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彥托海

巴彥托海

巴彥托海鎮位於呼倫貝爾市鄂溫克旗,巴彥托海是蒙古語“富饒的河套”之意,因為那裡是伊敏河彎曲成為河套的地方。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巴彥托海鎮
  • 行政區類別:內蒙古自治區
  • 所屬地區:中國華北
  • 政府駐地:中共鄂溫克族自治旗委員會、旗人民政府
  • 電話區號:0470
  • 郵政區碼:021100
  • 面積:543.43平方公里
  • 人口:24249人 
  • 著名景點紅花爾基森林公園
  • 機場:呼倫貝爾東山機場
  • 火車站呼倫貝爾
  • 車牌代碼:蒙E
巴彥托海鎮,鎮情概況,歷史沿革,經濟發展,城鎮建設,精神文明,巴彥托海嘎查,嘎查概況,經濟發展,社會事業,精神文明,

巴彥托海鎮

鎮情概況

巴彥托海鎮是中共鄂溫克族自治旗委員會、旗人民政府所在地。全鎮總面積達543.43平方公里,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草原城鎮,在這裡居住著鄂溫克、達斡爾、蒙古、漢、滿等14個民族。據2003年末統計,人口為24249人,其中漢族6451人,少數民族17798人。在黨的民族政策的光輝照耀下,基層組織建設不斷發展壯大,全鎮現轄有8個居民委員會,4個嘎查。

歷史沿革

1732年,清王朝為加強額爾古納河一線的邊防力量,從布特哈地區遴選索倫、達斡爾、鄂倫春、巴爾虎50佐3000兵丁並令其攜帶家眷,遷至呼倫貝爾編成左、右兩翼索倫八旗軍戍邊駐防。朝廷任命清將達巴哈為左翼總管,管轄正白、正藍、鑲黃、鑲白4旗;博爾本察掌管呼倫貝爾總管關防兼右翼總管,管轄正黃、正紅、鑲紅、鑲藍四旗。同年夏初,由博爾本察、達巴哈二人奉命帶領戍邊官兵抵進呼倫貝爾草原海拉爾河與伊敏河匯流處附近駐防,左翼總管衙門設在伊敏河西岸胡吉日托海(今鄂溫克族自治旗巴彥托海鎮,亦稱“南屯”);右翼總管衙門設在西屯(今海拉爾西南軍用飛機場)。
左翼四旗在額爾古納河通往俄國道路邊界一帶設防,駐牧於伊敏河東、錫尼河北、大興安嶺西、北至額爾古納河。右翼四旗在哈拉哈河喀爾喀蒙古邊界一帶設防,駐牧於哈拉哈河右岸,伊敏河西至呼倫湖之間地帶。博爾本察、達巴哈二人進駐呼倫貝爾之始,就劃分駐牧區域,安營紮寨,布防戍邊,大興產業,奮勇效力,為開拓和保衛邊疆呼倫貝爾打下了堅實基礎。
1742年,隨著北部邊境戰事趨緩,清廷將索倫八旗的達斡爾人遣回布特哈地區時,敖拉哈拉登特科莫昆的先祖范察布、郭布勒哈拉滿那莫昆的先祖奎蘇二人由於任職為軍中筆帖式未能獲準遷回故里,與其家眷留居於呼倫貝爾。1784年,索倫左翼旗在胡日吉托海(今巴彥托海)建成了呼和廟,該廟便成為索倫左翼旗的重要宗教場所。呼和廟不僅傳播宗教,開展宗教文化活動,而且還開展行醫治病、扶貧濟困等慈善活動,發揮了保護民族文化、維護邊疆穩定的重要作用。1802年(嘉慶七年)嘉慶皇帝親筆賜名廣慧寺。1803年,居住在哈日巴圖魯松林(即海拉爾西山松林)東南圖庫連諾爾地區的范察布後裔倭克精額與奎蘇後裔泰慶阿遷至“胡吉日托海”(今巴彥托海)定居。此後達斡爾莫日登氏珠善一族、敖拉氏酷熱淺、鄂嫩氏博斯呼淺、鄂溫克族敖拉氏白亞格爾人等先後遷居“胡吉日托海”,形成了達斡爾、鄂溫克、蒙、漢等民族聚居的屯落。
日偽時期(1932年)廢止索倫八旗制,設索倫左、右翼、額魯特、布里亞特等四個旗。1933年合併各旗成立索倫旗,胡日吉托海編為蘇木。1946年改稱巴彥托海蘇木,1958年改稱南屯人民公社,成為鄂溫克族自治旗人民政府所在地。當年居住在黑龍江省甘南縣達斡爾蘇都日哈拉綽日格勒村和金克日哈拉梅斯勒村等地的達斡爾人陸續遷到巴彥托海。1978年經自治區人民政府批准設立巴彥托海人民公社。1980年改稱巴彥托海鎮。如今巴彥托海鎮已經發展成為多民族團結和諧、共同發展進步的現代化城鎮。
清代駐守於呼倫貝爾邊陲的“索倫八旗”兵以善於騎射、驍勇強悍而威名遠揚,為維護祖國統一,打擊列強入侵,保衛邊疆,奠定中國版圖做出了不朽的貢獻。民國時期,巴彥托海人在爭取民族平等,反抗軍閥統治,抗日救國等鬥爭中譜寫了可歌可泣的一頁。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巴彥托海人民積極投身於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又譜寫了光輝燦爛的新篇章。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更是湧現出一大批先進模範人物,創造了輝煌成就。
富饒的河灣——巴彥托海於1802年形成屯落至今,只有208年的歷史。雖然她的歷史並不悠久,但卻創造了足以讓世人震撼的輝煌。崇高的民族精神,獨特的民族文化,必將激勵著新時代的巴彥托海人創造更加光輝的未來。

經濟發展

巴彥托海鎮的支柱產業,多年來,鎮黨委、政府緊緊圍繞發展生態畜牧業的方針,大力發展乳、肉、草業。科技示範高效奶牛村建設已形成規模,目前僅巴彥托海嘎查就有高產奶牛專業戶55戶,每戶均建有磚瓦結構的採光棚圈139平方米,飼料基地200畝,並配有節水灌溉設施。據2003年牧業年度統計,全鎮畜牧總頭數達44301頭(只) ,牧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302元。在大力發展畜牧業的同時,也加大了對草原生態的建設,加強了對草場沙化、退化的治理,採取草場禁牧、封育、休牧措施。有效地扼制了草原生態的繼續惡化,促進了草原的永續利用,使畜牧業不斷向生態環保高效優質的方向發展。

城鎮建設

城鎮建設具有地區特點和民族風格,中央大街,標誌性大街、索倫大橋、文化廣場、博物館、影劇院、賓館構成了巴鎮建築格局的亮點。城鎮環行路建設初具規模,實現了集中供熱、給排水形成管網化,社區建設不斷加強,城市功能不斷提高,綠化、亮化、淨化、硬化、美化工程一年一個台階。城鎮建設和管理逐步步入規範化、科學化軌道。巴彥托海鎮交通發達,信息快捷,民俗濃郁,民風淳樸,有城市的功能,具鄉村的樸實,是投資的熱土,更是旅遊度假人文考察的極好去處。由於近幾年內的迅速崛起和各方面的發展優勢,吸引了很多外商在此投資發展,同時吸引了眾多國內外的遊客來此觀光旅遊,領略草原上的秀美風光和獨特的民族文化。

精神文明

文明建設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績。曾得自治區五星級文明城鎮、自治區級衛生城鎮的榮譽稱號。2003年又光榮晉升為自治區六星級文明城鎮。巴彥托海嘎查的黨支部書記喬玉芳獲得全國優秀黨務工作者和全國優秀嘎查黨支部書記的稱號。在2003年,喬玉芳同志作為內蒙古自治區唯一的一名代表,榮獲了第十三“半月談思想政治工作創新獎”;雅爾斯嘎查的黨支部書記金鐵漢曾獲得自治區級優秀黨員和自治區級勞動模範的稱號;起到了黨員的模範帶頭作用,並充分發揮了榜樣的帶頭作用。

巴彥托海嘎查

嘎查概況

巴彥托海嘎查是一個以鄂溫克、蒙古、達斡爾、漢等多民族共同聚居的牧業嘎查,土地總面積14.87萬畝,其中可利用草原8.88萬畝。共有牧戶140戶,人口517人,黨員23名。嘎查勞動力總數318人,其中從業牧業養殖的187人,有131名勞動力從牧業生產中轉移出來從事二、三產業。

經濟發展

嘎查奶牛小區初具規模,入住小區牧戶114戶,投入52萬元加強小區道路建設,實現了路成網、樹成行、人工草地錯落有致。2006年牧業年度牲畜頭數達2.3萬頭(只),其中牛2560頭(包括高產奶牛1600頭),羊2.1萬隻。牧民磚瓦房擁有率達100%,嘎查已實現老有所養,病有所助,上學還有資助。44名老人每人每年享受1500元的補助,近幾年嘎查累計出資28.6萬元,扶持嘎查子弟大學生25名。嘎查牧民全部參加了牧區合作醫療,嘎查現有衛生室一個,有專職醫護人員一人。
生產發展,生態良好。草原生態明顯好轉,植被提高20%以上,草原建設面積占到草場面積的90%,飼草供應能力明顯增強;畜牧業結構明顯最佳化,經營水平顯著提高;養殖規模控制在3萬隻羊單位,牲畜出欄率達60%,母畜比重達60%以上。在2008年旗慶前,實現嘎查畜牧業生產的全部微機化管理。

社會事業

生活寬裕,和諧發展。2008年人均收入達10000元,生活條件不斷改善,生活質量不斷提高,文化、衛生、社會保障等社會事業協調發展。力爭在2008年旗慶50周年時,讓牧民走上寬敞的路,住上寬敞的房,喝上放心的水,建立電話、有線電視、電腦網路“三電合一”的農牧業信息服務平台。

精神文明

鄉風文明,秩序良好。加強文明通道建設,使牧民思想、文化、道德水平得到明顯提高,實現社會治安穩定,民眾安居樂業,團結和諧。2008年成立物業管理公司,全面接管呼倫貝爾新城區物業。
村容整治,管理民主。根據牧區特點,在提倡集中居住前提下,科學規劃布局,加強道路路網建設,注重生態建設與保護,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2008年確保牧民公寓投入使用,逐步實現新牧區生產區與生活區的分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