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黿馱碑

巨黿馱碑

黿在我國歷史上早有記載,《錄異記•異龍》中有:“黿,大鱉也。”《爾雅翼•黿》中也說:“黿,鱉之大者,闊或至一二丈。”周穆王出師東徵到達江西九江時,曾大量捕捉黿等爬行動物來填河架橋,留下了“黿鼉為梁”的成語故事。東漢時的許慎在《說文》中也指出:“甲蟲惟黿最大,故字從元,元者大也。”因為黿的頭頸後部常有疣狀的突起,所以在我國民間還稱它為“癩頭黿”,並認為其十分兇猛,可以傷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巨黿馱碑
  • 拼音:jù yuán tuó bēi
  • 記載文獻:《說文》
  • 性質:石碑
拼音,紅樓夢橋段,文化背景,

拼音

jù yuán tuó bēi

紅樓夢橋段

因為它的力氣的確很大,可以馱數百千克重的物體而依舊行動自如。在我國古典名著《紅樓夢》的第23回中,寶玉言語不慎,惹惱了黛玉,轉身就走,寶玉著了急,忙向前攔住說道:“好妹妹,千萬饒我這一遭,原是我說錯了。若有心欺負你,明兒我掉在池子裡,叫個癩頭黿吞了去,變個大忘八,等你明兒做了‘一品夫人’病老歸西的時候,我往你上替你馱一輩子的碑去。”而在中國古文化里,古代皇室公卿王侯將相等顯貴的陵墓前,常有石制巨黿馱著墓主人的石碑。其文化背景也有多種說法。

文化背景

顯應宮地理構造
顯應宮,曾名"黿將軍之廟"、"顯應黿將軍之廟"、"定江王廟",民間習慣稱"老爺廟"。位於江西省九江市都昌縣境內鄱陽湖北岸,與廬山、星子隔江相望,現廟宇仍保持明清時代典型的建築原貌,是一座著名而神秘的"老爺廟"。大凡廟宇都建立深山之中,故有"名山名剎"之說,而"老爺廟"卻占坡疊置,據水而曠,臨湖而建,四無遮攔,面朝千里煙波,為世間獨有。廟體坐北朝南,占地面積千餘平方米,廟前有高大四柱石牌坊,沿三十多級花崗岩石階登大殿,主廟高九米,前殿供奉顯黿將軍神像,後殿供奉大王爺、二王爺、三王爺神像,東側有龍王殿、同仁堂、觀音殿、大小客堂,還有朱元璋"插劍池"和手書"水面天心"摩崖石刻,西側有朱元璋"點將台"。為道教道場,四周環境顯得十分神秘,歷代在這裡發生的傳奇故事非常誘人。
顯應宮歷史傳說
"老爺廟"神秘之處,早被傳媒傳為中國"百慕達"的所在地。千百年來,它寧靜佇立在鄱陽湖北岸,廟前的四個窗子,像似極目凝視著湖中的險要地段,關切過往船隻的安全。過去曾有不少船民和旅客,過往"老爺廟"水域,遇到狂風大浪危急時,導致船體漂蕩、失控、顛簸。他們在大霧朦朧,前方渺茫,一片漆黑,是尋覓"老爺廟"的燈光和鐘聲,全速朝"老爺廟"靠近求救。這種驚心動魄的險情,在"老爺廟"所見所聞並不稀罕。因此,長期以來,它為保護船民的安危,救助受難的過往船民,招來香火極盛。無怪乎,凡過往"老爺廟"水域的船民,無不自動敬香、上供、放鞭炮、磕頭膜拜,祈求"老爺廟"鎮邪,濟世救人,保佑來往"老爺廟"水域的船民安全渡湖。
明史料
顯應宮(老爺廟),據民間傳說及眾多的史料證明,確有千餘年的歷史,明代以前,此處早有"龍王廟"的存在,祭祀黿將軍。600年前,明太祖朱元璋又給這座古廟塗上一層神秘色彩,據《明史》載,1363年,朱、陳(友諒)雙方在鄱陽湖大戰三十六天,朱元璋曾在這裡遇險,被一巨黿所救,他當即許願:"承蒙救助,待登大寶之日,定封汝為王,廟食千秋香火"。果真朱元璋登基後,他下詔擴建此廟,賜名"黿將軍廟",不久又賜封"定江王廟"。之後這段傳說佳話卻使"老爺廟"流芳百世。
一進廟門,舉目只見一隻雕塑巨黿,背馱一碑,上書"加封顯應黿將軍"。廟東側,一巨石上刻有"水面天心"四字,相傳是朱元璋獲救後,親筆所書,意為遇救星是"天意"。這幾個蒼勁大字,吸引不少遊客駐足。
清史料
嘉慶十五年(1810年),嘉慶帝再次加封賜號曰"顯應",知府狄尚綱、知縣陳煦分別作《加封顯應黿將軍廟記》。清光緒七年(1881年)古廟再次維修擴建,塑"定江王爺"神像,廟宇重修後顯得雄偉壯麗,金碧輝煌,光緒帝派遣大臣前來祭典。至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因古廟處於兵家必爭之地,遭日寇轟炸,損壞嚴重。
解放後文物保護
斗轉星移,解放後,都昌縣人民政府為貫徹落實黨的宗教政策,多次對"老爺廟"作了修繕,並列為文物保護單位和旅遊景點。從此,不少遊人遠道而來,尋訪它的神秘風采。1996年,經政府批准,為開放道教活動場所。設立"顯應宮道院",從此古廟重輝,道教界多方籌集資金,修繕老爺廟,並在廟前新建一座高大的石柱門樓(高10餘米)和堅固的水上碼頭,在山頂修建望鄱亭一座,修復多處古戰場遺蹟,這些新修仿古建築,同明、清建築風格的古廟相映生輝,氣勢壯觀。
黿馱碑
崆峒山原問道宮的大殿前,有一寬約五尺、高三尺、碑高八尺的黿馱碑(現遷往二里遠的新建問道宮院內),是古代所鑿制。為什麼要把它供放在問道宮的院內呢?這也有一個神奇的傳說。
很早很早以前,在崆峒山一個以打柴為生的小伙子,名叫袁勤,他為人善良、厚道,孝敬父母,可就是家裡窮。有一天,他上山打柴,不小心把一棵神樹伐了,被所守山門的道士發現,報告了道長,道長罰了他三天勞役。服役中,道士們看他身高力大,幹活很賣力,為人忠厚穩重,是一塊有用的材料,就勸他入道。他心想:我家父母健在,先去問問他們吧。他回家將原委給父母訴說了一遍,他父親當即說:“吾兒年歲也不小,該成家立業好好過日子了,可是咱們家貧如洗,如何給你成得起家呢?既然道門看準了你,你就去吧,丟下我和你媽,你不用操心了。”袁勤聽了父親的話,謝過雙親,就上山入了道門。道長見他聰慧,給他分了一個誦經的差事。可是,袁勤家貧沒有錢上學,隻字不識,道長只好又給他分了一個差事,讓他站在宮門前,向求神算卦、燒香拜佛的善男信女們宣講黃帝問道的緣由。道長費了很大的勁,給他說了一遍又一遍,他總是記不下,道長一看他是這么一個不中用的東西,就讓他哪裡來,原回哪裡去。這下可把袁勤急壞了,他想:在山上乾什麼都比回家強,他苦苦袁求道長,最後在諸位道士的求情下,道長才把袁勤勉強留了下來。但他光吃飯,不會幹經文之事總不得吧。於是,道長想了一個辦法,讓人把要宣講的話,寫在袁勤的胸前,他站立在宮前,讓來往的人看黃帝問道的經過。就這樣,他紋絲不動,一直站立了幾百年。
有一天,玉皇大帝來問道宮講授經文,發現他還在那裡站著,心裡很感動,想找一個能代替他的動物來完成這項工作。正在此時,一位仙童來向他報告說:“玉皇大帝,你治治那個黿聰吧,它說好馱我遊覽涇河,可剛到河中間就把我摔到河裡了!”玉皇大帝一看他的仙童,被河水淹得濕淋淋的,凍得發抖,一下惹怒了他,大聲喝道:“快把那個黿聰給我找回來,讓它接替袁勤的工作吧。”黿聰知道玉皇大帝要懲罰它,就忙告饒說:“玉皇大帝,你饒了我吧,我已修行了幾百年,現叫我站大門,不是一切都完了嗎?”玉皇大帝禁不住這 黿聰的苦苦求情,就說:“那好,把經文刻在石碑上,你就馱著修煉吧。”從此,黿聰就接替了袁勤的工作,它馱道石碑修煉。它修道成仙后上了天宮,它的身骨就留在了大殿里,身馱石碑,頭還夠道著看經文,練道術。後來,人們為了紀念神黿,就用石頭鑿成它的身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