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生班

宜賓學院的決策層,仍計畫在2010年度秋季開學時,推出迄今中國國內高校中第一個“差生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差生班
  • 質疑:質疑現行高教課程設定 
  • 聘用教師:經常曠課的一名學生留校任教 
  • 改革:改革不怕觸及紅線 
簡介,質疑,聘用教師,改革,校長簡介,

簡介

把一些成績差、能力欠的學生專門組班,讓他們從邁進大學第一天起,接受專門訓練。儘管已經觸及敏感區域,宜賓學院的決策層,仍計畫在2010年度秋季開學時,推出迄今國內高校中第一個“差生班”。
“沒有什麼好隱諱的,我們就是要把一些成績差、能力欠的學生專門組班,讓他們從邁進大學第一天起,接受我們的專門訓練。”6月24日,頭一天剛剛送走本屆畢業生的宜賓學院院長汪明義,在他的辦公室告訴《望東方周刊》,這個計畫醞釀已久,假期會進一步細化方案,9月開學,鐵定執行。 “當然名稱會避開‘差生班’這樣的叫法,可能叫‘勵志班’,也可能叫‘加強班’。”汪明義說。

質疑

質疑現行高教課程設定
包括課程設定在內的“差生班”運作流程,暫被校方保密。而在生源“選拔”方案上,汪明義僅表示,學生的高考成績只會是一個參考,更多的決定因素直接來自於校內組織的面試以及學生自身的求學意願。
汪明義也不避諱帶有明顯“實驗”色彩的“差生班”運作邏輯,“我們要驗證高校教育中的兩個信念問題。”就學校而言,“差生班”要印證,只要科學設計課程和培訓,大學教育是完全可以把批量“差等生”變為“優等生”的。而就學生自身而言,“差生班”試圖幫他們證明,只要勤奮努力,就能取得成功。
實際上,計畫當中的“差生班”,不過只是這所名不見經傳的地方大學為洗刷高校教育理念設下的一個反證。在此之前,針對2009級新生,宜賓學院已經先期選擇在五個院系中,分別組建運營了五個“優等生班”—— 碩勛勵志班。
張鵬是物理與電子工程學院2009級“碩勛勵志班”的團支書。這個班總共40名學生,張鵬說,全部都是在2009年秋季入學時,被校方選拔進班的。“軍訓一結束,學校就開始通知報名,然後一個一個面試。”張鵬和班上大多數同學的經歷是一樣的,“面試很簡單,好像主要問的都是個人興趣方面的問題。”
2009年國慶收假後,張鵬正式坐在碩勛勵志班學習。不久,他發現,不但課時進度和課目安排與同級普通班完全兩樣,就連同一個老師對同一課程章節的講解深度也有出入。“同樣是講解單極放大器,老師在普通班的課堂上,一般只演示電流經過放大器得到放大的事實就行了,但在我們的課上,就要把放大器拆解開來,一環一環講電流放大的過程和原理。” 碩勛班同學羅永強則告訴《望東方周刊》一些細節,隨著課時推進,班上同學往往自發製作各種小電器,而這在普通教學計畫里是沒有要求的,“像我們在宿舍里用的功放等小玩意,都是同學自己土製的。”不久前,學校組織電子競賽,碩勛班38個學生報名參加。 “培養濃厚的學習氛圍和興趣,這就是我們搞碩勛班的目的之一。”汪明義說,學校正是想用五個碩勛班來驗證,只要大刀闊斧地改革現行課程,培養較好的學習氛圍,不管一流大學還是二流大學,都能走出一流人才。 宜賓學院“差生班”和碩勛班推出背後的潛台詞,是對現行高校教育課程設定乃至培養方法的全面質疑。

聘用教師

經常曠課的一名學生留校任教
改革實驗不止在教學層面,行政層面人事任用制度革新也在宜賓學院破天荒地展開。 現任物理與電子工程學院黨總支副書記的賀繇,年僅38歲。2009年以前的10多年中,他正循著高校管理人員職位升遷的固定通道,一路摸爬滾打。賀繇1996年大學畢業後,進入宜賓高等專科師範學院(宜賓學院的前身)的物理系工作,埋頭工作了6年,2002年,他考上了四川電子科技大學的研究生,獲得脫產深造的機會。
2005年,賀繇學成回到宜賓學院,不久就趕上了教育部對學院本科教學工作評估,他開始獲得在物電學院建實驗室的任務,並先後出任實驗室主任、實踐教學教研室主任,之後又轉為物電學院的教學秘書。
2009年10月份,賀繇在學校區域網路上看到一份通知,學校一次性拿出26個管理崗位進行公開競聘。
11月初,經過前期審核和篩選工作後,公開競聘正式進行。從早上8點開始,競選人員被全部集中在圖書館裙樓B座201室,每個人被點到名後,需要經過一段長逾80米的廓道進入A座201室,接受評審提問。
“評審有學校邀請的省委組織部人員以及校領導和一些專家,問題都很具體。”賀繇向本刊記者回憶,當時評審給他的問題是,現在國內有的大學提出大學生畢業論文可以不做了,讓他談談看法。
賀繇以自己院系專業為例回答,電子專業的就業,看的還是學生電子電路的設計能力,“如果學生畢業時能做一個電路設計,並寫出完整的設計報告,實際上就達到畢業論文的要求了,沒必要非得再寫一篇畢業論文。” 賀繇此次通過競聘,獲得了現在的崗位,職別也上升了一級。
實際上,據本刊記者了解,儘管這次公開競聘還只是宜賓學院內部的一次小範圍嘗試,但首先在四川高校中間造成震動。以後經過媒體報導,在至今仍鮮見幹部公開競聘的全國高校範圍內都形成影響。
汪明義對這次公開競聘頗為稱道,“競聘程式還不是很完善,選出來的幹部也未必都稱職,但我們搞這么一次,就是要給大家傳遞一個信號,學校會千方百計讓那些想幹事能幹事的人‘冒’出來。”
汪明義說,不止是幹部任用要“唯才是舉”,學校老師的任用上更要打破陳規陋習。物電學院一名學生經常曠課,畢業考試幾門課都不及格,但這位學生卻在教育部舉辦的2009年度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中拿了一等獎,“我們直接請他留校任教,未及格的課我們給他組織補考。”

改革

改革不怕觸及紅線
改革甚至觸及到“不痛不癢”的細枝末節。
汪明義主政宜賓學院不久,正逢全國高校開展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汪明義在一次會上,拋出了幾個問題,“大學是什麼,大學乾什麼,大學怎么乾。” 有人認為,大學搞了幾十年,這些問題已經沒有探討的必要。
“不久,中央就《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面向全國徵詢意見和建議,包括‘中國到底要辦什麼樣大學’的哲學問題。”汪明義說,藉助這股東風,學院內部開始正視辦學理念的問題,把“世界著名大學”的專題影視資料搬到區域網路上去,供大家拓寬視野,同時又給領導和老師人手發一本哈佛大學前校長德雷克·博克寫的《回歸大學之道—— 對美國大學本科教育的反思與展望》。
事實上,正是因為有了這一系列關於大學理念的反思和探討,宜賓學院決策層才得以在之後推動前述一系列校政改革。
宜賓學院黨委副書記劉維鴻,在6月25日接受本刊記者採訪時坦承,在2009年錢學森之問、溫家寶之痛引發對於高校教育的大規模批判之後,中國高校過去的辦學理念弊端已經顯露無遺,“如果還沿著老路子往下走,肯定只有死路一條,但儘管這樣,那些一流大學、知名大學想轉身卻比較困難,而我們這些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調頭容易,就得趕緊搶抓機會一步一步改起。” 3月29日,《四川省教育廳、宜賓市人民政府共建宜賓學院協定》正式簽訂生效。宜賓市委書記、市長已先後受邀到宜賓學院進行演講,在表態政府支持宜賓學院決心時,甚至表示,只要是支持學院的改革和發展,就不怕踩了地方高校與地方政府之間的紅線。

校長簡介

2010年46歲的汪明義,本身是個教育奇才,他一人先後獲得浙江大學、南開大學、西南財經大學3個博士後,專業更橫跨文理。2005年底,從四川師範大學科研處處長位置上成功通過四川省組織的副廳級幹部公選後,汪於2006年開始擔任四川音樂學院副院長,2009年1月被正式任命為宜賓學院院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