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倫機槍運載車

布倫機槍運載車

布倫機槍運載車是一種小型履帶式裝甲車,但卻是二戰中英國陸軍的標誌性裝備.它的正式名稱是通用運載車,不過人們更喜歡叫它布倫機槍運載車(以下簡稱布倫車)。該車最早於1936年裝備英軍,之後廣泛服役於多個國家,總產量超過6萬輛(另有資料稱有8.4萬輛),一直使用到上世紀60年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布倫機槍運載車
  • 最早用於:裝備英軍
  • 總產量:6萬輛
  • 性質:一種小型履帶式裝甲車
簡介,研發歷史,研發原因,布倫車問世,升級為通用版,其他相關歷史,海外生產線,在北非沙漠,游向諾曼第,東方一幕,戰後生涯,

簡介

在二戰中,布倫車被賦予了五花八門的任務:為步兵提供機槍和迫擊炮火力支援,實施偵察搜尋,牽引火炮,運送補給和傷員,遂行反坦克任務,提供炮兵觀測等等。
有人稱讚它是“萬金油”,但也有人認為它簡直不堪一擊。但無可否認的是,該車是武器史上最具魅力的小型裝甲車之一。

研發歷史

研發原因

英國陸軍一戰後期就非常醉心於研發輕型裝甲車,認為這種車輛不但能運載步兵,實施快速機動,還能提供一定的防護,必然能在戰場上大有作為。
布倫機槍運載車
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英國研製了多種輕型裝甲車,最成功的是卡登——洛伊德公司的MK VI輕型裝甲車。它在1927年一問世就因小巧靈活、便於大量製造而受到英軍的熱烈歡迎。這個特點也成為日後其他運載車載車設計的指導思想之一。
1928年維克斯——阿姆斯特郎公司收購了卡登——洛伊德公司,並於1935年年初推出D 50機槍運載車,也就是布倫車的原型。D50的初次亮相併未獲得多少好評。批評者指出,雙人座艙過於擁擠,直接採用商用發動機未免有些草率。
然而接下來的越野測試卻讓批評者閉上了嘴。維克斯公司首席裝甲車設計師約翰·卡登設計的全新懸掛系統大顯身手。D50不僅順利通過了起伏不平的道路,而且轉彎半徑比同期的任何其他同類車輛都小。
該車的重大意義在於確定了機槍運載車的人員配置規範。當時有兩種人員配置方法,車組人員和機槍組各自獨立或車組人員兼任機槍手。D50的問世讓軍方明確,後一種配置更實用。
D50進一步提高了軍方對輕型裝甲車的熱情。他們決定在小規模列裝D50的同時,立即讓維克斯公司開發更好的車型。

布倫車問世

維克斯公司用了不到一年的時間就開發出了新車。該車長3.6米,寬2.1米,高1.6米,是十足的袖珍車型。如果一個標準身材的英國裝甲兵站在它旁邊,車頂恰在此時好到胸口。
新車型沿用D50的發動機,傳動裝置和懸掛系統,每側3個負重輪,誘導輪在前,主動輪在後。第1和第2負重輪共用一副懸掛裝置,第3負重輪使用獨立懸掛。
新車型裝備一台62.5千瓦的福特V8水冷汽油機,機械傳動配合4速變速箱,油箱容量90升,最大公路速度48千米/小時,最大儲備行程225千米。原型車自重3.75噸,後來增至4.5噸。
車箱由4面裝甲板構成,頂部完全敞開,裝甲厚4~10毫米,底部裝甲厚3毫米,是全車最薄弱的地方,很難抵禦地雷破片的攻擊。駕駛艙和運載艙以隔板分開,駕駛員在右,機槍手在左。
該車標準乘員為3~4人,其中1人為駕駛員,2~3人為機槍手。標準武備為一挺維克斯機槍,後來一度列裝博伊斯反坦克槍。
1935年12月軍方正式命名該車為機槍運載車MK I型1號車。不過1號車只是預生產型,設計人員很快修改了它的機槍位,研製出MK I型2號車,1937年後期正式裝備部隊。機槍手艙室由原來與車首齊平的位置改向車首前部突出,裝甲厚度增至12毫米。這個改動雖然大大方便了機槍手,卻影響了駕駛員的左側視線。
當時英軍已開始列裝從“捷克造”機槍仿製改進而來的布倫輕機槍,運載車上的維克斯機槍也更換為布倫機槍,聞名於世的布倫車到此才算是正式定型。
MKI型服役一年後,改進型的MKII型服役,小幅提高了越障性能.和MKII型同在1938推出的還有一系列衍生車型,包括偵察運載車MKI型和騎兵運載車MKI型等。
偵察運載車是一種尖兵車輛,裝備到師級的偵察聯絡單位。該車型裝有NO11無線電台,為無線電操作員加裝了裝甲護板。儘管它增加了防護重量,但弱化了武器,因此其機動性能不比標準型差,甚至更好。
騎兵運載車乾脆去掉了所有的配件,這樣可以運載6個人,可一坐過它的人都抱怨:擠得要命!

升級為通用版

1938年後歐洲局熱日益緊張。深感物資緊缺的英國軍方開始大力推進裝備標準化工作,於1939年4月發布了布倫車的技術規範。規範強調“加強裝甲保護,多用途適應能力”,生產上強調“多種車型,統一規格”。此外,已經出廠的所有基本型和衍生型都要升級為標準型。
第一批2275輛布倫車MKI型在4家工廠同時開工。它保持了老型號的武備和動力,強化了車身側部,後部和發動機部位的裝甲,並統一配備了NO11無線電,標準人員增至4人。英國對德宣戰6天后,軍方緊急向4家工廠各追加了1000輛的訂單。到1942年英國本土一共生產出6600輛布倫車MKI型。
1943年改進型MKII開始裝備部隊,車身前部加掛一對備用負重輪和牽引索。為了便於人員上下車,車身兩側還各裝了兩具腳蹬。
布倫車的特點是“多用途適應能力”,因此它的衍生型用途繁多。
最常見的是76.2毫米迫擊炮運載車。1941年10月英軍首次進行了在布倫車上裝載迫擊炮的試驗。儘管車重從3.8噸增至4.3噸.不過試驗還算成功.迫擊炮組成員3人.全車備彈66發.為了塞下這些炮彈,不僅把置物箱和隔艙全部拆除,連機槍手的座位旁也硬塞進了6發炮彈.該型車總計生產了約400輛.
另一種表現出色的車型是炮兵觀測車.該型車拆除了機槍,加強了無線電設備,本身也有多種改型.I型和II型人員3人,配備NO11無線電;III型人員4人,在車前部增加後備輪.III型裝備量最大,1941~1944年約生產了3500輛.不過炮兵對觀測車的評價毀譽參半,牽引炮兵部隊很歡迎它,但自行火炮部隊認為它防護太弱,速度太慢.
第3種主要變型車是中型機槍運載車.戰爭進入1943年後,英軍開始強調在旅級單位設定火力支援群,搭載維克斯中型機槍的布倫車便應運而生.由於該機槍體積大,無法像布倫機槍那樣置入車身前部,因此移到車身後部.每車人員4人,備彈4750發.
其它的衍生型還包括火焰噴射器運載車,六聯裝防空機槍車和坦克炮載運車,其中反坦克車的命運最為尷尬.
1942年2月一輛裝備2磅反坦克炮的布倫車接受了測試.在約730米的距離上,該車共發射了15發炮彈,有12發命中移動目標.大受鼓舞的軍方當即採購200輛,並要求於當年5月交貨完畢.然而到了5月,英軍發現這種2磅炮威力太小,面對新型德國坦克毫無用處,所以該型在下線之前就過時了。

其他相關歷史

海外生產線

由於本國產能有限,英國一直在尋求海外生產布倫車的可能性.二戰中,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等國都生產過布倫車,其中加拿大產量最大,約為2.9成輛.
美國並不看好布倫車,覺得這種車的防護性能太差了,只有快速靈巧的特性還可以利用,於是便用它來執行拖拽反坦克炮等任務.由於執行這種任務時其行走裝置磨損劇烈,福特公司為它增加了一對負重輪.這就是改進版的T-16運載車MKII型.該車在美軍中大量服役.
加拿大在1941年12月引進布倫車生產線進行量產,1943年開發出著名的"溫莎"運載車MKI型,它也是專為牽引火炮而開發的,同樣增加了一對負重輪,車長增至4.4米.發動機功率提升到69.8千瓦,還加裝了可以覆蓋全車的支架和防水油布."溫莎"受到士兵們的一致好評.該車共生產了5000輛.
英勇亮相
布倫車是英軍皇家騎兵團和步兵團的標準裝備,編為獨立運載車營,每營9排,每排有10輛,其中1輛為排長座車.1940年布倫車跟隨著英國遠征軍首次亮相法國.
在英法聯軍的阿拉斯突圍戰中,原本擔任英國遠征軍司令部警衛任務的威爾斯近衛兵部隊在德軍的迅猛打擊下匆忙上了最前線.於是該部的第1運載車營給布倫車的戰鬥記錄寫下了第一筆.
5月24日清晨,在蒙蒙薄霧中,克里斯托弗·菲爾尼斯中尉的3輛布倫車和幾輛輕型坦克準備摸出一條通路來護送運輸隊突圍.霧氣散去時他卻大吃一驚,原來自己和一個德軍陣地已近在咫尺.
鎮靜的中尉一面命令運輸車分散後撤,一面迅速命令自己的戰車部隊直衝敵陣.德軍反坦克炮很快開火了,輕型坦克一輛接一輛被擊毀,而體形矮小,行動敏捷的布倫車卻始終穿行在彈雨中.
經過一陣衝殺,菲爾尼斯欣慰地看到運輸車隊已經安全撤退,德軍火力已全被吸引到他的布倫車上了.但他的座車很快就被擊毀了,駕駛員和機槍手也相繼陣亡.勇敢的中尉掏出手槍奔向德軍的散兵坑,最終中彈身亡.參與此役的9名人員人,有4人陣亡,4人負傷,1人被俘.菲爾尼斯被追授維多利亞十字勳章.
英軍在法國丟掉了至少1000輛布倫車.當法國投降時,英倫三島面臨入侵威脅時,英國發現陸軍極度缺乏合適的裝備,於是布倫車的生產也進入加班加點.
法國戰場上的德國空軍的活躍表現迫使英國廠家為新下線的布倫車緊急加裝了裝甲頂板.然而在演習中發現當車輛遇險時,狹小車廂里的人員更加難以逃生了.於是全部車輛緊急拆除了頂板.
邱吉爾不止一次視察了布倫車.他鼓勵戰士們要充分發揮這種小車的戰鬥潛能.一次他試圖擠上一輛加裝了迫擊炮的布倫車.好不容易坐下後,他微笑著說"這車夠寬敞的."

在北非沙漠

雖然德國沒有入侵英國,但兩國在北非卻激烈爭奪.布倫車在沙漠戰場上廣泛裝備到包括澳大利亞,紐西蘭,印度等國在內的多國部隊.開始大家對這種小車一直不太重視.直到1942年的阿拉曼戰役,紐西蘭軍隊才對它的優異性能進行了生動的詮釋.
紐西蘭第19裝甲營的3輛布倫車在一次武裝偵察中遭遇到優勢敵軍,一番英勇作戰後只有1輛逃回基地.就在大家悼念戰友之際,友鄰的英國部隊卻打來電報---"貴部的兩輛運載車開到我們這兒來啦".
原來,兩輛布倫車一路上與軸心國坦克和俯衝轟炸機瘋狂玩著追逐遊戲,居然毫髮無損的返回,只不過慌亂中誤把英軍陣地當成了自己的老窩.更讓人吃驚的是,其中一輛的發動機已經失靈,是由另一輛拖著死裡逃生的.
此後布倫車在北非戰場上成了"萬能運載車",超出了設計者的初衷.比如該車最大額定載重量660千克,但每次運輸任務都會超載.又比如英軍裝甲團的偵察連嫌它的裝甲太薄,火力太弱,於是拆下"斯圖亞特"坦克的炮塔直接裝到了布倫車上!

游向諾曼第

戰場上的種種要求促使布倫車生產廠家不斷改進產品.這些要求五花八門,有關於底部裝甲的,有關於大功率發動機的,其中有一項最為重要的就是為D日作準備.
為了反攻歐陸時加強兩棲作戰力量,技術人員付出了巨大努力,克服了車身過低和頂部敞開的問題,終於讓布倫車能兩棲作戰了,但有兩個前提條件:一是水面環境要平靜,二是最大涉水深度為685毫米.
然而根據盟軍在薩勒諾等地登入作戰的經驗以及對諾曼第水域條件的監測,估計實際涉水濘度將達到1.5米,而且水面環境也絕不會是平靜的.生產廠家只好用鋼板增高車身,同時將一切可能進水的縫隙都包裹起來.增高后的運載車看上去就像一隻大紙板箱.由於觀察也也被包住,駕駛員只能趴在箱子邊上的人來指引方向.
D日當天,兩棲布倫車順利"游"向了諾曼第.在朱諾海灘,一位盟軍觀測員注意到有輛布倫車正搖搖擺擺地試圖爬上一個坡.上坡後,觀測員才看清它不僅車身內外掛滿了補給品,居然還拖了一門6磅反坦克炮,不過此時傳動裝置已經向外冒出滾滾白煙.
登入後,隸屬於第61偵察團的幾輛布倫車負責為第50諾森伯蘭步兵師提供敵情通報.一次幾輛布倫車冒冒失失跑進了一個法國小村莊,突然發現英國坦克和德國反坦克部隊正在那裡激烈交火.這些布倫車居然從雙方的交叉火力中徑直開過,等到脫身戰場時不僅車輛毫髮無傷,而且探身在車外的指揮官也安然無恙.
當然,遇到德國坦克,跑也枉然.

東方一幕

和英國人用布倫車來打打殺殺不同,美國人始終認為它只適合運輸牽引任務,而從未正視過它的戰鬥性能,只有緊急情況下才將其派上戰場,但效果卻於整體潰敗南洋的作戰形勢無補。
當日軍進攻菲律賓時,缺乏裝備的駐菲美軍徵用了馬尼拉港口的一艘加拿大貨輪,裡面有57輛布倫車。麥克阿瑟緊急用這批車輛組建了一個特別戰車群。當這個戰車群發起反擊時,訓練有素的日軍狙擊手們瞄準運載車敞開的頂部,一個一個地射殺了車上的人員。
駐新加坡的英軍薩福克團第4營從當地軍備庫臨時徵調了5輛布倫車。1942年2月11日這5輛布倫車鼓起勇氣進攻被日軍奪取的一個制高點,但很快就被擊毀。
同年11月盟軍在紐幾內亞地區發動了一次小型突擊。他們熱切盼望手中的若干車輛在進攻日軍暗堡時能發揮類似坦克的作用,但到了12月5日所有的布倫車都被擊毀。
1943年中國政府組建中國駐印軍時就裝備一批布倫車MKII型,對日反擊時它們曾經參戰。

戰後生涯

二戰結束後,原本該退出歷史舞台的布倫車依炙活力不減。
1948年英軍開始啟用新的車輛編號體系,赫然發現仍有數百輛布倫車在役。在愛爾蘭,200多輛布倫車一直服役到上個世紀60年代。
1956年埃及宣布將蘇伊士運河收歸國有。塗埃及陸軍標識的布倫車和英軍的布倫車同場對抗。埃軍的這些布倫車後來大都在中東戰爭時被以色列軍隊擊毀。被以軍繳獲的幾輛至今仍在以色列軍事博物館中展出。
布倫車也出現在朝鮮戰場上。中國軍事博物館中還陳列著志願軍繳獲的加拿大陸軍噴火型運載車。
1956年3月英國政府向德國贈送了約100輛布倫車。德國人對這種車輛一點也不陌生。1940年法國投降後德軍就大量擄獲了這種車輛並將它們用於占領區的巡邏和警戒,甚至為它們頒發了專門的制式裝備序號。15年後,運載車通過官方和友好的方式送回德軍手中,算是為自己在兵器史上的傳奇畫下最後一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