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洛陀經詩

布洛陀經詩

布洛陀經詩》是中國壯族民間古籍之一。 “黼洛陀”,漢譯為布洛陀,黼洛陀是壯族的智慧祖神,壯語之意,“黼”是對德高望重老者的尊稱;“洛”是知曉、懂得;“陀”含普遍、全面之意,合起來通譯為無所不知的智慧老人。《布洛陀經詩》是壯族巫教的經文,它唱誦壯族祖神布洛陀創造天地萬物,規範人間倫理道德,啟迪人們祈禱還願消災祛邪,追求幸福生活。這部經詩貫穿著自然崇拜、祖先崇拜的原始宗教意識。《布洛陀經詩》各篇都可以獨立成篇。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布洛陀經詩
  • 創作年代:明朝
  • 作品出處:民間文學
  • 文學體裁:壯族民歌五言體
  • 文學類型:壯族宗教文學
  • 文字形式:古壯字書寫
  • 唱詞:民歌
  • 內容:四個部分
  • 章節:十九章
內容篇章,序歌,第一篇:造天地。,第二篇:造人。,第三篇:造萬物。,第四篇:造土官皇帝。,第五篇:造文字曆書。,第六篇:倫理道德。,第七篇:祈禱還願。,神話流傳,蒐集歷史,語言價值,歷史意義,文學藝術,總體格局,風格特點,藝術手法,宗教地位,

內容篇章

《布洛陀經詩》是布洛陀史詩中的代表作,它是根據已蒐集到的二十二個手抄本綜合整理而成的。整理小組通過對二十二個手抄本的八萬多行翻譯資料反覆研究後,確定以版本較古老、內容較完整的本子作為基礎本,一類內容為創造天地萬物,另一類為倫理道德、宗教禁忌。
《布洛陀經詩》因其相當多的內容是創造天地萬物的,可以說是壯族的創世史詩;因其唱詞是民歌,又是在祭祀時喃唱的,故又可以說是壯族宗教文學。
《布洛陀》以詩的語言和形式,生動描述了布洛陀造天、造地、造太陽、造日月星辰、造火、造穀米、造牛等的"造化"過程,告訴人們天地日月的形成、人類的起源、各種農作物和牲畜的來歷,以及遠古時期人們的生活習俗等。這部史詩滿腔熱情地歌頌了壯族祖先布洛陀這個半神半人的祖先創造人類自然的偉大功績,全詩長達萬行,自古以來以口頭方式在廣西壯族自治區田陽縣一帶傳承。
《經詩》共有八篇,序歌、造天地、造人、造萬物、造土官皇帝、造文字曆書、倫理道德、祈禱還願等。有些篇因內容多樣,下面分有章節。
各篇的基本內容大致如下:

序歌

這是巫師做法事時請神所念的開篇經詩。
有兩種開篇:(1)請神(主神是布洛陀)來坐壇,巫師表明自己是布洛陀的傳人,是正統的巫師;(2)要求傳話神去請四面八方各種各樣的神祇來神壇就座。特別是請布洛陀和么淥甲(即乜洛甲)到中央就座。

第一篇:造天地。

有三種情況:前兩種是說,原來無天無地,是太上老君造出了天地(這是後來受道教影響,巫師為抬高經詩和自身的身價,而引進道教主神太上老君的);第三種情況是說,原來“天與地混合在一起,不分白天黑夜,不分高和低”,是布洛陀派來盤古王,由盤古造天地、造石頭、造月亮和太陽。過後,又請來天王氏,把天地和日月星辰進一步加以修整,大自然從此變得完善和美好。

第二篇:造人。

有兩個階段:(1)布洛陀派四腳王到地上來造人。(2)人類出現了,沒有倫理,不懂規矩,於是布洛陀派四臉王下來整治,又派耕作大王來送谷種給人們耕種。

第三篇:造萬物。

該篇共有八章:(1)尋水經;(2)造火經;(3)贖谷魂經;(4)贖水牛魂、黃牛魂和馬魂經;(5)贖豬魂經;(6)贖雞鴨魂經;(7)贖魚魂經;(8)造房子、園子、漁網經。

第四篇:造土官皇帝。

古時沒有土官皇帝來管理,“世間就亂紛紛“,自從造出土官皇帝後,天下就有人管,“同享太平”。

第五篇:造文字曆書。

古時候沒有書,人們做什麼都是盲目的;到後來,吃禾苗的蝗蟲和螟蟲在紙上爬來爬去,爬成了文字,並成為皇書和官書。從此土官皇帝照書治理。

第六篇:倫理道德。

該篇共分有七章:(1)唱童靈;(2)唱罕王;(3)解婆媳冤經;(4)解父子冤經;(5)解母女冤經;(6)祝壽經;(7)獻酒經。

第七篇:祈禱還願。

這是巫師在做祈禱還願時念誦的經詩。敘說從前人們不會祈禱還願,布洛陀叫大家“趕緊做還願”。人們懂得祈禱還願後,做什麼事都能樣樣做得通、做得好。

神話流傳

除《經詩》以外,各地區還有大量不同內容的布洛陀神話傳說,如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有布洛陀制伏太陽、制伏豹子、制伏天兵的神話傳說。廣西西林縣有布洛陀造銅鼓的傳說。在以田陽縣敢壯山為中心的右江紅河谷地區,民間布洛陀神話傳說則更加豐富。
神話是反映古代人們對世界起源、自然現象及社會生活的原始理解的故事和傳說。它並非現實生活的科學,而是由於古代生產力水平很低,人們不能科學地解釋世界起源、自然現象和社會的矛盾、變化,藉助想像和幻想把自然力擬人化的產物。神話往往表現了古代人民對自然鬥爭和對理想的追求。布洛陀神話反映的就是以布洛陀為代表的遠古時代壯族人民對自然力的鬥爭和對理想的追求,是原始社會時期斡旋先民處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關係的生動寫照。同其他神話一樣,布洛陀神話的創造“在臫的基礎上乃是現實主義的”。可以推測是:布洛陀是處於父系氏族社會時代壯族先民部落或部落聯盟首領,他不僅是行政首領、軍事首領,而且按照氏族部落社會的習俗,他兼有祭司的職能,是本氏族的宗教領袖,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威,受到人們的尊崇,後來人便把本氏族部落的興衰過程,本氏族部落所創造的業績,例如鑽木取火、疏通河渠、建造房屋、發明漁獵、發明稻作農耕等等,都集中到他的身上,使他成為本氏族部落的始祖神、創世神和宗教神,並成為維繫本氏族部落或更大的人們共同體的團結的精神力量。這就是布洛陀由人變神的演化軌跡,或者說是布洛陀神格的形成過程。

蒐集歷史

《布洛陀經詩》產生流傳的年代已經久遠。從它的內容分析,它可能起源於母系氏族社會向父系氏族社會轉變的時代,尚帶有母系氏族社會的痕跡,隨後又經歷了奴隸社會、封建社會,一直延傳至今。
大約從明代起,在口頭傳唱的同時,《布洛陀》也以古壯字書寫的形式保存下來,其中有一部分變成壯族民間麽教的經文。
對布洛陀神話及其史詩的蒐集整理始於20世紀50年代。
1958年,廣西壯族文學史編輯室蒐集到流傳於桂西各縣的散文體《陸馱公公》(後改題為《保洛陀》)。
1978年,廣西民間文藝協會在採風中蒐集到“招谷魂”、“招牛魂”的師公唱本。
1980年又蒐集到兩本內容較完整的唱本,但因種種原因未能出版;
1984年,周朝珍口述、何承文整理並發表了長篇神話《布洛陀》,這是流傳於右江及紅水河一帶的,是散文體中內容較全面和豐富的一篇;
1985年,覃承勤根據在廣西東蘭、巴馬蒐集到的師公唱本整理出了創世史詩《布洛陀》;
1988年,廣西少數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規劃領導小組調動了各方面的積極性,從各地蒐集到布洛陀經詩》手抄本二十二本,並經翻譯整理。
於1991年出版了用五種文種(原文古壯字、新壯文、國際音標、漢對譯、漢意譯)對照的《布洛陀經詩(譯註)》(廣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1992年,覃承勤又根據流傳於紅水河中下游的“摩兵”派師公唱本,翻譯並用四種文種(原文古壯字、漢對譯、壯文、漢意譯)對照,出版了《摩兵布洛陀》(張元生等的《古壯字文獻選注》,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
從上述情況來看,布洛陀史詩的蒐集整理工作雖然時間不長,但已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績,終於使這一顆深藏於民間的文化瑰寶得以展示在世人面前,並為人們對它的鑑賞和研究創造了必要的前提條件。但是,這畢竟只是空白的填補,從無到有;而對這么一部偉大作品,還有很多工作要做,諸如是否已充分挖掘,蒐集是否完全,如何整理得更好,研究如何深入等等問題,還有待於我們大家去思考、去努力。

語言價值

《布洛陀經詩》原手抄本全部是用古壯字書寫,詩是壯族民歌五言體、押韻。在內容上,融壯族的神話、宗教、倫理、民俗為一體,思想深奧、字義艱澀;在形式上,由於千百年來的傳唱加工,語言精煉工整,有韻律,朗朗上口,其中保留了好多古壯語、宗教語,為當今所無。
1. 經詩雖是凝練的詩章,但口語特色十分鮮明強烈。全詩均用敘述體,運用大量摹狀詞,且絕大多數句子是五言詩句,節奏明快、便於吟誦。 2. 現代壯語漢借詞比例有時可達百分之三十,但經詩中漢借詞較少,只有一些早期進入壯語的老借詞。例如“王”、“皇帝”、“會”等等。這些辭彙以單音節居多,而且大部分已融入了壯語的基本辭彙序列,這些老借詞已成了壯語辭彙的有機組成部分。
3. 經詩辭彙異常豐富,保存了不少宗教、生活、生產方面的詞語及大量方言辭彙。
4. 作為古籍,經詩在語法方面同樣也能提供大量的典型例句。

歷史意義

《經詩》共有25個章節,5741行,堪稱鴻篇巨製。從全詩的內容來看,它在縱的方面,上溯到人類蒙昧時代以至荒古混沛時代,下迄原始社會瓦解甚至階級社會早期,上下千萬年,各章都是由古至今地加以敘述;在橫的方面,它廣泛地觸及了各個歷史時期的社會生產、生活以及宗教活動等,從天上到地上,從神到人,從宇宙天地的形成到千種萬物的來歷,從實際生活到宗教信仰、倫理道德,方方面面,幾乎無不為它所描述和反映。透過這部經詩,我們可窺見史前壯族社會的一些基本面貌;看到壯族原始先民們的某些生活和鬥爭情況。可以這樣說,《經詩》是壯族原始時代的一面大鏡子。

文學藝術

總體格局

在壯族的文學史上,曾出現過以《嘹歌》為代表的長詩繁榮,其它文學品類全面發展的時代。但如果我們從發展角度來考察這個時代的文學,特別是韻文類的長篇巨著,就不難發現,它們的藝術軌跡及所達到的審美高度並不是荒原中的一枝奇葩,而是在壯族這塊以歌唱文化著稱的豐沃土地上結出的碩果。其中,《布洛陀》在總體格局上的審美思維典範不可低估。
1、總體格局的崇高之美
《布洛陀》以"序歌"作為全篇的開端,在總體結構上起到定勢定點的作用,如巫師經過嚴格的沐浴齋戒後對著神案唱的請神歌,主要內容是祈禱神靈降臨神堂,讚頌神靈的偉大,表明自己是神的代言人,神職的正統傳承者。其氣魄宏大,格調莊嚴,為整部經詩的展開作了環境及氣氛上的渲染和鋪墊。接著每一篇章的開端和收尾,又與序歌遙相呼應,通過"三屆三王制,四屆四王造"、"那都是古人的事,那都是前人的經歷"等固定句式的開啟轉承,形成首尾相銜接的框架式結構。這種結構使《布洛陀》在時間進程和總體特徵上和諧地統一在一起,縮短了聽者與故事情節本身的距離。同時又自然地把廣泛多樣,各有來龍去脈的神話、傳說、故事等一一契入一個固定的意識範疇之中,形成一種起落開闔都嚴嚴正正的總體格局
總體格局的設定有利於協調主體結構與各關聯結構的關係。首先,序歌的開放性結構,無開端、正文和尾聲之分,也無情節和高潮,行文特徵就如散文一樣自由伸展。這種結構具有巨大的涵蓋功能和輻射功能,可以把上至眾神,下至凡間的紛繁世事;從宇宙的形成到萬物的來源;從蒙昧時代到階級社會;從宗教到哲學、倫理道德等複雜內容,都一一涵蓋到以布洛陀為中心的神靈世界中,從而中心神布洛陀的智慧、恩澤、訓誡就如一根紅線貫穿始終。在這根紅線的串綴下,各個篇章如涓涓細流匯成江河、大海,在相輔相成中構成氣勢非凡的宏篇巨著。其次,《布洛陀》雖內容浩大,可以連唱幾天幾夜,但無需巫師提示,聽眾便可以從"三屆三王制,四屆四王造"這類固定的句式,知道又一篇章的開始;從"那都是從前的事,那都是古人的經歷"知道故事已進入尾聲;從"不說那么遠,不說別家姓,就說這一家,就說這姓氏","感恩布洛陀,感謝布洛陀"知道故事轉入了宗教儀式上的訓誡、祈禱,也預示著又一篇章內容的即將開始。這種周而復始,無限延伸的結構形式,使洋洋一萬多行的《布洛陀》節奏鮮明,既避免了長篇巨著可能出現的呆板、沉悶,又消除了詠唱者和聽眾的疲勞感。這樣,序歌的開放性結構及詠唱上的綿延性,就如奔涌浩蕩的江河,後浪推前浪地奔湧向前。這種結構方式正好與布洛陀創造天地萬物、規範人間大地的雄渾氣魄相吻合,又與總體格局上的堂堂皇皇相呼應,給人一種莊嚴神聖,力量無窮的崇高之美的感受。
《布洛陀》的這種格局結構及所達到的審美高度對後來壯族文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如《嘹歌》長達一萬六千多行,分有許多套長歌、短歌。各套長、短歌雖不像《布洛陀》那樣以固定的句式起落開闔,但卻憑著非常有規律、有條理的重疊、對仗、排比等固定格式的配套運用,而使得一萬多行的《嘹歌》得以有規律地無限延伸,這與《布洛陀》開啟轉承的篇章結構具有異曲同工之妙。同時,《嘹歌》的各套長歌、短歌是憑著一根"情線"而有機地統一在一起,在這根情線的神奇作用下,相隔千山萬水的男女情人可以如面對面地交談傳情,這不但打破了章節界線,也打破了情歌活動的時空界線。此外,《嘹歌》中的所有詩句都有固定的"嘹嘹"調子來收尾,通過一男一女對唱時"嘹嘹"之聲的交替起伏,形成首尾回響,周而復始,以致綿延不絕的整體旋律。這整體旋律和那根貫穿始終的"情線"交叉運行,構成整部長詩統一有序、清新明快的審美格調。這種審美格調與《布洛陀》堂堂皇皇、嚴正開闊的總體格局相輔相成。
2、藝術思維的升華之美
《布洛陀》是壯民族攀緣升騰的文化心理歷程的真實反映,是歷史上壯族人民用藝術的手法反映他們對自然、社會、人生的認識。雖然這些認識有很多是非科學的、虛幻的,但它的藝術思維及審美高度,卻已初步顯露出壯族人民在思維能力和思維方式上的獨具匠心。
其一,不斷轉遞,不斷升華的思維方式。
關於這一點,可以把《祝壽經》作為典型。《祝壽經》由四個章節組成,內容上都是反映壯族人民對人生長壽、富足和美滿的真誠追求,形式上雖相對獨立,但在邏輯思維上則水乳交融,不可分割。
如《壽歌》一開始便開門見山地點破主題,祈求"什麼是長壽就給兒子那樣長壽,哪樣堅硬長久就給兒子那樣剛毅長久,剛毅得像堅硬的柱子,長壽得像下面漢宮的城牆"。在直觀思維、類比思維的基礎上,通過屬性堅硬、長久的最佳化選擇,把長壽與柱子、城牆聯繫了起來,並通過這種聯繫,使主題在堅硬、長久的內涵、外延中找到自己的基點。但"堅硬的柱子埋在土裡也會腐朽,漢宮堅固的城牆也會被盜賊攻陷",這就是在否定中對長壽中的密碼進行了一次判斷選擇。要求長壽的密碼不但求優,而且汰劣,要經得起時間、社會風浪的考驗,要能劫後餘生,更加頑強,更加堅韌,即:"城牆倒了還可以再築起來,柱子腐朽了再給兒子換新的"。這就在否定之否定中把主題托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實現意境上的一次盤旋和升華。然後沿著這一大幅度的旋轉迴環,藝術思維在思想的天空中飛翔,遍采人間大地一切堅硬、長久以至永恆的事物作為喻體,在長壽的鏈條上不斷紡織著理想的密碼。要兒子"像三寶佛一樣長壽,越長壽臉越紅";"像鳥糞石一樣長壽,掉落下地也不會崩缺";"韌如蘆葦草,會斷不斷彎,會老不會死";"壽如那穿山洞的流水,亮似十六的月光,壽如杜鵑鳥,壽如那柳枝,壽如觀音娘,長壽九輩十代,壽如寨馬山,茂盛如那寨乎山,壽如六廟坡……"。這就使得主題、旋律都在一種排山倒海般的氣勢中得到高度的集中,在一種環環相扣的復沓中得到螺旋式的升華。
緊接著,通過"長壽莫給空壽"的啟承轉合,便把長壽的主題自然地迴旋到追求美滿人生的主題上。通過長壽要有女有兒,子孫滿堂,牛羊奴僕成群的瑰麗描繪,展示一幅令人無限嚮往的人生樂園,並在肯定中實現了主題、意境的遞轉和升華。這既是壯族人民嚮往的人生理想,又是他們人生哲學的具體體現。也就是說,長壽與生活,長壽與人生都是同一密碼上發出的電波,這電波還可以無限延伸,無限轉遞。這樣,後面三章的絞錢糧滿櫃,絞牛羊奴僕成群的《絞歌》;祈求"大海扶持江河"、"眾人扶持土官"、"四根柱扶持水車"的《扶持歌》;祈求"棕粑葉庇護芋葉頭"、"大榕樹庇護社王"、"彩雲擁護太陽"的《佑護歌》,都是對長壽電波的接收,對長壽密碼的詮解,也就是對人生的期盼。至此,長壽的密碼經過這樣環環相扣,層層轉遞,不斷延伸,不斷升華的詮解、編織中,在否定之否定的循環往復中,得到了無限的延伸,無限的豐富。
從以上可以看出,《祝壽經》的邏輯思維是一種鏈條式的思維方式,並在這一思維的環環相扣,層層轉遞,不斷升華的過程中,利用了否定之否定的辯證規律,實現了主題、意境、旋律的螺旋式上升。這一藝術形式纖巧又不失莊嚴,細膩不失宏大,不僅與壯族人民生活環境的層巒疊嶂、山環水復的自然景致相一致,而且與壯族傳統藝術的思維方式相一致。如壯族一首著名情歌--"望":"望月月沉落,望鳥鳥飛脫,月落星子在,鳥飛籠空著;望到髮根枯,望到喉管斷,死去幾十日,想你又生還。"也是一種層層轉遞,步步升華的藝術形式,與《祝壽歌》具有相映成趣的藝術境界。可見,《祝壽歌》不僅是《布洛陀》經詩中一個構思巧妙,精雕細刻的精品,而且也是壯族人民藝術思維和傳統審美的一個典範。
其二,兩段式的思維方式。
除了《祝壽經》外,《布洛陀》的其它篇章基本上是採用了兩段式的思維方式來處理情節與主題的關係。一方面,通過一善一惡、一勤一懶、一美一醜的相互對立與轉化來肯定真、善、美,肯定布洛陀的訓導、恩德和智慧,從而滿足聽眾的道德情感體驗。另一方面,通過詛咒和應驗的方式,使隱蔽的真理昭然於世,來引發人們的思考;或者通過是否遵從、恪守傳統的禮法、禁忌及反面結果來宣揚神靈的威嚴,傳統禮法的不可動搖。
如《解婆媳冤經》,就是通過婆媳的矛盾關係及轉化來闡明家庭的倫理關係,達到調順媳婦與家婆、家公、叔伯等其他家庭成員關係的目的。在藝術構思上基本採用兩段式的情節,通過媳婦無規矩的舉動來闡明建立一套禮法來約束媳婦行為的必要性。然後再經過具體的事例,生動敘述這一場婆媳矛盾:媳婦把打得的大魚挑回娘家,父母回贈一擔糯米飯,可女兒不拿糯米飯來分送家公家婆,而是鎖進柜子獨享。家公家婆趁媳婦下地幹活,撬開柜子把糯米飯全偷吃光了。媳婦大發雷霆,肆意辱罵公婆,公婆於是對天詛咒,結果三年後咒語應驗,媳婦無生育,樣樣不順意。後來,媳婦得到長老指點迷津,才幡然悔悟,辦道場、獻供品向公婆贖罪,立志以後要孝順公婆。結果換回"王家就變得好端端,王家和順如糍粑軟和,王家好如初,女孩就興旺,男孩也發達"的報答。
從這一例子我們可以看出,壯族的倫理道德最早是建立在詛咒與應驗及其背後真理揭示的基礎之上的。這一思維方式在《解父子冤經》、《解母子冤經》、《唱罕王》等篇章中,如出一轍。可見,詛咒和應驗的兩段式思維方式,在《布洛陀》經詩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對後來壯族邏輯思維的發展及藝術思維的形成產生不可磨滅的影響。壯族許多表現人的社會關係的傳說、故事,如《一幅壯錦》、《漁夫和皇帝》、《達加和達侖》等正是對這種藝術思維的運用和發展,也是壯民族道德審美的藝術再現。

風格特點

《布洛陀》經詩雖然是一部帶著神巫氣息的宗教文學書,但它並不像一些宗教文學那樣古奧難懂,或充滿著神秘和恐懼。而是到處洋溢著一種世俗人間的濃郁風情,到處涌動著人間大地悠遠深長的生活激情。並以它古樸典雅的藝術韻味,浪漫誇張的藝術風格,趣味橫生的藝術情調,為壯族民間文學,特別是詩歌文學的審美發展奠定了基礎。
1、極為細膩生動的細節描寫
《布洛陀》經詩具有令人品味不盡的藝術魅力。其中,最富於民族特色的藝術手法是在細節描寫上的極為細膩生動。
首先,極善於利用事件造成情境的緊張動勢來渲染環境,氣勢不尋常。如在第三章《造萬物》一章中,描寫天和地還沒有完全分開之前,人們磕磕撞撞過日子所形成的煩躁壓抑的社會環境,僅僅通過"媳婦舂米碰著天,公公劈柴撞著雲,公公頓腳呼叫,婆婆頓腳吶喊",幾個極富於生動性、形象性的細節描寫,便把當時沉悶無序的社會現實描繪了出來,給人如親臨其境,親聞其聲的感覺。又如《尋水經》對三年天大旱的描寫:"那時三年大旱,四年烈日曬人,馬蜂在石頭縫造窩,黃蜂在灘頭築巢,女婿見岳父不下拜,岳母見女婿不招呼;石椎三年不舂米,竹篩四年不篩糠,田垌里不長野菜,森林裡山薯不結塊,……莫六魚乾死在水車溝里,青竹鯉旱死在溪溝里,媳婦渴死河邊,婆婆乾死在家裡。"把乾旱造成的大地乾涸,萬物凋零,人間大地毫無生氣,一片死寂的悲慘景象,僅僅通過幾個富於特徵性情景的描繪,便生動形象地烘託了出來。
2、經常利用極富於內涵的情節啟發人的聯想
如《唱罕王》利用罕王不記前嫌,為探望病中的父王而趕回久別之故鄉時自然感情的流露,便把罕王心如枯井,善良寬厚的個性,及祖王心狠手毒,富於心計的性格特徵,在鮮明的對比中描繪了出來。其中,罕王回到村口,回到柵欄邊,回到家中的三個層次的細節描寫尤為精彩。當家鄉傳來"父王生病睡眠不醒,父王生病不好轉"的訊息,傳到因財產糾紛而被迫遠走他鄉,羈旅在外多年的罕王耳中的時候,他二話沒說,即刻"下令三萬軍馬,傳令五萬騎兵"日夜兼程趕赴家鄉。罕王到村口河邊,不顧七天七夜馬上顛簸的疲勞而一頭朴進小河鳧游。從風塵僕僕趕路,到情不自禁地朴進家鄉小河,便可以看出罕王那顆未泯的童心和久別後無法控制的濃濃鄉情。這種浪跡天涯的赤子之情令人神思飛揚,產生出無限美好的聯想和追憶。緊接著,寫罕王回到柵欄邊,觸景生情後的無限傷感:"只見父王的柵欄完全鬆散,只見王府已經塌壞,罕王落了淚。"幾筆白描勾勒,把王府的敗落景象和罕王又驚又喜,又悲又痛的複雜心情真實而又含蓄的表現了出來。然後再通過:"罕王趕到柵門邊,罕王跨到屋門前,罕王輕步到牛欄,手搭涼篷細張望:父親,你的病可好轉?你身體可轉安?你病可痊癒?"一個有家不能歸的流浪兒,突然回到了令他魂牽夢繞的家,曾經擁有過的最熟悉的一切景物又出現在眼前的時候,那份激動,那份深情是難以言喻的。但這裡通過罕王的一趕,一跨,一輕步,一張望,便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了罕王真摯的個性和濃得無法化開的親情。這是用藝術的手法表現的人情美、人心美。然而,令人深思的是,罕王的至真至誠竟然感動不了祖王的鐵石心腸,換來的竟然是祖王一次又一次的謀殺和暗算,這種人性的強烈反差和對比,不能不喚起人們對正義、道德的呼喚,產生出震撼人心的道德訓諭效果和久久迴蕩的美和力。

藝術手法

《布洛陀》經詩經常通過異彩紛呈的想像,奇妙大膽的誇張,生動貼切的比喻,神奇有趣的情節等,把生活中具有本質特徵的情感、動作、事物或環境、場面、意境等,進行十分微妙有趣的描繪,從而給人十分浪漫豪邁、趣味橫生的藝術享受。
1、異彩紛呈的想像創造出迷人的意境。
如在《贖谷魂》和《尋水經》中,描寫天地混沌未開,天壓得很低:"從前山不高,天和地相連,田和雲合在一起,可拾星星放進籃子,可扯雲彩來玩耍"。"能摘星星來玩耍,能見星星會星星"的描寫,就是在一種奇妙的想像中,創造出如童話般瑰麗迷人的意境。這既是人類童年的真實心態,又是成年人永不褪色的夢境。還有在《唱罕王》中,描寫罕王想通過:"做個箱子關住滿天星,造個柜子鎖住紅太陽",使"天下黑魎魎"來懲罰祖王的絕情無義。在想像上則完全擺脫了現實的束縛,是在想像的王國中升騰的一種信念、一種精神,給人以強烈的激情和豪邁的氣概,意境相當高遠宏大。再有,"造火經"中壯族先民從發明創造火種到對火的認識和利用也充滿非常天真浪漫的想像:"叫來螢火蟲,給它拿火種,叫來花蝴蝶,請它來扇風,火蟲拿火前面走,蝴蝶拿扇後面跟,邊走邊打扇,生怕火滅了。""拿到家裡面,大夥覺新鮮,先是狗去舔,燒黑了舌尖;後是猴子玩,拿它來墊坐,燒紅了屁股,從此跑上山;還剩一小抓,公雞又來扒,吃它冠發紅,頭上開蘆花"。當最後只剩下一點火星的時候,為了保存火種,"拿去掛廊檐,掛在草屋下","誰知這火種,見草就發瘋,見風就發狂,燒得滿天紅。"就通過神話、童話、現實的立體交叉的描繪,創造出如詩如夢的意境,展現出一幅幅充滿童趣、充滿神奇的迷人畫面。
2、大膽奇妙的誇張令人回味無窮
如在《贖谷魂經》中,對稻穗的描寫就運用了大膽奇妙的誇張手法:"七月禾含胎,穀粒飽滿才收割,穀粒大得像柚子,挑一穗也挑不起,夫妻倆吵架,兩夫妻頂嘴;""七月谷穗長,八月割稻穀,九月拿扁擔去挑,穀粒像柚子那么大,谷穗像馬尾那么長,用梯子去抬抬不動,用扁擔去挑挑不起,三人同吃一粒米,七人同吃一穗谷。"現實中肯定沒有人見過像柚子那么大,七人吃不完的稻穗,但這裡的大膽誇張和帶有戲劇性的風趣描繪,不但沒有給人以失實的感覺,相反,透過這種風趣誇張的描繪,使我們分享到壯族先民豐收的喜悅,看到了他們勞動成果的輝煌,最早農耕帶來的偉大。在藝術上則令人回味無窮,享受到不盡的樂趣。
3、情節的神奇浪漫
如《唱罕王》中,祖王為了求得兄長罕王的寬恕,派特使烏鴉、老鷹四次上天說情的情節就充滿了神話般的浪漫色彩。這表現在對小生靈的人格化描寫,引人入勝,非常精彩有趣。 可見,《布洛陀》經詩以異彩紛呈的想像、大膽奇妙的誇張、神奇浪漫的情節等,奠定了它極為浪漫有趣的藝術風采,這無疑是壯族詩歌文學的重大收穫,也是《布洛陀》這棵文學大樹上的豐碩果實。

宗教地位

壯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原始宗教。原始宗教內容包括的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多神信仰等特徵,在《布洛陀經詩》中都有充分的表現。
壯族民間、認為,萬物有靈,靈有所附。神靈寄附的地方應立社以供經常敬奉。所以《布洛陀經詩》提到的神祗有一百多位。
同時,《布洛陀經詩》還是研究壯族古代哲學思想以及倫理觀念的重要資料。對於民族史學研究也是一塊可貴的“璧玉”。經詩沒有遷徙的敘述,也沒有他地地名,這決非偶然,它是壯族是土著民族又一個佐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