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依族竹鼓舞

布依族竹鼓舞

布依族竹鼓舞是布依族原生態民族舞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布依族竹鼓舞
  • 歷史淵源:《竹鼓舞》是黔西南原生態舞蹈
  • 舞蹈教學:《竹鼓舞》動作套路共分為九式
在布依族的傳說中,布依族人是竹王的後代。因此,布依族人在房前屋後總愛種竹,依竹而居。千百年來,布依族人在生產生活發展的歷史進程中有效的利用竹子,不僅製作了生活所必須的器具如竹背簍、簸箕、魚簍等等,同時布依族人也把竹子製作成為休閒娛樂的音樂、舞蹈道具,布依族“竹鼓”就是其中的一種。布依族《竹鼓舞》是流傳於黔西南州冊亨縣弼佑鄉的一種民族原生態舞蹈,布依族《竹鼓舞》多以擊鼓或小打音樂為伴奏,布依族同胞在表演竹鼓舞時雙手拿相同大小或一大一小的竹鼓相互敲打,通過跳躍、轉體、擊地等方式演繹竹鼓舞,“竹鼓”在舞蹈中上下翻騰,聲響悅耳,節奏明快,其動作瀟灑大方、行雲流水一氣呵成。
《竹鼓舞》舞蹈教學,動作套路共分為九式:
第一式:“擊鼓迎送”式,布依族語為“笛炯昂嘿”,動作要領:右腳向前邁步,左腳原地踏步接右腳向後邁步,左腳原地踏步,依次交替,前後移動,身體隨前後步伐略微前傾或後仰,向前邁步時左手橫拿竹鼓舉在身前,稍高於頭,右手竹鼓呈“十”字型擊打左手竹鼓,向後邁步時,左手橫拿竹鼓舉與右側腰間,右手竹鼓呈“十”字型擊打左手竹鼓。
第二式:“望鼓”式,布依語為“安炯”,動作要領:雙手握竹鼓,踏跳左腳,向外側挑抬右腳,向左轉體180度,竹鼓在身體右側腰部交叉擊打一次,踏跳右腳,向外側挑抬左腳,向右轉體180度,竹鼓在身體左側腰部交叉擊打一次,依次交替。
第三式:“跳鼓”式,布依語為“申炯”,動作要領:雙手握竹鼓,踏跳左腳,右腳斜抬後腳尖點地,左、右腳先後連貫著地,竹鼓在身體右側由上往下交叉擊打。通過此動作移動圍圈後右腳與同舞者相互鉤掛,形成“腳圈”後左腳單腳順時針跳躍,竹鼓在身體左側上下交叉擊打。
第四式:“躬身踏鼓”式,布依語為“躬浪笛炯”, 動作要領:踏左腳,右腳斜抬後腳尖點地,微微躬身,右腳點地同時,雙手拿竹鼓在身體右側膝關節部位交叉擊打,同時頭由左向右偏點,動作節拍三點合一。
第五式:“繞鼓祈福”式,布依語為“晚浪笛炯嗨利優”,動作要領:雙手平行豎拿竹鼓高舉於頭頂兩側,竹鼓由頭頂向左下方敲擊地面,同時雙腿成左弓步向下蹲跳,起身時收回竹鼓至頭頂後向右下方敲擊地面,同時雙腿成右弓步向下蹲跳,左右各擊打地面兩次後起身轉體兩圈(720度),轉體動作為踏跳左腳提右腳接踏跳右腳提左腳,左右手竹鼓上下交叉擊打四次(手臂上下交叉時儘量延伸)。
第六式:“搖鼓”式,布依語為“搬浪笛炯”動作要領:雙手拿竹鼓自然下垂,雙腳分開比肩稍寬,身體前傾,啟動動作時左腳向左踏跳,提右腳,左手持竹鼓於左身側與地面垂直,右手竹鼓由右向左敲打左手竹鼓,右腳向右踏跳,提左腳,右手持竹鼓於右身側與地面垂直,左手竹鼓由左向右敲打右手竹鼓,接“三角步”(註:左腳向8點方向邁步接右腳向2點方向邁步後向5點方向先收左腳後收右腳),手持竹鼓於身前肚臍位置交叉敲打,每邁步一次敲打一次竹鼓,敲打竹鼓時雙手向左右兩側搖擺。
第七式:“挑鼓”式,布依語為“頂炯”,動作要領:雙腳分開與肩同寬,抬左腳大腿收至左腹間,身體盡力靠向左大腿,雙手拿竹鼓向左上方甩鼓,踩踏左腳回原位並將身體拉伸同時雙手竹鼓由上至下在身體左側交叉擊打,抬右腳大腿收至右腹間,身體盡力靠向右大腿,雙手拿竹鼓向右上方甩鼓,踩踏右腳回原位並將身體拉伸同時雙手竹鼓由上至下在身體右側交叉擊打
第八式:“騎馬甩鼓”式,布依語為“乖馬嗨炯”,動作要領:雙腳呈馬步站立向前或向後雙腳同時跳動,左手橫拿竹鼓於身前與眼睛平行,右手豎拿竹鼓擊打左手竹鼓4次,後踩踏左腳,雙手拿竹鼓向左上方甩鼓,接踩踏右腳,雙手拿竹鼓向右上方甩鼓。
第九式:“鼓舞飛揚”式,布依語為“笛炯哼哼”, 動作要領:左手豎拿竹鼓舉於左側頭頂,扭身90度左右,右手竹鼓甩打左手竹鼓,右手豎拿竹鼓舉右側於頭頂,扭身90度左右,左手竹鼓甩打右手竹鼓,後接雙手平舉竹鼓與地面平行,向內鉤抬左腳於身前,右手竹鼓敲打左腳掌,換向內鉤抬右腳於身前,左手竹鼓敲打右腳掌,接向內鉤抬左腳於身後,雙手竹鼓在身後臀部位置交叉擊打,收勢動作為雙腳站立與肩同寬,雙手豎舉竹鼓於頭兩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