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依族傳統體育

布依族傳統體育是伴隨著布依族民眾生產與生活實踐而發展起來的一種民族體育文化形態。它的延續與發展,與布依族的語言習俗、歲時節日、生活習慣、倫理道德、宗教信仰、行為準則、價值觀念、思維方式、思想意識、心態感情等聯繫在一起。既是布依族民眾表達信任、交情、和諧、互惠等人際交誼的一種平台,更是中華傳統體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布依族傳統體育
布依族概況,布依族歷史,布依族傳統體育,代表性體育項目,抵 槓,秋 千,耍 獅,

布依族概況

布依族主要聚居於貴州黔南、黔西南兩個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在貴州許多地方及雲南和四川等地也有分布。根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布依族人口為2971460人。布依族使用布依語,有3個土語區,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布依族沒有文字,1956年,人民政府為布依族創製了拉丁字母的拼音文字。

布依族歷史

布依族族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越人的“駱越”。春秋戰國時期,布依族先民就已活動於今紅水河和南北盤江流域,曾建立過“牂牁國”“夜郎國”。秦漢開拓西南夷,漢文化也漸漸傳入這一地區。唐宋時期,中央王朝在牂牁地區設定了羈縻州縣,“以故俗治之”。唐代的“都勻蠻”“謝蠻”(史稱“南謝蠻”)“白水蠻”,宋、元時期的“八番”,都與布依族有著密切的族源關係。明、清時期在布依族地區推行土司制度,而這一時期的“仲苗”“仲蠻”“青仲”“仲家”,後來民國時期的“夷家”“夷族”“水家”“土人”“土邊”“水邊”“水戶”“夷人”等,與布依族有著密切的關係。1953年8月,經民族識別後,根據各地布依族人民意願,統一稱為“布依族”。

布依族傳統體育

獨特的地理地貌,鑄就了布依族的文化特點,以敬畏崇拜自然,以生命呵護生態,以快樂裝點生活便成為布依族的生活寫照。布依族的傳統體育文化,與本民族的生產勞動、社會鬥爭和日常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繫,極富民族特色。諸如抵槓、鞦韆、打格螺、“打烏龜”、丟花包、耍獅、花棍舞、把式舞和鐵鏈械等體育項目,是布依族典型的傳統民族體育形式。各種類型的體育活動,大都在農閒季節及節日喜慶期間進行,都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

代表性體育項目

抵 槓

抵扛,是流行於貴州安順一帶黃臘布依族民間的體育活動,是一種較力型技巧競賽形式。
抵扛活動形式,相傳是清末一位名叫柏登楊的布依族首領倡導的。為了防止外來侵略者,他在黃臘一帶開創各種體育競技活動,招賢納士,為保一方平安作出了貢獻,並被清朝政府特授為武略郎。而抵扛就是其中一項以較力為特點的競技活動。
傳統的布依族抵槓比賽,主要講究巧勁,並藉此向觀眾展示臂力、腕力和腰勁。這種比賽形式以講求樁功為主要特色。在一直徑約為2米和3米的兩個同心圓圈內,比賽雙方各蹲在小圓圈內。誰能在規定的時間內,把對方挑、擺、推、壓出大小圈為勝。勝者是力的象徵,是美麗姑娘追求和崇拜的偶像,就會得到一面儺戲面具。這一項目極受布依族青年男子的喜愛。

秋 千

鞦韆,在布衣族民間是一項傳統的體育活動形式。是男女老幼均喜愛的一類項目。
布依族的鞦韆主要有兩種形式,即觀音秋和夾板秋。
觀音秋,又稱十字秋,外形似水車。遊戲時,由四人同時在秋上打轉,夜間在鞦韆上掛上燈籠更別有一番情趣,男女老少都能參加。
夾板秋,又稱磨秋。打磨秋時一人著地轉動秋板,另一人向上翹起做各種動作。在青年人中特別流行,可男女同打。

耍 獅

耍獅,是布依族在重要節日期間舉行的一項民俗活動。是一種技巧與遊戲娛樂並舉的藝術形式。
在布衣族民間,凡過春節、建新房、辦喪事等重要日子,都要舉辦耍獅活動。布依族的獅子,一般用麻布縫合為獅身,用竹紮成獅頭並用紙糊好,畫彩色。耍獅時,一般都有鑼、鼓、鈸等伴奏。布依族耍獅,最精彩的是在場上疊起12張大方桌。會武術的玩獅者在鑼、鼓嗩吶伴奏聲中,逐漸往上爬,每上一張桌子,都要做一些動作,直到第12張桌子上邊。這時舞獅者還要與獅子逗趣,做各種精險動作,在觀眾掌聲中,回到地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