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孔寺

巴孔寺

巴孔寺高棉吳哥古蹟中位於暹粒市西南15公里的一座供奉濕婆神的印度教寺廟。根據1935年發現的寺碑記載,此寺廟乃是881年吳哥國王因陀羅跋摩一世建立的國寺(當時的都國都在羅盧奧斯Rolous)。巴孔寺原為廢墟,法國遠東學院古蹟維修專家莫里斯·格萊斯從1936年開始修復,經過七年努力到1943年大致修復原貌。巴孔寺是一座五層的方形金字壇,底層邊長65米,各層的基點原有塔門,最頂層中心矗立一座寶塔。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巴孔寺
  • 外文名:Bakong
  • 位置:高棉羅洛士訶里訶羅洛耶
  • 所屬宗教:印度教
  • 祝聖開光年份:881年
  • 領導:因陀羅跋摩一世
神殿山,歷史,景觀,羅洛士遺址群,五層階層式建築,

神殿山

巴孔寺為Indra VarmanⅠ所建,它算是吳哥遺蹟中第一座多層式的神殿山,也是吳哥王朝第一座用砂岩石塊代替紅磚的寺廟,因此意義非凡,它曾經是市中心的大型廟宇。遠遠一看,只見一尖頂方型的高塔,立於較寬闊的塔基之上。5階式的高塔據說是象徵印度教里的神山「須彌山」,神殿里供奉的是濕婆神(Siva)。
巴孔寺

歷史

古代高棉人信仰濕婆神(Siva),是以最原始的陽具Linga形式來表示。陽具是以「一根石雕圓柱」代表「神的本質」,陽具直立於女性生殖器「一塊方形凹槽」Yoni基座上。 這種陰陽具Linga-Yoni的組合石雕被供奉於早期的高棉神殿內部,祭司便是在它的周圍舉行宗教儀式。
巴孔寺

景觀

羅洛士遺址群

羅洛士遺址群(Roluos Group),位於暹粒市東南方12公里。遺址群的三個主要建築,由南到北(他們的規模從大到小也是這樣的順序)分別Bakong、Preah Ko及Lolei。這些廟宇在公元九世紀的晚期開始建立,是吳哥王朝遺址中最古老的遺址,展現早期的高棉文明。這三座遺蹟在許多方面有相似的特徵,例如裝飾、建築設計、使用材料、建造方法等。
巴孔寺巴孔寺
高棉國王登基後,第一件事是不能忘祖,所以要先建祖先廟,祖先廟建好後,才再建王國廟,豎立自己的威望。因此,Indravarman I (因陀羅跋摩一世)上台之後,先建祖先廟Preah Ko,再建巴孔寺(Bcakong)。

五層階層式建築

五層階層式建築的巴孔寺(Bakong),是當時這個城市(Hariharalaya)的中心。這是一座王國廟,屬神殿山的建築,象徵了眾神所住的須彌山 (Mount Meru),將王權和神權結合在一起。這裡的規劃表現著印度神話:眾神居住的須彌山是宇宙中心,圍牆的四周則有海洋 (護城河) 的圍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