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丹群島

巴丹群島

巴丹群島,又譯巴坦群島,是菲律賓最北的群島,在菲北海峽群之中。行政上屬於巴丹群島省,北隔巴士海峽與台灣台東縣蘭嶼鄉相望,南隔巴林塘海峽巴布延群島(屬卡加延省)相望,是菲律賓最北的領土。島上居民與蘭嶼的達悟族同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巴丹群島
  • 外文名:Batan Islands
  • 位置:菲律賓巴丹群島省,菲北海峽群里
  • 包含:50個島嶼
組成,族群歸屬,主權歸屬,關鍵地位,自然風俗,名人,歷史,著作權的變遷,巴坦半島戰役,

組成

群島共有約50個島嶼。最北的島嶼是雅米島(Mavudis島),距離台灣本島142公里,距離台灣離島蘭嶼99公里,比距離呂宋島200多公里還要近。其他主要島嶼有Mabudin、Misanga、Ditarem、夏揚島(Siayan)、伊巴雅特島(Itbayat)、汀姆島(Dinem)、巴丹島(Batan)、沙坦島(Sabtang)、沃荷斯島(Ivuhos)和德奎島(Diadekey)。只有三個最大島嶼伊巴雅特(Itbayat)、巴丹(Batan)和沙坦(Sabtang)有人居住。島上居民與台灣台東蘭嶼達悟族人語言可相通。
巴丹群島省首府巴斯科位於巴丹島(Batan Island)。
巴丹群島
雅米島是菲律賓最北的島嶼但沒人住,伊巴雅特島(英語:Itbayat Island)是菲律賓最北的有人

族群歸屬

根據考古與語言學的理論,認為南島語族的擴散是由台灣經蘭嶼、巴丹島,
到達菲律賓,再由東南亞島嶼遷往大洋洲。達悟族(雅美族)人與巴丹島人雖然在語言與文化上要較雅美族人與台灣原住民相似,但在遺傳上,雅美族人卻與台灣原住民相近。
巴丹群島
日本學者移川子之藏於19世紀考據,蘭嶼和巴丹兩邊居民的禮儀、穿著、藤帽、髮型等特徵,及主食、烹飪方法與民俗語彙,都極相似,研判屬同一族群。美國人類學者Dezso Benedek更從兩地墓葬都采“瓮棺葬”,認為兩地應有共同起源,只因後來蘭嶼與巴丹被劃為兩個國家而被迫分隔。蘭嶼第一位博士生、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所博士生董恩慈說16世紀以來,巴丹島歷經西班牙、美國、菲律賓等國治理,西化程度較高,蘭嶼則相對位處台灣外海邊陲,保留較多傳統文化。

主權歸屬

淡江大學陳鴻瑜教授曾指出,公元1898年“美西戰爭”結束,西班牙在《巴黎和約》中將菲律賓割讓給美國時,雙方議定以北緯20度為界,並沒有包含位於北緯20度25分的巴坦島,根據日本在1930年所頒布的《漁業法》也規定台灣漁民可以在巴坦島附近海域進行捕撈,顯示當地長期以來就像釣魚島一樣,是台灣漁民的“傳統漁場”,若干重要歷史檔案證明,巴坦群島的主權歸屬實際上仍是個存在著領土主權爭議的“歷史懸案”。
巴丹群島

關鍵地位


香港《亞洲周刊》2013年8月25日(提前出版)刊發名為《南海詭變兩岸應切實合
如巴丹島主權屬於中國會是完全不同的樣貌
作》的文章,作者是台灣東亞統合研究中心執行長蔡翼,文章指出,巴士海峽扼守東亞航運的要衝,是海上航運從南中國海進出西太平洋的主要航道,而巴丹島位於巴士海峽中央,戰略地位十分重要。

自然風俗

三大島成三足鼎立,島上有重重高山,人民居住在山邊。此地氣候暖和,風俗淳樸,人民歸酋長統治。男女少有皮膚白皙者,男性拳發、婦女椎髻,身上都披著草編的衣服。此地農田貧瘠,稻穀生產很少,居民煮海水取鹽,榨甘蔗汁釀酒。
曾有男子乘船到泉州謀生,把積蓄都花在裝扮自己上,等到衣錦回鄉以後,鄉親以尊長之禮相待,作客時都被請坐上位,地方父老都不如他的地位。當地人崇拜中國,到過中國的人,身價自然不凡。華人用銅珠、青白花碗、小花印布、鐵塊之類,交易當地產物黃蠟、木綿、花布等。
三大島附屬的小島有答陪島、海贍島、巴弄吉島、蒲里咾島、東流里島等等,但沒什麽特殊產物。
其中最老的是中間的噴發系統,噴發時間約在七至九百萬年以前。其次便是南部的馬它雷姆系統(Mt.Matarem),噴發時間約在一至六百萬年以前,主要噴發產物為熔岩流及火山凝灰岩。最年輕的則為北邊最高峰的伊拉雅山系統,從約二百五十萬年前一直到最近,都有火山噴發的岩層記錄,再依據噴發產物及時代的不同,至少還可以細分為五期的噴發;由於仍為一個活火山,故仍保有非常良好的錐狀火山外形。
巴丹島最令人感到興趣的地質現象為,在北部伊拉雅山噴發系統的安山岩質及玄武岩質熔岩流之中,經常夾有一些來自地函物質的外來擄獲岩塊(xenolith),這在世界上其他火山島弧中是很罕見的例子。

名人

托馬斯平平- Tomas Pinpin (阿布開) - 這個被尊稱為“菲律賓的印刷王子”和“菲律賓印刷之父”。他於1608 年末在阿布開(Abucay)學習了多米尼加共和國的印刷技術。在阿布開,父親Blancas於1609年 受聘於一家印刷廠,年輕的Pinpin 就是那裡當學徒,學習印刷技術。後來,阿布開主要的國小以他的名字命名,托馬斯平平紀念國小。他的雕像被立在這間國小的院子中。
Romi Garduce (巴朗牙) - 這位登山愛好者登上了埃佛勒斯峰(中國稱珠穆朗瑪峰)。
Mel Tiangco (皮拉) - 這是一個備受歡迎的電視新聞播音員和電視主持人,GMA Kapuso 基金會主席。

歷史

著作權的變遷

歷史上巴丹群島曾歸屬中國,馬關條約簽訂後隨台灣劃歸日本。在1898年12月巴黎契約北緯20度以南劃為美國,而北緯20度以北則劃定為台灣島的附屬島嶼礁石,但1895年中國早已割讓台灣島於日本,故當時的中國政府無法對巴丹群島提出主權主張。隨1945年二戰後盟軍自南海新加坡到東海琉球的日軍投降中逐一接收託管各島嶼礁石,巴丹群島原應歸還原主權國的中國政府治理管轄,但由於內戰和韓戰相繼爆發,中國未能在巴丹群島駐軍,遂被菲律賓占領至今。

巴坦半島戰役

這裡曾經發生過著名的巴坦半島戰役。巴坦半島戰役 (1945)發生於1945年1月31日至2月8日,是美軍及菲律賓游擊隊從日本帝國手中解放菲律賓群島中呂宋島之巴坦半島的戰役,是解放菲律賓之戰役中的一部份,
目的是占領馬尼拉灣之西海岸,以使用馬尼拉之港口設施及開闢供應線以支援進行中的馬尼拉戰役
巴丹群島
巴坦島在二戰期間占有突出的地位。1941 年,由於日本入侵,美軍在此儲存了將近 1,000,000 加侖(3,800 平方米) 的汽油準備應戰。不久後,在1941年12月,日本軍隊開始侵略這個國家,遭到美軍的頑強抗擊,美菲軍與日軍展開激烈的山地戰、叢林戰和陣地戰。交戰中,木村支隊被圍,前來救援的日軍被殲1個營。月底,日軍因傷亡嚴重喪失攻擊力,被迫轉入防禦,戰局一度陷入膠著狀態。
從1942年1月7日至1月14日,日軍集中偵察及準備進攻阿布凱防線,美軍及菲律賓軍在接近阿布凱迎擊日軍在晚間的進攻,美軍菲律賓師在1月16日反攻,但反攻失敗,1月26日他們被迫撤退到長灘島-墨特馬的防禦地區。
從3月28日開始,日軍發動新一輪進攻,而盟軍因飢餓、疾病及持續戰鬥而被削弱,到4月3日,日軍沿馬尼伯拉斯山突破,美軍菲律賓師已經不能協同作戰,在面對猛烈進攻下不能反擊,4月8日美軍第57步兵團(PS)及菲律賓第31步兵師在阿普河附近崩潰,美軍第45步兵團(PS)最終在4月10日投降。10日起,美菲軍戰俘被押往邦板牙省的聖費爾南多,途中數千人死於飢餓、疾病或被殺害,史稱“巴坦死亡行軍”。同日,日軍占領米沙鄢群島等戰略要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