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東櫟

巴東櫟

巴東櫟(學名:Quercus engleriana Seem.)是殼斗科櫟屬的植物,常綠或半常綠喬木,高達25米,胸徑達80厘米,樹皮灰褐色,條狀開裂。小枝幼時被灰黃色絨毛,後漸脫落。葉片橢圓形、卵形、卵狀披針形。雄花序生於新枝基部,長約7厘米,花序軸被絨毛,雄蕊4-6。堅果長卵形,直徑0.6-1厘米,高1-2厘米,無毛,柱座長2-3毫米,果臍突起,直徑3-5毫米。花期4-5月,果期11月。

分布於中國陝西、江西、福建、河南、湖北、湖南、廣西、四川、貴州、雲南、西藏等省區。生於海拔700-2700米的山坡、山谷疏林中,在中國四川金佛山海拔1900米處巴東櫟在森林內占重要地位。

木材堅重,可作樁木、農具、木滑輪等用材;樹皮及殼斗可制栲膠。

(概述圖參考來源:)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繁殖方法,栽培技術,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常綠或半常綠喬木,高達25米,胸徑達80厘米樹皮灰褐色,條狀開裂。小枝幼時被灰黃色絨毛,後漸脫落。葉片橢圓形、卵形、卵狀披針形,長6-16厘米,寬2.5-5.5厘米,頂端漸尖,基部圓形或寬楔形、稀為淺心形,葉緣中部以上有鋸齒,有時全緣,葉片幼時兩面密被棕黃色短絨毛,後漸無毛或僅葉背脈腋有簇生毛,葉面中脈、側脈平坦,有時凹陷,側脈每邊10-13條;葉柄長1-2厘米,幼時被絨毛,後漸無毛;托葉線形,長約1厘米,背面被黃色絨毛。
花序生於新枝基部,長約7厘米,花序軸被絨毛,雄蕊4-6;雌花序生於新枝上端葉腋,長1-3厘米。殼斗碗形,包著堅果1/3-1/2,直徑0.8-1.2厘米,高4-7毫米;小苞片卵狀披針形,長約1毫米,中下部被灰褐色柔毛,頂端紫紅色,無毛。堅果長卵形,直徑0.6-1厘米,高1-2厘米,無毛,柱座長2-3毫米,果臍突起,直徑3-5毫米。花期4-5月,果期11月。
巴東櫟分布較廣,形態變異很大,小樹冬季不落葉,大樹在春季有一段落葉期;小樹葉長圓形,有明顯鋸齒,老樹葉卵狀披針形,全緣。

生長環境

巴東櫟耐蔭,喜溫涼潮氣候和土層深厚、腐殖質含量豐富的酸性黃壤或黃棕壤,但也適應乾燥瘠薄地,在山脊、山頂和懸崖壁上也能生長。生於海拔700-2700米的山坡、山谷疏林中,在中國四川金佛山海拔1900米處巴東櫟在森林內占重要地位;在湖南生於海拔800-1800米的山坡、溝谷常絨落葉闊葉林中;在江西省貴溪縣浪崗林區海拔500米以上,陰坡或半陰坡山地有散生分布;常與青稠、大葉冬青、紅楠、黃丹木美子、水青岡、毛紅楝、鈉葶木、楓香等混生。

分布範圍

分布於中國陝西、江西、福建、河南、湖北、湖南(桑植、永順、大庸、石門、桃源、沅陵、懷化、新寧、綏寧、通道)、廣西、四川、貴州、雲南、西藏等省區。

繁殖方法

用種子殖,堅果變黃褐色時可以採種。堅果採回後,切勿曝曬果皮裂口喪失發芽力。經粒選或水選後的種子,可用666粉拌種或用敵敵畏薰殺。也可用60-60℃溫水浸泡10分鐘。即可殺死果內象鼻蟲。種子處理後。混濕沙4-5倍。分層堆釈貯藏於地容內或溫室中。定期翻動檢查。嚴防乾沙和室溫過高。至使果皮開裂或提前發芽。也可隨采隨播。發芽率更高。圃地應選擇海撥較高。土搞肥沃。濕潤和排水良好的地方。陰坡或半陰坡為好。注意水肥管理。苗期生長綬慢。2-3年方可出圃造林。

栽培技術

林地選海拔800米以上坡或山被中下部。造林前應將林地低價值林木全部清除。並局部清理非目的樹種。使林地留有部分價值較高的天然林木。有利巴東櫟幼樹生長和防止水土嚴重流失。該種樹冠較窄。可適當密植。每畝200-250株為宜。在土壤淺薄、乾燥的山脊、石質山地或岩石裸露的坡地可營造水源涵養林、防火林帶,能更好地發揮其生態益。

主要價值

巴東櫟是一種生長中速的用材樹種。木材橫斷面,生長輪可見。心材與邊材區別不夠明顯,心材寬,邊材窄,木材紅褐色。紋理直,結構略粗,質地硬重,氣乾容重在0.84克/立方厘米以上,於燥易裂,但耐腐,韌度高,刨削麵光滑,色紋美觀。木材可用於樁柱、車舟、農具、工具柄把及鉋架、滑輪等手工工藝品用材。殼斗和樹皮含鞣質,可提取栲膠。種子含澱粉,經去澀處理,可制粉食用;也可用於釀酒與提制酒精,其糟粕,可做飼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