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剎

巴剎

巴剎一詞來自馬來語,原來的拼法是pasar,意思是市場、集市。有學者考證,“pasar”這個詞源自波斯語新加坡人見面打招呼常說:“我要到巴剎買菜。”所以,巴剎是一個集中售賣食品的地方,一般建在人口稠密的組屋一帶。新加坡最有名的巴剎是牛車水。規模大,貨品全,各種攤位就有890個,一些在其它巴剎難以見到的貨物在這裡都可以買到,許多華人家庭到了春節前,一定要到牛車水巴剎來採購年貨,那裡平時就人潮湧動,到了年節時分,更是熙熙攘攘水泄不通。在閩南語里一直把集市叫“巴剎”,有可能是從明朝海上絲綢之路起點的泉州港的波斯人有重要的關聯。在整個閩南語系裡“巴剎”這個詞是通用的,包括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地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巴剎
  • 外文名:pasar
  • 來自:馬來語
  • 意思是:市場、集市
出現,特點,現在,

出現

上世紀80年代前,新加坡有許多露天市場,後來政府制定政策,建造巴剎,讓攤販遷入其中。巴剎是新加坡人生活的一個縮影,也是人們最熟悉不過的地方。就連每年的政黨大選,參加競選的各黨首要分子,以及各自的團隊,都不約而同地到巴剎拉選票,和老百姓密切關係。雖然遍布新加坡各處的大型購物中心都會有蔬菜、水果、肉類等,但由於包裝過於精緻,環境過於優美,又沒有挑選餘地,反而讓許多人失去感覺。所以,要真正體驗新加坡老百姓的生活,還得到巴剎去。
由於巴剎售賣的魚類水產很多,地面老是濕乎乎的,所以又叫“濕巴剎”,當然,有濕巴剎,一定有乾巴剎。在新加坡,“乾巴剎”一般指購物中心售賣食品的地方,因為那裡裝有冷氣設備,環境乾淨整潔,地面乾爽。雖然這么分類,但在新加坡,人們對話中說到的“巴剎”二字,指的都是“濕巴剎”。走進任何一個巴剎,裡面充滿了鮮活氣息,攤販高聲叫賣,各種物品擺得滿滿當當,到處人頭攢動,熱鬧異常。

特點

和國內自由市場不同的是,這裡出售的貨品都明碼標價,沒有討價還價一說。攤販們會事先把各種肉類分成一份一份的,分量一樣,然後插上標價牌,若你滿意,用手指一下,攤主立刻會手腳麻利地給你包裝好,然後交錢走人。剛來新加坡的中國人,把在中國討價還價的習慣帶到巴剎,後來發現行不通,慢慢也就習慣這種明碼標價的做法。逛巴剎的另一個好處是,可以邊買菜邊交流,因為經常到那裡去的人都是街坊鄰居,低頭不見抬頭見,大家見麵點頭問好順便也閒聊幾句,這在生活節奏異常快速,人與人關係越來越疏離的新加坡,是一種非常難得的親切體驗。
那些攤主做生意時,如果碰到熟客,還會熱心地向你推薦今天有什麼菜很新鮮,順手給你搭上幾根青菜或小蔥、一塊生薑什麼的,這種濃濃的人情味是在冷冰凍的購物中心難以體味的。巴剎附近一定會有熟食中心,通常情況是:心滿意足買完菜,到幾步之遙的熟食中心要一杯咖啡或豆花水,慢慢享用,之後才大搖大擺地回家。新加坡全島有大大小小巴剎300多個,最悠久的巴剎有上百年的歷史。

現在

近年來,雖然隨著購物中心和超級市場的不斷湧現,逛巴剎的人沒有以前那樣多了,但是巴剎並沒有被淘汰,它依然以獨特的生活氣息吸引老百姓前來,有人甚至說,巴剎已經成為新加坡特有的一種文化。巴剎是新加坡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那裡,才能真切感受到生命跳躍的鮮活氣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