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茅林村

巴茅林村

距鄉政府駐地5公里,平均海拔800米,年降雨量1130毫米,由於分布不均且保水條件差,利用率低,水資源較為匱乏,生態環境惡化,水土流失嚴重。全村轄6個村民組4個自然村寨,居住有布依族、仡佬族、漢族等250戶1050人(其中楊柳寨43戶194人;小河58戶250人)。其中少數民族892人,占全村總人口的85%。耕地面積1016畝,人均耕地0.97畝,2010年,人均占有糧食400公斤,人均純收入2717元。全村有1所完全國小,兒童入學率100%。現已通了電話電視。全村需民政救濟80戶340人,占總戶數的1.4%。全村共有員66名,其中少數民族黨員63名,婦女黨員3名。

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認真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以“工作爭先、服務爭先、業績爭先”為目標,以培養“學習優、作風優、素質優”的黨員幹部隊伍為重點,以良好的精神狀態和卓有成效的工作,在黨員幹部中營造了學先進、趕先進、爭先進、超先進的工作作風,為巴茅林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村級各項事業的蓬勃發展提供了堅強的保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巴茅林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貴州省安順市關嶺縣新鋪鄉
  • 地理位置:鄉東南面
  • 面積:1150公頃
黨建工作,社會建設,

黨建工作

村黨支部把新農村建設作為黨建工作為民辦實事的有效載體,通過支部統一思想,加強支部力量,以黨員帶頭,發動民眾的工作思路,層層推進、層層落實,採取“政府引導、政策補助、農民自主、社會參與”的工作方法,以村民理事會為主體,充分發揮了黨組織克服難點和解決新農村建設中的棘手問題的戰鬥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範作用,迅速掀起社會新農村建設的高潮,滿足了民眾共建美好家園的強烈願望。一是以路網建設為突破,不斷完善基礎設施建設。二是以環境整治為重點乃舉,完善村環境衛生建設,美化、亮化村容村貌。三是以無職黨員、農民為主,組建長效管理機構——村民理事會。按照“五有”(即有公心、有熱心、有能力、有精力和有一定服務基礎)標準,由村民大會民主選舉出威信高、辦事公道的村民組成新農村建設理事會,成為一個長效管理機制,發揮民眾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監督的作用。自然村已經初步呈現出“規劃科學、布局合理、功能齊全、環境優美、品味多樣、富於特色”的和諧新村特點,並輻射帶動了周邊村的群束坑戰眾積極參加新農村建設。如今的巴茅林村民眾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村容村貌煥然一新。“民風淳樸、政通人和、百業局放鞏興旺”已成為全村最為亮麗的風景。
黨建工作黨建工作

社會建設

近年來,巴茅林黨支挨戲白部和村委會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帶領民眾調整農業產業結構。通過努力,全村經濟面貌出現了較大改變。如今全村早熟蔬、豌、胡豆種植已達1000畝,戶均1.5畝以上,人均增收300元,農民人均收入從2005年的1435元增長到2950元,人均產糧達540公斤,其中楊柳組的早蔬規範種植示範園,通過科學的管理,畝純收入戒榜應狼達12000元。另外,巴茅林已建成村村通廣播電視工程,實現全村電視覆蓋率達100%,解決了100%的農戶飲水的困難問題,建成本村300餘平方料舟戶朵米的教學樓一幢,適齡兒童入學率達100%,通組公路覆蓋面積達100%。被關嶺自治縣委縣人民政府評為“文明村寨企刪勸”。被關嶺自治縣委評為先進黨支部。被關嶺自治縣委評為先進基層黨組織。被安順人民政府評為“先進集體”。被關嶺自治縣委評為“五好”基層黨組織。 被新鋪鄉委員會、鄉人民政府評為優秀黨支部。被關嶺自治縣委縣人民政府評為“抗旱救災‘先進集體。被新鋪鄉委員會、鄉人民政府評為2009年度工作先進村。
胡豆種植胡豆種植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