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機制與社會變遷:18世紀廣東米價分析

市場機制與社會變遷:18世紀廣東米價分析

《市場機制與社會變遷18世紀廣東米價分析》是2010年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陳春聲。

基本介紹

  • 書名:市場機制與社會變遷:18世紀廣東米價分析
  • 作者:陳春聲
  • ISBN:9787300123981, 7300123988
  • 頁數:339
  • 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0年7月1日
  • 裝幀:平裝
  • 開本:16
  • 叢書名:當代中國人文大系
  • 正文語種:簡體中文
作者簡介,內容簡介,媒體評論,目錄,

作者簡介

陳春聲,廣東省揭西縣人,1959年出生於廣東省澄海縣。1989年在廈門大學獲歷史學博士學位。現為中山大學歷史人類學研究中心研究員、歷史學系教授。主要從事明清史、中國社會經濟史和史學理論的教學與研究,現承擔多項具有歷史人類學取向的重大研究課題和國際合作項目。受聘為國內外近20所大學的客座教授或學術顧問,曾在美國、日本、英國、加拿大等國家和中國台灣、香港地區的大學長期講學或從事合作研究。

內容簡介

《市場機制與社會變遷:18世紀廣東米價分析》從清代檔案中蒐集了數萬個18世紀的廣東米價數據,並運用數理分析方法,分析了當時廣東米糧的地區差價、季節差價、米價的不規則變動和米價變動的長期趨勢,從而描述了一個以廣州、佛山為中心,聯結廣東、廣西兩省和湘、贛、閩三省部分地區的區域性米糧市場的具體運作情形,討論了中國傳統社會晚期市場機制與社會變遷的關係。《市場機制與社會變遷:18世紀廣東米價分析》曾獲廣東省社會科學成果一等獎和全國普通高校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

媒體評論

本書在積累豐富數量和記述史料的基礎上,嚴格地運用定量的和定性的分析方法,是迄今中國大陸關於清代物價史研究中出類拔萃的力作。
——[日]岸本美緒,《清代中國物価,經濟變勤》,58頁
無論是就嚴格意義上的計量經濟史研究而言,還是從經濟史與社會史結合的趨勢來看,本書的研究都是富於創意的。作者的努力使我國經濟史的計量研究從一起步就建立在一個較高的起點上。
——劉志偉、鄭振滿,《歷史研究》,1994年第5期

目錄

第一章 導言
第一節 學術史的回顧
第二節 本書的基本研究構想
第三節 本書的材料與方法
第二章 米糧地區差價與米糧市場的運作
第一節 廣東與省外的米糧貿易
第二節 廣東省內的糧食貿易
第三節 市場中心與米糧貿易
第四節 米糧市場上的商人
第三章 米價變化的動態分析
第一節 18世紀廣東米糧的季節差價
第二節 關於市場整合的數理分析
第三節 18世紀廣東米價變動的長期趨勢
第四章 糧食問題與基層社會
第一節 政府、士紳與糧食流通
第二節 賑災和救濟
第三節 糧食倉儲與社會控制
第五章 結語——市場機制與社會變遷的關係
附錄一 清代的糧價奏報制度
附錄二 康熙四十六年至雍正十三年(1707-1735)廣東米價
附錄三 乾隆元年至嘉慶五年(1736-1800)廣東米價數據的資料來源
附錄四 地方志和其他文獻中有關18世紀廣東糧價的記載
附錄五 從“倭亂”到“遷海——明末清初潮州地方動亂與鄉村社會變遷
附錄六 地域認同與族群分類——16401940年韓江流域民眾“客家觀念的演變”
附錄七 走向歷史現場——“歷史·田野叢書”總序
初版後記
再版後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