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氏梭菌

巴氏梭菌

巴氏梭菌(Clostridium)是法國微生物學家巴斯德在1840年從土壤中分離出來的,故稱巴氏固氮梭菌。屬厭氧性非共生固氮細菌,也叫丁酸發酵芽孢桿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巴氏梭菌
  • 外文名:Clostridium
  • 發現地點:法國
  • 發現者:巴斯德
簡介,特徵特性,巴氏梭菌在水稻上的套用,用巴氏梭菌液浸小麥種,

簡介

巴氏梭菌(Clostridium)是法國微生物學家巴斯德在1840年從土壤中分離出來的,故稱巴氏固氮俊菌。屬厭氧性非共生固氮細菌,也叫丁酸發酵芽泡桿菌。在自然界和土壤中分布很廣,數量較多,每克土壤約含巴氏梭菌10一100餘萬,是土壤中其它固氮菌數量的100一1。,000倍。所以巴氏梭菌在土壤生物固氮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可忽視的,在農業生產上應大力推廣套用。

特徵特性

直到微彎,0.5~0.8×5.4×12.2µm,以周生鞭毛運動,革蘭氏染色反應陽性,沒有孢子外壁。菌落圓形,帶有不太明顯的假根狀邊緣,直徑1~2mm,灰色,表面有光澤。發酵產物包括大量醋酸和丁酸。厭氧,最適37℃。細胞壁含有DL-二氨基庚二酸。細胞壁糖是葡萄糖、半乳糖、鼠李糖和甘露糖。G+C含量27.5%.

巴氏梭菌在水稻上的套用

巴氏梭菌在自然界分布很廣,能利用許多碳水化合物為碳源,一般大量存在於水田土及淤泥中,旱田土壤中也幾乎都有分布。一般土壤中巴氏梭菌分布的數量較多,常為固氮菌的100一10000倍,並且具有形成芽抱的能力,耐酸性也強,能在pH4以下的土壤中活動。因此,巴氏梭菌在土壤氮素的生物學固氮中所起的作用不能忽視,但目前還較少研究利用。
現將巴氏梭菌簡易培制方法和其在水稻上的套用效果簡介如下:1.利用大米皮附著 釣巴氏梭菌(有一部分為丁酸細菌)用水把大 米淘洗出來,讓其發酵,成為有蘋果香味的 菌皮,名為菌種。 2.把一斤米煮成飯,再加水100斤稀成糊狀成為培養液。 3.每百斤培養液加入菌種1斤和鈣錢磷肥2.5兩,過磷酸鈣2.5兩。 4.放於水泥坑內,再用塑膠薄膜復蓋,讓其自然發酵至發生臭味即可。每個水泥坑可造幾百至幾午斤,一般坑長6一10尺,寬3一謹尺,高2尺。田間對比試驗,效果良好。

用巴氏梭菌液浸小麥種

用巴氏梭菌液浸小麥種,取得增產效果。
(一)生育條件:養料主要是澱粉和少量磷肥,適宜溫度為15一40℃,最適溫度25一30℃,所需空氣不多,可在水中生長,要求pH6一8。
(二)培養方法::1.將1斤稻糠加8斤水,放入一搪瓷盆中,培養1天多為姜狀體,培養2天可有少量梭菌,培養3天又為姜狀體及分生小圓體,培養4天有少量梭菌及大量丁酸桿菌,有發酵現象。 2.用8斤淘米水放入另一搪瓷盆中,置於太陽光下曬,盆上加塑膠薄膜蓋住盆口,避免雜菌污染,曬至水表面長成一薄層菌皮,一般曬2一3天,有蘋果香味即可施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