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依族竹紙製作技藝

布依族竹紙製作技藝

布依族竹紙製作技藝,黔西南州第三批州級非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布依族竹紙製作技藝
  • 遺產級別:黔西南州第三批州級非遺
  • 類別:傳統手工技藝
  • 申報單位:安龍縣
技藝概況,製作材料,工藝流程,

技藝概況

安龍縣萬峰湖鎮壩盤布依族“竹紙”傳統手工製作技藝歷史悠久,是布依族人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集體智慧的結晶,繼承了中國古代造紙術的基本生產流程,在古代造紙術基礎上傳承發展而得。
當地村民歷來靠古法造紙為生,長期以來,古法造紙製作技藝僅靠父輩口傳身授,一代代的傳承下來。

每年正月三十是布依族人的“了”年,這一天他們除了要供奉祖先,還要祭拜祖師爺蔡倫,祈求造紙順利,多賺錢財。

壩盤竹紙製作保持著完整的傳統工藝,它以手工舀紙方式製作,從選料到成紙共有15個環節、72道工序,用料講究,生產工藝複雜。特別是“抄紙”一道環節,抄紙師傅每一細小的動作都可影響紙質的好壞,技藝高超的師傅連抄數百張紙,其纖維排列、紙張厚薄、浸潤程度、抗拉能力等完全一致。

壩盤村竹紙主要用於紅白喜事和逢年過節的冥品、祭祀等,具有豐富的歷史價值和文化價值。

壩盤村竹紙在鼎盛時期達到“家家有作坊,戶戶有造紙”,曾為當地百姓創造了良好的經濟收入,也為這一古老技藝的傳承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也是我國“四大發明”蔡倫造紙術的活化石。

製作材料

壩盤村位於安龍縣西南部,距縣城約60公里,地處南盤江畔,寨中古樹參天,竹木成蔭,一年四季如春,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盛產甘蔗、林木、水果等。南盤江兩岸生長著滿山遍野的蠻竹、仙人掌,為當地的造紙製作提供了便利條件和豐富的原料。

工藝流程

1、砍竹

農曆臘月為上山砍竹的最好時節,造紙的竹材以新生枝葉的新生竹為佳,將每根竹子截成約5—7尺長(視泡竹時的土窯和石灰池的大小而定)。

2、破竹

將砍回的竹材用鐵錘或機械錘破,蓬起來曬乾後捆起。

3、泡竹

將竹捆放入池塘中,撒上石灰,放水進行浸泡,時間需兩個月左右。然後把竹子撈起來洗淨,又放入池塘中,用各種生葉子蓋好,一個月後,把葉子清走乾淨,然後把塘子塞好,又放水浸泡。

4、製漿

取出蠻竹,用碓舂成紙漿。

5、舀紙

將紙漿倒入漿池,加入適量仙人掌(仙人掌起到分隔紙張的作用,使舀出的紙不致粘在一起無法分開),攪拌均勻。然後,用帘子(一種舀紙的專用工具,由極細的竹絲編成)在漿池中輕輕一舀,濾掉水,便剩下一層薄薄的紙漿膜。將帘子反扣於紙案,邊緣緊靠釘紙樁,取下帘子,紙漿膜便留於紙案。一個熟練工人每天最多能舀30刀紙(3000張)。

6、榨紙

舀好的紙一張張重疊於紙案,重疊至40厘米厚度時,就將紙取下進行擠榨。用一種名為“榨”的木質工具,利用槓桿原理,將紙膜中水份擠壓乾。

7、曬紙

把擠壓乾水份後的紙疊一張張剝開,就開始數十張做一貼,然後晾乾,晾乾後把兩貼為一刀,捆成180刀就得一挑了,這樣就可以使用或出售了。

萬峰湖壩盤村竹造紙逾千年而不衰,其意義不僅僅是眼前的經濟效益,更重要的是它體現了我們中華民族勤勞、智慧的美德,和我們祖先對人類進步作出的重大貢獻,傳承了中國古代造紙術又獨具地方特色的萬峰湖壩盤村竹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