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渝十二景

巴渝十二景

巴渝十二景是指重慶地區的多處景觀,最新版本的巴渝十二景分自然景觀類、人文勝地類、城市地標類等三類,共36處景觀。

巴渝十二景,是重慶美景之精華,對十二景的定義,分別有三次。2015版的新巴渝十二景中,以主城為中心的都市功能核心區都市功能拓展區城市發展新區內,也涵蓋渝東南、渝東北一共只有8處。巴渝十二景都是最能代表重慶特色的景點,也是重慶著名文化名片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巴渝十二景
  • 地點:重慶
  • 類型:景點
  • 數量:12
基本信息,新重慶十二景,自然景觀類,人文勝地類,城市地標,城市文化地標,重慶十二景,圖畫作品,十二景觀,作者簡介,城市風景,

基本信息

新重慶十二景

2015版的《新巴渝十二景》中,我們還發現了一些規律和問題:就是此次評選出的各類景觀過度集中在以主城為中心的都市功能核心區、都市功能拓展區和城市發展新區內,而渝東南、渝東北一共只有8處,僅占到總共36處的22.2%,嚴重不平衡。箇中原因和反映出來的問題,值得我們思考。
2015版的新巴渝十二景2015版的新巴渝十二景
“新重慶·巴渝十二景”中,自然景觀類自然天成,保護得當,展現巴渝神韻;人文勝地類景觀歷史悠久、富有底蘊,彰顯人文力量;城市地標類景觀標識性強、極具特色,在市民精神文化生活中舉足輕重。總體來看,彰顯著巴渝大地的自然之美、人文之美。

自然景觀類

1.茶山竹海(永川·茶山竹海國家森林公園)
2015版的新巴渝十二景主城2015版的新巴渝十二景主城
2.半島燈海(渝中·渝中夜景)
3.天下龍缸(雲陽·龍缸國家地質公園)
4.玄天秀水(銅梁·巴岳山玄天湖旅遊度假區)
5.龍水西湖(大足·龍水湖國際旅遊度假區)
6.古劍雲海(綦江·古劍山度假區)
7.黑山幽谷(萬盛·黑山谷景區)
8.照母涌翠(北部新區·照母山森林公園)
9.三峽紅葉(巫山·巫山紅葉)
10.黃水林濤(石柱·黃水國家森林公園
11.仙女天成(武隆·仙女山國家森林公園)
12.青龍飛瀑(萬州·萬州大瀑布)

人文勝地類

1.湖廣會館(渝中·湖廣會館)
2015版的新巴渝十二景重慶地圖2015版的新巴渝十二景重慶地圖
2.古城安居(銅梁·安居古城
3.三峽梯城(雲陽·三峽梯城景區)
4.愛情天梯(江津·四面山景區)
5.華岩禪意(九龍坡·華岩旅遊景區)
6.南濱溢彩(南岸·南濱路)
7.豐盛古韻(巴南·豐盛古鎮)
8.釣城懷古(合川·釣魚城景區)
9.白鶴繞樑(涪陵·白鶴梁水下博物館)
10.路孔萬靈(榮昌·萬靈古鎮)
11.風情濯水(黔江·濯水古鎮
12.雙桂禪堂(梁平·雙桂堂)

城市地標

1.十字金街(渝中·解放碑CBD)
2.天地湖光(渝中·重慶天地)
3.開埠新城(南岸·彈子石CBD)
4.綠園串珠(大渡口·公園群)
5.樂和樂都(永川·樂和樂都主題公園)
6.北岸皇冠(江北·江北嘴CBD)
7.動物樂園(九龍坡·重慶動物園)
8.白塔老街(合川·文峰古街)
9.兩江彩虹(重慶·兩江大橋)
10.白象老街(融創·白象街)
11.鶯花飛渡(江北·鎏嘉碼頭
12.四季觀塘(璧山·觀音塘濕地公園)

城市文化地標

川音餘韻(重慶川劇藝術中心)
城市文化特別獎 煙雨南濱(東原1891)

重慶十二景

巴渝十二景由來
一、1760年清乾隆年間巴知縣王爾鑒評定的“古巴渝十二景”
二、1989年4月1日由重慶晚報、市園林局和重慶電視台聯合發起的“新評巴渝十二景”活動,歷時一年評出的“新巴渝十二景”
三、2008年4月29日揭曉的“巴渝新十二景”(自然景觀及人文景觀)
四、2015年由重慶日報報業集團等第四次評選出來的2015新重慶巴渝十二景,評選出了自然景觀類、人文勝地類和城市地標類各12處。
古巴渝十二景
古巴渝十二景(1760年)的稱譽,得名於清乾隆年間頗有文學和審美素養的巴知縣王爾鑒,他在巴渝山水中圈定了十二處最能代表巴渝美色的景致,讓其流芳百世,距今已有近三百餘年歷史了。
據說,當年巴渝十二景的選定標準是:“其趣在月露風雲之外,其秀孕高深人物之奇,登臨俯仰,別有會心……空靈飄渺,在有象於無象之間,最稱奇妙。別具幽趣,空靈不著色相……”因而,王爾鑒所選取的巴渝十二景,都說得上空靈,美的地方恰巧是難以說清楚的那一部分。
當然,巴渝十二景並非完全是王爾鑒個人原創,事實上,在明代的地方志上就有“渝城八景”的記載,而王爾鑒的巴渝十二景,是在此基礎上“汰三增七”產生的。
古巴渝十二景簡介
古巴渝十二景分別是:
金碧流香 黃葛晚渡 桶井峽猿 歌樂靈音 雲篆風清 洪崖滴翠
海棠煙雨 字水宵燈 華鎣雪霽 縉嶺雲峽 龍門浩月 佛圖夜雨
1.金碧流香
巴渝十二景之首。從重慶解放碑的鄒容路一直沿坡上行至臨江位置的最高點人民公園山上,這個位置就是幾百年前的“金碧流香”之地了。
金碧流香舊貌金碧流香舊貌
金碧山是古時巴山的頂峰,漢時在此分祀“金馬碧雞”,宋淳佑年間(1241—1250),制置使余玠在此壘石建金碧台,峭壁秀削。明代,郡守張希召於台上建金碧山堂。清代乾隆年間,郡守書敏也在此建過金碧亭。1929年被闢為“中央公園”,園內栽種有珍奇樹木,養有野獸禽鳥。1939年5月3日、4日,日本轟炸重慶,金碧山堂被炸毀。1950年被更名為“人民公園”。
金碧山是當時眺望重慶繁華地段的最佳處,在她腳下是重慶的府衙,左川東道衙,右巴縣縣衙、縣學書院,真乃彈丸俯地,政權集中。早在清中期前,金碧山下就已成為重慶文化精英匯聚之地,政治和文化均在此聚首。文人們常吟詩作對結伴登高至此,正所謂居高臨下,可俯瞰全城,舉目遠眺,又水闊天空。江城一覽最妙的是當站在這觀江制高點時,迎面清風徐來,四處無花無草,卻暗香撲鼻。這前人道出的金碧流香,是流徜文人心中,被翻開的扉扉“書香”,和沉浸醉人、涓涓而出的怡然 “墨香”。王爾鑒曾賦詩:“巴山聳秀處,金碧有高台。何處天香至,疑從月窟來。江環千嶂合,雲度九門開。每一憑欄眺,清芬拂草萊。”
2.黃葛晚渡
黃葛渡因候渡者有黃葛濃蔭庇遮得名,位於南坪塗山之麓,越江心珊瑚壩與南紀門隔江相望,今長江大橋下游、南岸宏聲路附近。
巴渝十二景
這是一個擺渡渡口。據考在北宋初年,黃葛渡就已形成,至民國時,渡口達到最為忙碌的繁興時期。它是古時從重慶城中心通往南岸的重要交通口岸,每當夕陽時分,從此過江的人們延伸占據著很長的渡口,甚而出現著交相爭渡的場面。宋人余玠詩曰:“龍門東去水和天,待渡行人暫息肩。自是晚來歸興急,江頭爭上夕陽船。”清人王爾鑒記載:“南紀門外大江對岸南城坪,有黃葛古樹,偃蓋渡旁。雨余月際,遙睇江煙蒼茫間,舴艋往來,飄如一葉,亦佳趣也。”
1980年7月1日,長江大橋正式通車,從此天塹變通途,幾個世紀承載著繁忙人們的黃葛古渡就此停止了擺渡。如今時常還聽得見家居南岸的人們,津津樂道著當年夕陽西下、人流攢動的盛景。尤其枯水時節, 從南岸登船渡江需經過百十米長的木竹跳板,兩旁的柵欄上掛著夜間照明的燈泡,夜色來臨,形成了遠遠就能望見的長長燈帶,最早的山城夜景就在暮色夕陽下與長江水、天交映生輝。
3.統景峽猿
此景座落在現渝北統景風景區,古時名為“桶井”,集中有峽、河、泉、洞等。而“桶井”之名,是因“桶井”境內的峭壁峽谷,酷似桶狀,當人入其中有如坐碧井觀天之感。之後將“桶井”易為“統景”,也是謂喻此處:集自然山川之靈秀、統天下多種美景之緣故。
巴渝十二景
桶井峽以猴子和廣闊幽深的溶洞聞名。崖上曾經猴子成群,猴兒或攀樹援藤,或倒掛嬉戲,給幽靜的峽谷帶來勃勃生機。清人周開豐曾賦詩:“桶井多奇勝,尋源景不窮。好山偏窈窕,曲徑更蔥蘢。掛樹千猿躍,窺天一線通。桃源花落處,幾度誑漁翁。”
4.歌樂靈音
歌樂山因“歌樂靈音”而得名。一說“大禹會諸侯於塗山召眾賓歌樂於此”,一說李冰之子二郎治水有功,玉皇大帝派天宮仙樂隊表彰,樂作如聞鈞天之音,仙樂風飄,響徹山林。清《巴縣誌》志載:“山崇五里,層嶺密樹,松杉翳日,清風倏來則萬籟齊鳴,勝於鼓樂。”又云:“登其巔,兩江九門宛在眉睫。松泛清濤,響傳歌樂,風動谷應,松拋山面千里翠。”“歌樂山群峰聳秀,松檜參天,風雨過之,如聞萬籟。”清人王爾鑒曾賦詩:“山回清音遠,聿誰弄管弦。崖嗚風度壑,松韻雨霏天。詎迓吹笙客,儼來御鶴仙。昔曾賡雅調,雲頂響流泉。”
巴渝十二景
相傳“歌樂靈音”源於歌樂山頂峰的雲頂寺,雲頂寺始建於明朝,曾有銅鐘一口,銅鐘高4米,重3000餘斤。昔日,僧眾做法事鳴鐘,遠在20里外都可聽到嘹亮的鳴聲,大殿屋檐上還掛著12個銅鈴,風一吹,銅鈴就會發出清脆的聲音,和著陣陣松濤翻滾十里,動聽之極。可惜從上世紀50年代起,為修築高爐煉鋼鐵,雲頂寺已被全部拆毀,松濤沒了銅鈴相伴,也就少了獨有的韻味。現今的歌樂山在原雲頂寺所在的山頂,仍常雲霧渺漫,一年累計接近5個月的時間都是霧天,讓山之秀色時隱時現,由來就是霧自縹緲松自隱。惜聽偶爾傳來的陣陣松濤,似又回到風、鈴相伴的歌樂靈音。
5.雲篆風清
雲篆山距重慶巴南區魚洞約八公里,形如魚脊,高聳盤曲。明成化九年(1473年)山上曾建雲篆寺,明萬曆十七年(公元1589年)和清光緒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曾進行修繕,後文革中寺廟被毀,幾經滄桑,至今還可看到遺址。清嘉慶八年(1803年),這裡又修了雲篆大寨于山隘,為當時巴縣縣南五大寨之一,迄今只存一寨門。清人王爾鑒在《小記》中寫道:“人行山脊,沿青林翠靄間,宛如雲扶足下,隨風蕩漾,武夷九曲不啻矣。”又賦詩曰:“風送云為御,雲盤山幾重。如何非象馬,偏是走蛇龍。澗影環飛瀑,江濤曲泛松。偶聞樵子唱,餘韻裊前峰。”
巴渝十二景
登臨雲篆山,只見綠樹森森,雲霧悠悠,側耳傾聽山風穿林,奇雲變幻莫測,一會雨、一會霧。迎著拂面的清風,看錯落有致、彎曲層疊的稻田,和一叢叢綠樹掩映的農家房舍,自然閒雅,待清風將薄霧送向田野間時,天地悠悠山人合一,只想閉目張臂、欲似飛仙,除了空靈飄逸之感,煩惱全拋九霄雲外,靜觀而坐,山風陣陣,鳥鳴聲聲,恍若與世隔絕。
6.洪崖滴翠
洪崖是指重慶渝中區滄白路以下,臨嘉陵江的崖壁,因崖上還有一洞,此處也喚作洪崖洞。在崖頂上的新華路一帶曾經是林木蒼翠,樹多則蓄水,於是一條小溪從山林間滲出,沿大陽溝、會仙橋一直流到洪崖洞附近,形成一道瀑布懸空而下,落至崖間再順著岩石自上而下地匯作涓涓細流。在少雨的季節,水就呈星星點點往崖下滴,水珠兒被陽光映透得個個如綠珠碧玉,便有文人騷客們將其稱為“洪崖滴翠”。據王爾鑒《小記》記載:“洪崖洞在洪崖廂,懸城石壁千仞,洞可容數百人,上刻洪崖洞三大篆字,詩數章,漫滅不可讀。城內諸水逾堞抹岩額而下,夏秋如瀑布,冬春溜滴,匯為小池入江。石苔疊翠,池水翻瀾,夕陽返照,五色陸離,莫可名狀。至若漁舟唱晚,響答岩音,又空色之別趣也。”
洪崖洞也是一處軍事要地,在悠長歲月中,洪崖洞這一帶相繼有過江隘炮台、鎮江古寺、東川書院、明代城牆、天成巷街等眾多歷史遺蹟。還是清巴縣知府王爾鑒對“洪崖滴翠”以詩吟誦來得妙:“洪崖肩許拍,古洞象難求。攜得一樽酒,來看五色浮。珠飛高岸落,翠涌大江流。掩映斜陽里,波光點石頭。”
7.海棠煙雨
溪北從南坪山塢出,沿壑帶澗,曲折入江。溪邊曾多植海棠,潤比溫玉。歷代墨客騷人常於此曲水流觴,吟那淡煙細雨中的幽姿淑態,吟那朝暉暮靄中的紅妝素裹。從前有海棠溪,發源於南山北坡,由西南向東北蜿蜒十餘里,一路上接納了好幾條山溪澗流,又忽地轉了一個彎,向北注入長江,溪邊以前長滿了海棠樹,每當春雨降臨,淡煙微布,細雨如絲,溪流映帶,其趣無窮,海棠煙雨由此得名。唐代女詩人薛濤讚美“海棠煙雨”的詩中:“春教風景駐仙霞,水面魚身總帶花。人世不思珍卉異,競將紅纈染輕紗。”王爾鑒也曾作詩讚美:“溪邃憐香國,山容映海棠。輕煙籠曉髻,細雨點新妝。娟秀寧工媚,幽清卻善藏。每望望江屋,獨立臨蒼茫。”
煙雨、曉月、海棠、溪,一組詩情畫意的文字,組成了曾經的南岸區現濱江路段的一組地名。事實上,欣賞“海棠煙雨”的最佳地點並不在南岸海棠溪,而在渝中區儲奇門江岸上。由渝中隔江觀向南岸,亦真亦幻的霧紗朦朦朧朧地縈繞在整個路段的上方周圍,聯繫它們的是交錯有致的溝壑溪澗泛起的層層水霧,輕輕逸向那片曾經的海棠樹林漸漸飄向迷離籠罩的南山。那溪是海棠溪,溪的兩旁是煙雨路和曉月路。海棠溪的溪水,從南山林間蜿蜒而出,經過長滿海棠的樹林,再穿過單拱石橋匯入長江。那造型有如一彎新月的單拱石橋,把溪水兩邊高低有序的人家緊緊相聯。每當山雨降臨時橋上淡煙微布,絲絲細雨溪流映帶,霧繞瓦屋逸然成趣,南岸山城的美景由此得名海棠煙雨。曾有人說“海棠煙雨” 貴在空靈縹渺,在無形和有形之間游離,是靠思、靠悟才能欣賞到的。現在,後來,海棠樹早已不再,溪水也被填上了厚土,並築上了公路(南坪到上新街段),煙雨縹渺的“海棠煙雨” 除了立上的字碑,其景業已消失。
巴渝十二景
8.字水宵燈
因長江、嘉陵江在朝天門交匯處的水流,幾經曲折相互迂迴而天然形成一個酷似“巴”字的古篆體,故有“字水”之稱。夜幕下華燈初上時,波光凌照,“宵燈”映“字水”, 山城夜景得雅號“字水宵燈”。
賞“字水宵燈”登高為妙,舊時賞“字水宵燈”的三處佳地,分別為“小梁子”(即今人民公園附近)它也是重慶老城的制高點,為觀景第一佳處,其後兩處為“江北城”(古時僅指現重慶大劇院那一處)和南岸“老君洞”。而現在人們最愛去的觀賞點,便是南山“一棵樹”,在此俯瞰,可將璀璨映月的雙江燈火盡收眼底,看到的兩江水有如金帶遍繞山巒,山無窮、水無盡,燈海燦無邊。清人王爾鑒在編修《巴縣誌》時曾寫道:“渝州鑿崖為城,沿江為池,重屋壘居。每夜萬家燈火齊明,層見疊出,高下各不相掩。光灼灼然俯射江波,與星月交燦”。
9.華鎣雪霽
雪霽,即雪停天空放晴那一刻。古時華鎣山為重慶屬地。據考,華鎣山大雪初停之時景致使人震撼。華鎣山綿亘川渝四縣交界之處,山麓四面環拱,諸峰直出雲表。秋冬交際時,松柏蒼翠豐滿仍無衰敗之意。最是引人入勝為冬雪初霽,碎瓊亂玉,或無或有,掩映叢林翠靄。至若雪山萬疊,日色破寒,瓊樓玉宇,霽色斑斕,仿佛牟尼珠光,普現出一個白茫茫的小宇宙。
巴渝十二景
清巴縣知縣曾賦詩讚道:“最愛華鎣雪,新晴映玉林。何須披鶴氅,無事待立陰。長嘯聯風月,空山自古今。光流塵不染,清響度崖音。”
10.縉嶺雲霞
縉雲山這一名字的由來有多種傳說:一說黃帝時,有縉雲氏後裔居此。據郡志載宋靈成侯廟碑云:“此山出於禹別九州之前,黃帝時有縉雲氏不才子曰混沌,高辛氏亦有不才子八人投於巴(宗)以御魑魅,名基於此”,故得山名。二說因縉雲寺而得名。三是據《重慶府志》,在王爾鑒的《縉嶺雲霞》詩中,其序云:“縉雲山九峰爭秀,色赤如霞。”古人以赤多白少為縉,故名縉雲,遂為山名。縉雲山山脈由東向西分別聳立著9座形態迥異的高峰,其中蓮花峰最高,獅子峰最秀,香爐峰最奇,寶塔峰最著名。站在這些山峰上,無論是日出還是日落,都有紅霞相伴。
巴渝十二景
暮日西下,置身於重慶北碚嘉陵江溫塘峽畔的縉雲山,九峰橫亘、延綿不斷,好似掛在天上的島嶼漂浮在赤色的雲海中,赤多白少的雲霞被古人形容為縉雲,一早一晚斑斕絢麗地映滿天空,遠古傳說里它叫做巴山,易名為縉雲山後,由王爾鑒將其美景“縉嶺雲霞”納入了巴渝十二景。
縉雲山素有“小峨眉”之稱,國民黨元老陳樹人游縉雲山,曾題詩紀之曰:“不負蜀中好山水,大峨眉又小峨眉。”它不光霞色繽紛,還由於山勢落差大,植物多樣性明顯。上其峰頂“太虛台”可瞰看蜿蜒如碧玉的嘉陵江和北碚森林城市。
11.龍門浩月
向朝天門奔涌而去的長江,受南山山體阻擋,在過海棠溪後,被靠南岸的一排隆起的石樑頓時劈為內外兩流。被“劈” 的長江在此轉了一個大彎,石樑外江流湍急,梁內卻浩如平鏡,內外不同如此分明,巴人稱這形似彎月、波平如鏡的水灣為“浩”。凸出江面的石樑酷似一尊微微向外流傾斜的游龍,順著江勢連綿而居,中間有一斷開處正好疏通著內外水系,由於形如龍門,南宋便有人在其內外兩側刻“龍、門”二字,龍門浩就此得名。清人王爾鑒在《小記》中說道:“水中二巨石,各大書‘龍門’二字,皆宋紹興中刻......水脈橫涌江心,迴旋圓轉,其形如月。”並作詩以詠之,詩曰:“石破天開處,龍行儼禹門。魄寧生月窟,月自耀雲根。雪浪盤今古,冰輪變曉昏。臨風登彼岸,塗後有遺村。”
舊時觀之在洪水退去後,浩內水平浪靜、浩外波濤洶湧,一動一靜,相映成趣。每當皓月當空,江舟歸來之時泊於灣內,月光照耀下的江面倒映著漁家人燃起的點點漁火,並泛著溫柔橘色的波光。文人墨客頌詠此景為龍門浩月、朦朧如畫。現“龍、門”二字,已於文革期被毀。新重慶建東水門大橋時,一施工橋墩正好座落於部分石樑上,現露出的部分石樑由於時間沖刷,已變得嶙峋怪異,政府又重新組織刻上“龍門浩月”四字,此灣成一新景,皓月依舊當空,龍門依舊皓月,只是景物全非。
12.佛圖夜雨
建於渝中半島上的舊重慶主城三面環水,只有西南山脊一線可通往“佛圖雄關”,它是連線陸路交通的唯一出口,誰都想把守這個離城十里的重要關隘,它是歷史上諸多兵家的必爭之地,在這硬朗朗的歷史背景後面卻還隱透著“佛圖夜雨” 的雅名,明代在這裡有了“巴山夜雨漲秋池”的夜雨寺,相傳,夜雨寺前曾立有詩人撫摩過的夜雨石,後世逢月夜便有雨水滲出,地氣蒸騰,使佛圖關煙雨朦朧。大旱之年,井水山泉枯竭,這塊青油油的夜雨石卻仍在夜間浸潤滴水,被老百姓視為靈物,夜雨寺也成了重慶城的祈雨之地。這不僅是傳說,《巴縣誌》對夜雨石作了記載,《陪都要覽》也記載道:“巴渝十二景之一的浮圖夜雨,以關內有夜雨寺,昔年寺門壁間有青石一塊,雖亢旱經月,侵層視之猶津潤若夜雨然。”《重慶文物總目》,上面記載:“夜雨寺建於清道光十一年,坐北朝南,懸山式屋頂。中為抬梁式結構,兩旁為穿斗式結構。面闊五間19.2米,進深四間, 通高5.85米,基高0.8米,門前有垂帶式踏道6級。位置在佛圖關東門--迎慶門內(原114中學內)。”2009年5月,為修建渝中區職教中心的實習操作樓,夜雨寺被徹底毀掉。
巴渝十二景
山臨兩江,地勢高險,水氣蒸騰,到了夜晚整個佛圖關雨霧蒙蒙,雲煙繚繞,宛如江上仙境浮島。唐李商隱於大中九年(公元855年)從巴州前往梓州任職途徑佛圖關,在此處借宿時寫下的《夜雨寄北》就為佛圖夜雨作出了最帖切的注釋。佛圖關眾多古建築和傳說雖已淡出歷史,但山上林木仍蔥翠蒼健,醒目的大黃葛樹幾百年生長下來,愈加變得枝葉昌盛,愜意山道穿行林間,再極頂遠眺,碧玉如帶的兩江之水,有眾橋橫臥其上,看道路縈迴,高城削天,南北美景,窮收眼底。
新巴渝十二景
由來
1989年4月1日,由重慶晚報、市園林局和重慶電視台聯合發起的“新評巴渝十二景”正式啟動。活動持續一年之久,產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
1990年4月27日,重慶市第十一屆人大第十三次會議審議通過了市政府對“新巴渝十二景”命名的決定。
新巴渝十二景簡介
新巴渝十二景分別是:
大足石刻 山城燈海 四面飛瀑 縉嶺雲霞 北泉溫泳 南山醉花
歌樂靈音 統景峽猿 長湖浪嶼 獨釣中原 南塘溪趣 朝天匯流
巴渝新十二景
由來
《重慶晚報》在1989年成功發起舉辦“新巴渝十二景”活動的基礎上,從2006年5月起,又特邀熟悉重慶市景觀歷史文化背景和現狀的職能部門,聯合舉辦“巴渝新十二景”評選活動。評選過程自始至終堅持原則、採取全民推薦、媒體聯動與專家評審相結合的方法,評出的景區得到了市民和專家的廣泛認同,對提升重慶軟實力有促進作用。這也是積極回響市政府號召,全面激活重慶旅遊市場的有益舉措。
2008年4月29日,“巴渝新十二景”揭曉。
巴渝新十二景簡介
巴渝新十二景分為“巴渝新十二景自然景觀”及“巴渝新十二景人文景觀”,分別是:
“巴渝新十二景自然景觀”——
阿依秀水 長湖浪嶼 芙蓉滴翠 黑山幽谷 南泉溪趣 四面飛瀑
天生三橋 巫山奇峽 統景溫塘 黔江奇海 金佛崔嵬 黃水林海
“巴渝新十二景人文景觀”——
朝天匯流 磁器古鎮 山城夜景 彩雲白帝 大足石刻 漢豐新城
名碑金街 西沱天街 釣魚古城 紅岩豐碑 石寶瓊閣 豐都鬼城
重慶渝城八景
明天順二年(1458年)崇因寺(今長安寺)鐘上所鑄渝城八景:金碧香風、洪岩滴翠、龍門浩月、黃葛晚渡、佛圖夜雨、孔殿秋香、覺林曉鐘、北鎮金沙。
1940年的重慶長安寺1940年的重慶長安寺
“孔殿秋香”,即指今二十九中處(原為孔廟)桂花勝景。
“覺林曉鐘”,指今南岸下浩覺林寺,始建於南宋紹興年間,隱於風景如畫的蓮花山麓,居山環水,茂林盛竹,古柏參天,黃葛藏月。宋人余玠有詩詠之:“木魚敲罷起鐘聲,透出叢林萬戶驚。一百八聲方始盡,六街三市有人行。明朝末年,覺林寺毀於兵亂。清康熙二年,雪痕禪師重建此寺,他的徒弟月江禪師增修了山門和園林,構成了曉鐘喚渡、蓮峰垂露、龍橋夜月、泉水流香等覺林八景,成為繁盛一時的文人雅士游賞唱和之地。清光緒年間,耿寶煃任巴縣知縣,此人是個出了名的酷吏,外號“耿剃頭”,他接到覺林寺僧違犯清規戒律的舉報,遂下令逮辦主事僧人,並關閉了寺院,用作幼稚院。從此,寺廟漸損,無人照理,終為廢墟,只留得一個“覺林寺”的地名。雖然寺廟已經蕩然無存,但巍巍報恩塔,仍舊可以令人領略那“詩成客去香林寂,卻聽鐘聲度遠山”的韻致,也能感受那“一層快見一尊佛,千丈平臨千仞山”的氣勢。
巴渝十二景
”北鎮金沙“指今江北區江北嘴,明朝時,江北隸屬於巴縣江北鎮,故稱“北鎮”。因其居於長江和嘉陵江邊,江北鎮嘉陵江邊冬季水涸,河灘多有河沙鋪於岸邊,在陽光的照射下,發出閃閃金光,故稱“金沙”,遠近聞名。

圖畫作品

公務員畫家侯耘還原創作的十二幅巴渝美景畫。侯耘十歲隨父舉家遷至重慶,老重慶給他留下的古老印象,以及童年時在南岸的美好回憶都至今歷歷在目,他從文化記憶深處和地理位置環境上儘量地尋覓還原,讓這些正在消失或已經消失的重慶美景,以繪畫的方式再次完美地呈現在世人眼前。
巴渝十二景

十二景觀

一、北泉溫泳
巴渝十二景
位於重慶市北碚區的北溫泉,南倚縉雲山,旁傍嘉陵江,江水依山之勢蜿蜒而去,經南北朝、明,清三修揖,終成北溫泉現景。
古北溫泉寺為縉雲寺下院,觀其寒冷山寺間,峰頂遍及霜雪,而溫泉周圍,卻獨澤舒翠圍繞;看似一潭一碧,卻得霧華薰騰,溫中餘興。承湯於此,少得好處,老來貽療;雨弄雨晴、前後寺院、魚池蓮荷戲一繞,更是愜意滌塵不少。畫家懷著拜仙人於上,高及順江之勢,窮盡婀河伊翠,有鳴於此,故登臨至峰,渲北溫泉風景全貌。
二、獨釣中原
巴渝十二景
坐落在重慶市合川境內釣魚山上的釣魚城,被嘉陵江涪江渠江環繞,因戰爭需要依山建城,自古為三面臨江的兵家雄關。釣魚山上有一平整巨石,位於護國門之上,這就是有名的釣魚台。
翻閱歷史,有著名的大宋將士勇抗蒙軍的釣魚城之戰,這是一場南宋扭轉時局的大勝利。後釣魚城在抗蒙36年後,以不可殺城中一人為條件,自願終止了抵抗而降元,這在蒙軍對待頑強抵抗者一律屠城的歷史上,也僅有釣魚城能全身而退。
如今,護國門、忠義祠、古軍營、中國現存最早的兵工廠“九口鍋遺址”、懸空臥佛等,釣魚城一直在向人們展述著它最為真實的歷史記載。
三、大足石刻
巴渝十二景
隱溝壑山水間,問尋萬佛之聖地的大足石刻,位於重慶市大足區境內,大大小小三萬多尊摩崖造像,是石窟藝術融合匠歸佛心的自然相乘之法,代表著中國唐、宋時期超高的石刻造像藝術。
除眾所周知的寶頂和北山的著名石刻景點外,畫家采尋散布在民間集大成的佛雕藝術,沒有過分的刷粉施色,或在田野邊、田埂上、或亂石青水澗後,當穿過瓦舍、山石、竹林間,眼前會豁然出現一尊安詳端坐崖壁之上的石的佛像,雖沒眾人駐足膜拜,但是卻那么真實地讓人感覺到,石和佛的存在,至它在此已不知寧靜明照指引了多少路人。
四、四面飛瀑
巴渝十二景
位於重慶市江津區境內的四面山,在地質學上是有名的“倒置山”,四面皆山脈環繞,保存著最為原始的自然森林風貌,並以瀑布居多。
在這裡,臥藏著上千條瀑布,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望鄉台瀑布”,它是華夏第一高瀑,也是最引遊人爭看,被大自然天琢丹霞地貌,並呈“心”型壁的景觀瀑布,落瀑墜銀於暮山翠林之間。傍晚投射向“天下第一心”的巨型燈光,將自然山色炫染,瀑布隨燈光流動變幻色彩,被人們盛讚為“七彩瀑布”。
而在山脈之澗有大小洪海湖,湖水晶瑩透徹,有鶴群棲於湖岸千樹之上時,遍縱白俠身影,泛舟翠竹林海邊,人盡絕纖塵。
五、南山醉花
巴渝十二景
在重慶南岸臨江矗立的眾多山峰中,耳熟能詳的就有汪山、黃山、老君山、文峰山,山峰與塗山寺、老君洞、大佛寺、陪都遺址等共同組成南岸的道、佛、歷史文化交融之地。
而南山公園則位於汪山之上,重慶人均好春季紛紛踏青,遊園觀植賞卉,這裡的櫻花、杜鵑、茶花、桂花、梅花等眾芳名卉,依季相施展妍、傾抹香蕊,攝路人留影無數。其實畫家本人小的時候,經常結伴玩野于田園山溪間,南山一帶多花農,一路田園、蔥嶺,點點繁花無拘盛放,穿梭躍步於陽光透過重重疏枝,點灑在青石路上的光與影,人漸行漸遠,便醉沒於了南山花海。
六、南塘溪趣
巴渝十二景
建於清朝、水質堪比華清池的南溫泉,位於重慶南郊花溪河畔風景名勝區內。而它在中國近代史中,或多或少地摻雜著諸多名人效應。陪都時期蔣介石宋美齡孔祥熙等常於此溫泳;解放後有朱德、郭沫若、鄧小平等新中國領導、文化名士青睞於此。
翻開發黃的老照片,出現得最多的是花溪河與溫泉共景的留影,連同那尊純潔無瑕的白色仙女像一起,已烙入遊客心中多年。這自是打小就讓我們重慶人感受到,南溫泉是集遊玩、觀景、溫泳三不誤的好地方,同樣在70、80年代戀人們的心目中,這裡也是情侶們雙雙泛舟溪上、步入溫泉談情說愛的最佳好去處。它留給我們現代人除了同樣的洞石、溪水和溫柔舒適的溫泉外,更多的是對尋找年代情懷的追憶。
七、山城燈海
巴渝十二景
都知重慶渝中區形如半島,在夜色閃爍、霓虹璀璨之時,畫家站在南岸高處,遙望隔江的渝中半島。
夜幕下的山城匯聚成一片有聲的燈海,星星點綴上空,一切都難以掩蓋住一個城市的美麗身影。重慶日新月異,不斷跳動、變幻著的脈搏,發出蠢蠢欲動的節奏、但燦爛燈海依舊在每晚上演輝煌,與人分享著城市的速度與激情。
星河江悠,正在為“兩江游”登船的遊客,將要遊覽重慶最美的山城夜景,在長江和嘉陵江的鱗波微光助興下,那早已被華燈閃爍迷離陶醉的心,怎能抑制住遨遊燈海間無比快樂釋放的心情,最是有情人當願常夙於此,不眠不息,相伴化身在這如夢如幻的燈影之中。
八、長湖浪嶼
巴渝十二景
記憶中的長壽,除了小時候印象深刻的兒童樂園外,最常聽大人們說到的就是在長壽湖游泳,那是一個很野很大自然般的湖泊,其實它是50年代修獅子灘水電站時,當截流龍溪河大壩建成後,形成的人工淡水湖泊,也是重慶市最大人工淡水湖。
湖中大小島嶼星羅棋布,竟成“壽”字型排列,淺灘落鳥、水禽覓食,動物們很受保護。長壽湖面碧波遼闊,可在長壽湖觀八景,當漫步於長湖大壩上,可長堤抒懷;浩波欲縱千里,拍岸披層疊浪,如畫映秀的水草,妙曼舞弄著身影;當夜幕垂下時,船上游燈明亮,在一片歡笑聲中,長壽湖面流光溢彩,早已更添幾分嫵媚。
九、朝天匯流
巴渝十二景
朝天門長江、嘉陵江兩江匯流的地方,彼此相融擁抱形成的“巴”篆,似開啟通往未來之城的秘匙地圖。畫家凝視著這熟悉的江中之水,有意帶我們奔向城市遙遠的未來。
城市的變遷總是依時間循序漸進的,但這次畫家提升了一百年,所反饋給我們的是大膽猜想的未來城市的樣子,有如在畫裡頓時穿梭於凝聚的時間與空間之上,不變的是對重慶大的地理環境的感覺,江山依舊在,但大起的城市變化令人目瞪口呆,但也不禁連連拍案叫絕。
十、縉嶺雲霞
巴渝十二景
暮日西下,置身於重慶北碚嘉陵江溫塘峽畔的縉雲山,九峰橫亘、延綿不斷,好似掛在天上的島嶼漂浮在赤色的雲海中,赤多白少的雲霞被古人形容為縉雲,一早一晚斑斕絢麗地映滿天空,遠古傳說里它叫做巴山,易名為縉雲山後,由王爾鑒將其美景“縉嶺雲霞”納入了巴渝十二景。
縉雲山素有“小峨眉”之稱,它不光霞色繽紛,由於山勢落差大,植物多樣性:珍貴杉、桫欏、銀杏、伯樂等樹蔥蘢點翠、尤其觀東南坡的白雲竹海最為盛名,九峰山脈姿態迥異,其中最高的玉尖峰海拔上千米,而獅子峰最險處,至其峰頂“太虛台”可鳥瞰蜿蜒如碧玉的嘉陵江和北碚森林城市.
最奇香爐峰,縉雲山連朝建寺之多,雖現能看到的大多是遺址,但是幾經修建的已有1500年歷史的佛教聖地縉雲寺及改造後的紹龍觀,與奇特的香爐山形將香火連綿至今;最著名寶塔峰還有其它峰形也各不勝數,站在這些山峰上,無論是日出還是日落,都有紅霞相伴。
十一、統景峽猿
巴渝十二景
清巴渝十二景中唯一被易名的是“桶井峽猿”,坐落在渝北統景風景區的“桶井”,集中有峽、河、泉、奇洞,光是統景峽一景就由溫塘峽、桶井峽、老鷹峽三峽組成。十里的溫塘河,當地人頌“九曲十八彎”舟泛水上,過其入洞。
而“桶井”,自是因“桶井”境內的峭壁峽谷,酷似桶狀,當人入其中如坐碧井觀天,故而得名。之後將“桶井”易為“統景”,也是謂喻此處:集自然山川之靈秀、統天下多種美景之緣故,而桶井峽更以猴子和廣闊幽深的溶洞聞名。崖上曾經猴子成群,有霸猴占山為王,經常四處盜食莊稼,擾民興風作浪,為當地農人所不齒,遂逐漸被殲,今時峽中再添野猴攀樹援藤,又給幽靜的峽谷帶來新的生機。
十二、歌樂靈音
巴渝十二景
清乾隆年間,巴知縣王爾鑒對歌樂的靈音之色曾有極佳的描述“山上松杉翳日,遇風雨則萬籟齊鳴,人以為上方仙樂”。相傳“歌樂靈音”源於歌樂山頂峰的雲頂寺,雲頂寺大殿屋檐上掛著12個銅鈴,風一吹,銅鈴就會發出清脆的聲音,和著陣陣松濤翻滾十里,動聽之極。
可惜從上世紀50年代起,為修築高爐煉鋼鐵,雲頂寺已被全部拆毀,松濤沒了銅鈴相伴,也就少了獨有的韻味。現今的歌樂山在原雲頂寺所在的山頂,仍常雲霧妙漫,一年累計接近5個月的時間都是霧天,讓山之秀色時隱時現,由來就是霧自縹緲松自隱。惜聽偶爾傳來的陣陣松濤,似又回到風、鈴相伴的歌樂靈音。

作者簡介

侯耘,渝州畫院畫家、重慶國際藝術品博覽會藝術總監。1966年生於重慶,30餘年在探索藝術的繪畫生涯中,鍥而不捨地追求體驗著人生與藝術的不同境界。2006年在“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舉辦大型個人畫展,為媒體、大眾所認識。2013年完成《巴渝十二景》組畫,受廣泛關注。

城市風景

中國當代都市化的進程已經在很大程度上演變成速度的競賽,幾乎每一個現代都市人都不由自主地陷入了丟失城市記憶的集體無意識焦慮之中。因此,當下的都市人群在忙於改變生存狀態的現實生活面前,又處在普遍尋找城市記憶的情境之中。這種情景對藝術家而言是極端複雜而又真實的心裡拷問。德國詩化哲學家諾瓦尼斯說過:“藝術就是懷著鄉愁般的情緒不斷地尋找新的精神家園”。事實上,居住在繁華社區的當代都市人,他們都會不由自主地陷入丟失童年、丟失家園、丟失城市記憶的現實處境之中,因此,尋找和重返城市家園是所有當下中國都市人的共同心愿。
侯耘《巴渝十二景》正是當代都市人尋找城市本土經驗、本土記憶心理情緒的視覺呈現和精神縮影。嚴格地說,侯耘確實是一個在藝術上極具懷舊情結的藝術家。這種懷舊情結不僅表現在繪畫題材上,而且更加表現在繪畫風格上。而《巴渝十二景》系列進一步將這種懷舊情結推動到了極致。這組作品以“金碧流香”、“黃葛晚渡”、“縉嶺雲霞”、“龍門皓月”、“佛圖夜雨”等“巴渝十二景”為題材,畫面以重慶巴渝自然人文風景為創作內容,表現已經消失或正在消失的一系列巴渝風土人情景觀。整個場景看上去沒有任何現代氛圍,甚至畫家有意識迴避現代工業、後工業因素對畫面的嵌入,這可能正是侯耘所要表達的意圖所在:為當代都市人群提供精神上最為純淨的視覺見證,讓過去的時光不經受任何污染地得以重現,儘可能讓畫面保持畫家孩提時代城市的溫暖記憶。
從這個角度上說,侯耘似乎在有意識通過自己的畫筆來呈現重慶人的城市記憶。事實上,侯耘的風景畫在他所有的繪畫風格中是最為觸動人心的作品,畫面中蘊藏著某種十分溫暖的因素。這裡所說的風景畫,不單是指慣常意義上的自然風光,同時包括現代城市化進程中人文風景的精神命運。
概括起來說,消失、正在消失、徹底消失似乎已經構成了當今都市不可逆轉的現實場景。似乎一切都在消失,消失本身成為了不可抗拒的命運。任何一座城市、鄉間,或者說只要是人居住的場所,都在發生一種在我們今天看來是十分平常的事情:拆遷、移民、釘子戶、開發、打造等等,每當這種現象成為我們生活中的必然遭遇時,一種空前的、持續性的消失就將成為一種必然;那種海德格爾所表達的人的詩意存在狀態事實上正在被無情的丟失與遺棄。每當我們的城市符號在某種社會的客觀壓力中不得不做出改變時,人們表現出來的無奈、感傷、挽回的心理指向就會不由自主地凸現出來。藝術家作為他所屬時代社會最敏感的神經和精神觸覺,其做出的反應和表現出來的方式也就往往成為這個時代最值得關注的信號。
英國風景畫家康斯太勃爾說過,他要畫出真實的風景,而不是那種詩意的、抒情的風景。侯耘也需要畫出真實的風景,所不同的是侯耘始終看重和要表達的正好必須是原生態的、人文的、詩意的、抒情的風景。這裡涉及到對真實的理解,或許侯耘所理解的真實往往不是那種純粹自然主義的真實,而是人們對過去棲居過的城市家園情境的追慕與回憶,同時通過這種視覺尋找挽留和保護這些正在快速消失的風景,讓正在失去的城市風景得以重現。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