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登高節

巴中登高節

巴中登高節是四川巴中市的一個傳統節日,也是四川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之一。在每年農曆的正月十六日,巴中人民都會和親朋好友一起登上巴城周圍的望王山、南龕坡、西龕山,登高、踏青、野餐、健身,休閒娛樂,享受“一覽眾山小”的感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巴中登高節
  • 時間:農曆正月十六日
  • 地區:四川省巴中市
  • 習俗:登高、插柏丫枝、踏青、野餐等
  • 節日盛況:30餘萬人集體登高
  • 起源日期永隆元年(公元680年)
簡介,巴中登高節,

簡介

中國民間風俗的確千姿百態,古人說“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當然巴中也不例外,年年農曆正月十六,可愛的巴中人,偏要多耍一天,而且還取個像眉像眼的“登高節”。如果你不去登高,你就不是地道的巴中人。巴中人好登高,沿襲已有千年歷史了,如果不守此習俗,似乎這年就沒過完,新的一年就會沒滋沒味。巴中人很實在,很懂得生活,登高就是要人們走向大自然,一則健身強體,掃除舊年積結的鬱氣;二則聯絡情感,廣結新老親朋的人緣;三則登高望遠,領略秀美山川的胸懷。讓你感受到新生活的激情是多么澎湃洶湧,讓你感受到人世間的恩怨是多么微不足道,讓你信心百倍開創未來。同時,登高也是一種意志磨鍊,體現著巴中人不屈不撓的拼搏精神。只要你身在巴中,不論是不是巴中人,正月十六去登高,都會身臨其境,入鄉隨俗,去尋找那份特別的新感覺。

巴中登高節

巴中登高節-----據年長者講,源於唐永隆元年(公元680年)八月,武則天將章懷太子李賢(一稱李顯)貶到偏遠大巴山的巴中為庶人。他常常獨自站在望王山上面對長安方向祈禱國泰民安,從此太子年年正月十六都要登臨南龕山、望王山,北望長安,祈求回到親人身邊,但終未實現。年年百姓相邀尾隨陪行登山。章懷太子李賢死後葬於巴州區南龕坡北腳,現有章懷太子墓。民間傳說章懷太子在巴中深愛百姓,也深受百姓愛戴,章懷太子所作的《黃台瓜詞》“種瓜黃台下,瓜熟子離離,一摘為瓜好,再摘使瓜稀,三摘猶可為,四摘抱蔓歸”,至今為巴中人傳誦。巴中百姓為了紀念太子重農墾,恤民情,把每年正月十六定為登高節,並意在新年登鼎步步高,大人小孩們在胸前和發端插上柏丫枝就意味著百命長壽驅逐病魔,久之成俗,歷代不衰。1300餘年後的今天,巴中百姓仍然呼朋結友去登高,巴中人登高的傳統令人回味,從唐朝的歷史傳說到新巴中人,也為此傳說賦予了新的寓意,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通江、南江、巴中、平昌成為全國第二大蘇區,巴中系川陝革命根據地重鎮,紅軍北上抗日臨行時留下話:“我們會回來的”。於是,巴中人民在逢年過節時特別思紅,相沿正月十六的傳統,不約而同地登上巴城四周的山峰,盼望紅軍早日歸來,盼望革命早日成功。這足見巴中人民忠厚善良、勤勞勇敢、不屈不撓、矢志追求、永攀高峰的精神風貌。
巴中登高節
農曆正月十六登高,是巴中傳統的民俗節日活動,源於巴人正月十六游山走百病的習俗。《帝京歲時記勝》中寫到“元夕婦女群游,祈免災咎。前一人持香辟人,曰走百病”。據載,唐永隆元年(公元680年)八月,武則天貶章懷太子李賢為庶人到偏遠大巴山的巴中,從此年年正月十六,太子都要登臨南龕山、王望山北望長安,祈求回到親人身邊。百姓感念太子重農墾,恤民情,相邀尾隨陪行登山,久之成俗,歷代不衰。
另巴州志《風俗》篇有載,清時“新正月九日群集望王山燒香,十六日婦女出遊謂之走百病,諧南龕寺設大醮會,禮佛請佛。山前有圓洞二穴,婦人無子者以物擲之,視其中否以祈嗣,謂之打兒洞”。由此說明巴中人十六登高習俗沿襲已有千年歷史了。
巴中登高節巴中登高節
正月十六登高包含了許多傳統的民俗活動,對研究巴中的民俗歷史、民俗信仰、民俗文化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加之多年來社會上對傳統文化的偏見,有的傳統習俗已經瀕臨絕跡,如“打兒洞求子”等民俗活動。隨著時間的推移,其他有研究價值的民俗文化活動,也存在瀕臨絕跡的危險。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