幼出現皺紋;膚色褐黃,面龐扁平,眼瞼長有內眥褶;嘴唇較厚,鼻子寬扁;頭髮黑而稀疏,常捲成胡椒粒狀。使用布須曼語,屬科伊桑語系布須曼語族。分多種方言,語音有由嘖舌形成的吸氣音。有了以拉丁字母為基礎拼寫文字,並用特殊符號標明吸氣音。
布須曼人與所謂的“奧迪亞草”、“抗飢餓因子”沒有任何關係,謹防騙子利用中文百科招搖撞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