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觀生態經濟學

巨觀生態經濟學

《巨觀生態經濟學》一書是一本巨觀生態經濟方面的探索性的著作,作者廣泛吸收了各方面的知識,對生態經濟系統的運動軌跡作了有益的探索,提出了許多新的見解和觀點,能幫助人們樹立正確的生態經濟觀。

基本介紹

  • 書名:巨觀生態經濟學
  • 作者:方華國
  • 出版社:文化藝術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2年
作者簡介,序,緒論,第一章自然生態系統的形成及演變,一、地球的形成和發展,三、陸地生態系統的形成及發展,第二章 向生態經濟系統的演變,一、自然生態系統的基本構成,二、原始人與自然生態系統的關係,六、神話中的生態經濟學,第三章 生態經濟系統自身的發展過程,一、發育階段,二、成長階段,三、成熟階段,第四章 生態經濟系統構成的分析,一、基礎層(自然生態系統),二、開發層,三、增值層,四、價值實現層,第五章 生態經濟系統的基本原理,第六章 對人類歷史的重新劃分,第七章 能量價值論,一、勞動價值論分析,二、能值價值論分析,三、其他價值理論,七、能量價值決定論,十、能量價值論的意義,附錄一:,參考文獻,後記,

作者簡介

方華國,高級經濟師,黃岡市旅遊局副局長、黃岡市大別山旅遊開發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湖北屏風寨旅遊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中國生態經濟學會會員、湖北省攝影家協會會員、黃岡市攝影家協會副主席、團風縣政府旅遊發展首席專家顧問、黃岡職業技術學院兼職教授。長期從事生態經濟學理論研究與實踐,在《湖北社會科學》《生態經濟》等刊物發表《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系統論》、《能量價值論》等論文二十多篇,散文、遊記、攝影作品五十多篇。1990年出版專著《網結構軌跡》,2009年6月出版《區域旅遊發展戰略研究》,2010年10月出版《大別山旅遊發展研究》。
1991年5月榮獲全國自學成長優秀人物榮譽稱號,2002年1月獲湖北省優秀旅遊局長稱號,2003年2月獲羅田縣優秀公僕稱號,2003年6月被中共黃岡市委評為優秀共產黨員,2003年12月獲“全市十佳文明公僕”稱號,2006年4月榮獲“首屆湖北省創新人物成就獎”,同年,被黃岡市人民政府授予黃岡市勞動模範稱號,2007年4月27日被人事部、國家旅遊局評為全國旅遊系統先進個人。
其主要事跡收入《中國自學人才薈萃》詞典、《世界優秀專家》、《中國當代學者大辭典》、《中華人物大辭典》、《湖北人物》,同時還收入了《鄂東名人錄》,湖北電視台《脊樑》欄目攝製的個人專題《情注大別山》被省委組織部列為2005年度全省黨員電教教材,2005年7月《中國監察》以“大山深處別樣情”為題進行了專題報導。

作者:王松霈
地球上的森林曾為76億公頃,到目前只剩下26億公頃。如果以現在的砍伐速度計算,人類的“肺葉”——熱帶雨季森林將於75年後在地球上消失。近2000年來物種滅絕了1000多種,還有2400餘種瀕於絕滅。沙漠以每年600萬公頃的速度吞噬著森林、田野和村鎮。人口以每年8000萬的速度增長。
巨觀生態經濟學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人類在追求經濟系統發展高速度的時候,無視自然生態系統運行的客觀規律,對自然進行掠奪,是只講經濟效益不講生態效益的社會發展戰略導致了全球生態系統的全面惡化。
生存危機迫使人們對自己的行為開始反思。方華國同志二十多年前就開始研究生態經濟,並著成了《網·結構·軌跡》,得到了劉國光先生的肯定。二十多年來他在工作之餘堅持關注和研究生態經濟問題,並將新的研究成果融入到《網·結構·軌跡》之中,改書名為《巨觀生態經濟學》。這種持之以恆的研究精神是值得肯定的。
首先,《巨觀生態經濟學》一書創新了研究生態經濟的角度,拓展了生態經濟的研究範圍。一般的研究角度都只是從現實的經濟社會現象中尋找原因,從現實存在著的經歷了千百年改造的生態經濟系統中探索其內部運動規律。《巨觀生態經濟學》一書第一次將視野擴展到生態系統的最早發源點一地球的形成,試圖從生態經濟系統的歷史軌跡中尋找更深的必然規律。不僅如此,作者還將生態經濟研究的觸角伸到了“圖騰崇拜”、“神話”等領域,雖不能說十分成功,但仍是有益的大膽的嘗試。
其次,《巨觀生態經濟學》一書對於提出新的生態經濟研究的理論體系邁出了可喜的一步。書中對生態經濟系統的形成、發展及構成和運動規律都作了詳細的研究,並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三個階段、四個層次、五個規律、六個時代的理論框架,雖然比較粗略,但研究體系的系統化趨勢卻已露端倪。特別是將生態經濟系統構成分為四個層次和將其發展軌跡描述出六個時代,在理論上還是首次。
第三,《巨觀生態經濟學》一書集通俗性與學術性於一身,以深入淺出,通俗易懂的語言提出了許多令人深思、使人警醒的問題。作者在對生態經濟系統的歷史現狀進行了大量分析之後,告訴人們“雖然我們人類依靠自己的智慧建立起了龐大的經濟系統,可以藉助發達的生產技術向自然進行無盡的索取,但是我們的經濟系統畢竟是建立在自然生態系統的基礎上的,甚至連我們人類本身也是這個生態系統長期發展的產物。我們並不是孤立的一群,我們必然與其它生物共同分享我們的地球。我們是在與生命——活的群體、它們所經受的所有壓力和反壓力、它們的興盛與衰敗打交道,我們應該在生物群落和我們本身之間形成一種合理的協調。”
第四,《巨觀生態經濟學》一書從生態經濟系統運動軌跡的角度展示了人類社會的發展前景。過去對人類社會發展史的研究,包括書中介紹的馬克思的兩種劃分方法都是從人類自身發展的軌跡出發的,作者將歷史學與生態經濟學結合起來,以人與自然的關係為基本點,立足大生態系統,將人類歷史劃為六個時代,並粗略地描述了生態經濟時代和宇宙經濟時代的基本特徵。作者指出當今人類正處於增值經濟時代向生態經濟時代過渡的轉折時期,在這一時期人類面臨著三十個重大危機,人們應當採取積極行動應對和解決這些危機,並為生態經濟時代的到來作好充分的理論上和行動上的準備。
第五,《巨觀生態經濟學》一書提出了能量價值論的觀點,系統研究了之前的各種價值論的成果,提出了價值的向量問題,還對商品的價值源泉問題進行了有益的探索,提出了商品的價值是由自然生產力和社會生產力共同構成的理論觀點。以此為出發點他提出了要將自然資源納入國民經濟固定資產總表,以促進資源的科學開發和利用。
生態經濟是一個長遠的課題,需要更多的人去關心和研究。希望方華國同志的《巨觀生態經濟學》能啟迪人們從更多的視角去審視人類的生存環境以及人類傳統經濟學理論,站在千年歷史的高度,把人與自然的關係擺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為人類的和諧持續發展提供更科學的認識論基礎。
王松霈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研究員。1951年畢業於清華大學經濟系。先在清華大學,院系調整後在中國人民大學、中國農業科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做教學、研究。近年任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環境與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研究生院教授,生態與環境經濟研究室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學科片)學術委員,農村發展研究所學術委員,江西財經大學客座教授,中國生態經濟研究院院長、河南永業生態經濟公司首席專家,中國生態經濟學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生態經濟理論與發展研究會會長、塌陷生態經濟研究會會長、城市生態經濟研究會副會長、農業生態經濟研究會常務理事,森林旅遊與森林公園學會副理事長,國際生態經濟學會塌陷生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國際非傳統醫學聯合會印度非傳統醫學理事會顧問.並任“經濟研究”、“中國農村經濟”(創辦)、“生態經濟”等5個全國性學術刊物編審、編輯部主任、常務副主編、副社長等,享受國務院有突出貢獻政府特殊津貼。入選《中國當代名人錄》、《中國當代經濟學學者辭典》、《中國當代知名學者辭典》、《中外名人辭典》、《世界名人錄》、美國《世界名人錄》、英國劍橋國際傳記中心《世界專家名人錄》等34種。

緒論


  
我們必須時時記住:我們統治自然界,決不象徵服者統治異民族一樣,決不象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樣,——相反地,我們連同我們的肉、血和頭腦都是屬於自然界、存在於自然界的;我們對自然界的整個統治,是在於我們比其他一切動物強,能夠認識和正確運用自然規律。
——弗·恩格斯《自然辯證法》
一部人類發展史就是一部物質生產史,也就是一部人類與自然生態系統之間的物質與能量變換的歷史。人類是自然生態系統的歷史產物,但它誕生之後又開始獨立於自然生態系統之外,在“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歷史過程中,人類學會了如何從自然生態系統中獲得物質和能量,以維持自己的生存和發展。隨著勞動經驗和人類智慧的積累,經濟系統逐漸形成並與自然生態系統緊密相連形成生態經濟系統。隨著生產的發展和人類活動的加強,經濟系統與自然生態系統關係更加密切,相互作用愈益強烈,生態經濟系統作為一個大系統所顯示出的特性越來越明顯。系統如何發展對社會經濟效益及人類發展前景的影響十分重大,實踐的需要把對生態經濟系統的研究提到理論家的案頭,而且正在日益引起更為普遍的人們的熱切關注。
歷史發展到近代,自然界向人類提出了嚴重警告。提示人們不要向自然生態系統無止境地索取,必須注重調整經濟系統本身及其與自然生態系統的平衡關係。面對著嚴峻的現實一時間議論紛紛。生態學家呼籲保護環境、限制資源的過度開發,採取各種措施制止污染;經濟學家則強調注重生產力的合理布局和自然資源的有效利用、生產技術的提高和生產關係的改進;生態經濟學家開始注意到生態系統的經濟效益和經濟建設的生態效益問題,大聲疾呼發展社會經濟必須科學地處理生產建設和環境系統之間的平衡關係,講求經濟效益不能同生態平衡脫節,但其中有相當部分的觀點都不能將經濟和自然環境當作一個大系統中的兩個子系統來作全面的系統考察,而要真切地把握生態經濟系統的發展規律,只有深入地洞悉了生態系統和經濟系統之間的相互關係及生態經濟系統的形成發展過程之後才能做到,所以對生態經濟系統進行客觀上的分析、研究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第一,系統考察生態系統和經濟系統的相互作用、相互依賴的關係,有利於人們正確選擇經濟發展的方向:取得最大生態經濟效益。人類為了生存和發展,就必須進行物質生產,就不可能離開自然環境中的光、熱、空氣、水分,就不可能離開存在於自然環境中的各種有生命的和無生命的資源。這不因社會制度的不同而變化。因此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能量變換的一般條件,是人類生活的永恆的自然條件。人類全部的經濟活動歸結起來就是經濟系統與生態系統之間的物質與能量的轉換。由於一端是社會的經濟系統,一端是自然的生態系統;故生態經濟系統具有社會的和自然的二重屬性。
就其社會屬性而言,不同制度的社會所形成的經濟系統大不相同,經濟系統發展的決策權操縱在不同的階級手裡,對系統所追逐的目標就有區別,因而經濟系統與生態系統之間的關係也就不同。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資本家所追求的是最大利潤,恩格斯曾經預言過:“在資本主義國家中,蒸汽機的第一需要和大工業中差不多一切生產部門的主要需要,都是比較純潔的水,但是工廠、城市把一切水都變成臭氣衝天的污水”。2009年12月7日至18日在哥本哈根召開的世界氣候變化大會上人們對世界氣候變化的擔心,正好說明了自16世紀西方世界工業革命以來,人類對自然界的過度掠奪造成的負作用積累的成果,反過來對人類發生的報復也正迅速以人們不願看到的局面顯示出來了。會前,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業委員會(PICC)發布了第四份氣候變化評估報告,報告稱,氣候系統的變暖已經在全球大氣和海洋平均溫度上升等觀測結果中得到明顯體現,如果不採取行動,人類活動導致的氣候變化可能帶來一些“突然的和不可逆的”影響。而英國著名救援組織樂施會11月25日公布的一份報告顯示,過去20年內全球發生與氣候相關的災難數量增加了3倍。20世紀80年代初期,全球平均每年發生120起天災,而現在這一數字已增至500起。此外,據聯合國統計,因極端氣候頻頻襲擊地球,上世紀90年代的10年間,導致20多萬人死亡,財產損失上千億美元。
我們是社會主義國家,社會主義基本經濟規律決定我們的生產目的,是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這就要求我們科學地分析經濟系統與生態系統之間的關係。摸清生態系統的發展軌跡、特性。正確選擇經濟系統的發展方向,建立與生態系統呈最佳結合狀態、彈性最大、結構合理的經濟系統,獲取最佳經濟效益。
我們應該將經濟系統與生態系統當作一個大系統中的兩個子系統來看待,生態系統的破壞必然使社會各個生產部門之間的比例關係受到影響,因為自然生態系統本身的發展要求建立在其上的經濟系統各個部門之間保持一定的比例關係。相反,經濟系統的合理髮展,也能促進生態系統朝著有利於人類的方向演進,所以我們在考察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成果時,不僅要從經濟方向去看,不僅要用經濟效益去衡量我們的工農業生產,而且要從兩個子系統之間的相互關係去考慮問題處理問題,只有這樣,才能在保持生態系統平衡的前提下,充分地、有效地利用各種自然資源,使整個經濟系統取得最大經濟效益。
第二,歷史地考察生態經濟系統的形成發展過程,有助於人們正確認識客觀規律,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造福於人類。縱向地考察生態經濟系統的形成及發展軌跡,可以從漫漫的歷史長河中找出生態經濟系統發展的客觀規律,把握住兩大子系統聯繫的主要紐帶及各個不同發展階段的主要矛盾、次要矛盾,正確地把握現在和科學地預測未來,以便充分地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造福於人類。
在人類末出現之前,生態系統按照自己的規律發展著,自從人類產生後,由於生產的發展和人類活動的增加,對自然生態系統的影響越來越大,起初人類為了對付自然求得生存而結成氏族、部落,靠採集和狩獵為生,後來農業發展起來了,但這時經濟系統仍然十分微小而簡單,對龐大的自然生態系統影響不大,生態經濟系統呈平衡狀態,隨著人類生活條件的不斷改善,人口數量迅速上升,對自然生態系統的需求和開發也隨著增大和加強,生態系統與經濟系統之間的物流、能流明顯增大,特別是歐洲產業革命和工業生產的發展,原始的平衡打破了,人類對自然的影響呈十倍、百倍的增加,人類的生活水平得到顯著提高,經濟系統的結構也日益複雜和完善化。“但是,我們不要過分陶醉於我們對自然界的勝利,對於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每一次勝利在第一步確實取得了我們的預期的結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卻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預料的影響,常常把第一個結果取消了。”(《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517頁)發展生產的盲目性和掠奪性所帶來的後果是甚為嚴重的。水土流失、資源浪費、環境污染、能源衰竭、氣候失凋等問題嚴峻地向人類提出了挑戰。
通過對生態經濟系統發展的歷史考察,使人們認識到如何調整生態系統和經濟系統的關係已成為迫在眉睫的問題了。
自然規律雖然是不可違背,但卻是可以認識和利用的。勞動創造了人,也創造了人類的智慧。人不僅可以認識自然,而且還可以能動地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生態系統發展規律服務於經濟系統發展的需要。在實踐中“我們一天天地學會更加正確地理解自然規律,學會認識我們對自然界的慣常行程的干涉所引起的比較近或比較遠的影響。特別是從本世紀自然科學大踏步前進以來,我們就愈來愈能夠認識到,因而也學會支配至少是我們最普遍的生產行為所引起的比較遠的自然影響。”(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518頁)只有當我們從歷史的角度全面地把握生態經濟系統的發展規律,才能制定正確的經濟政策、方針、戰略和發展措施,形成最佳經濟系統,創造良好的生態環境和生產最多的物質產品以滿足全人類物質文化生活的不斷增長的需要,造福於人類。
第三,全面地考察研究生態系統與經濟系統的關係可以幫助人們深化對客觀規律的認識,獲取最大的社會效益。評價一個國家、地區的發展程度,不能只看它的經濟效益如何,還必須考察其社會效益怎樣、生態效益怎樣。要提高社會、生態效益必須深刻認識生態經濟系統的運動規律,並正確地運用它。
人類要長久地生存下去,不僅僅需要物質和能量,還需要有一個良好的環境和社會精神風貌。由於近代工業的發展,三廢對人們的毒害十分嚴重,英國倫敦的“霧都事件”造成幾千人中毒死亡,引起社會動盪不安。許多國家由於居民用水被污染造成大量怪胎、怪病,嚴重地影響了人口素質的提高,帶來一系列社會問題。由於近年來大國之間為爭奪世界霸權,進行核力量競賽,放射性元素的污染已嚴重地威脅著整個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恐怖的煙雲籠罩著人類。由於一部分人對人類前途感到悲觀失望而導致道德淪喪,社會風氣日下。由於已開發國家對世界資源的掠奪(象日本、美國對東南亞、非洲森林的掠奪)大片森林正在從地球上消失,人類的“肺葉”——熱帶雨季森林也將會於50年後從地球上消失(按現在的砍伐速度進行的預測)世界氣候的惡化使許多居民在災難的不斷襲擊中度過。
由於對森林植被的過度破壞,1981年6月下旬與9月中旬在四川盆地東部、西南部、西部和北部地區先後發生暴雨,造成了嚴重的洪澇災害,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25億元。受災面積達138個縣,222400個生產隊,2000多萬人,被淹縣城57個,場鎮776個,受災後成千上萬的人無家可歸,無工可乾,四處流浪、乞討,造成十分嚴重的社會影響。1998年持續3個月的特大洪澇災害造成2229萬公頃良田受災,4150人死亡,685萬間房屋倒塌,直接經濟損失2551億元。由於非洲植被的破壞,大面積的土地被沙漠吞噬,旱魔、饑荒正威脅著上千萬的非洲難民們的生活。
由於工業三廢的污染,不少過去的旅遊勝地、名勝古蹟變為廢地、廢品,北京東南化工區排放的二氧化硫、二氧化碳、氮氧化合物溶解在降水中,使降水酸化,造成以碳酸鈣為主的漢白玉雕的金水橋欄腐蝕剝落、紋絡不清。世界奇蹟之一與金字塔齊名的埃及獅身人面像,由於所在地吉澤市的污濁空氣,使它——這個龐然大物在健康地經歷了幾千年的人間滄桑之後,患了嚴重的“濕疹病”而奄奄一息,它的脖子在脫皮,四肢的皮膚也在一片一片地剝落,腋窩處在腐爛,有似麻風病狀。這些文化古蹟是幾千年人類文化的一部分,喪失於人類本身對生態系統的無知確實算得上是一件憾事!
這些都是人類在發展經濟系統時的盲目性造成的,對於生態系統與經濟系統的關係的盲目無知,必然導致生態系統的破壞,最終還是返回來影響人類自己的生存和發展。所以,我們在進行社會主義建設時,在協調生態經濟系統中兩個子系統的關係時,不僅要注意經濟效益、生態效益;還必須注重其對社會效益的影響,使其有利於社會效益的不斷提高。
第四,深入地考察生態經濟系統的發展規律,可以加強人們對人類自身的認識,促進人類本身的發展。生態經濟系統的發展史不僅是自然生態和社會經濟的發展史,而且也是一部人類自身發展的歷史。透過生態經濟系統的發展史可以看到人類在與自然環境的拼搏、適應、改造、主宰的過程中所留下的足跡。“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人類從自然生態系統中掙脫出來,又依賴於它的存在和發展,為了求得自身的發展,人類創造了石器、發明了弓箭,火的使用更使人類的智力大大地跨進了一步。為了免於荒季的飢餓,為了從生態系統中獲取更多的能量和物質,人們開始了種植業和畜牧業,後來便經歷了手工業、商業和近代工業的發展,人類在一代一代地向文明邁進,人類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也的確是在一代一代地迅速增加。但是,在創造了這些財富的同時,人類也同時為自己創造了災難——30個危機,這種災難嚴重地影響著人類自身的發展。
深入地把握生態經濟系統的發展規律,正確地認識人類自身在這個大系統中的地位和作用,科學地分析人與自然的關係及人類自身發展規律,對於促進人類自身的發展是必不可少的。
我們強調保護生態平衡、保護自然資源,但決不能因此而用保護和改善環境的名義來要求人類回到原始時代去,不能因此而否定當代經濟、科學技術的發展,當然也不能片面追求高效益的經濟發展而肆意破壞生態系統。本書最大宗旨就在於幫助人們把生態系統和經濟系統當作一個大系統中的兩個子系統,當作一個緊密聯繫的整體,從全面地、系統地、發展的觀點去觀察、分析和處理當代經濟建設與生態系統之間的矛盾和問題。促進社會、經濟、環境的協調發展。

第一章自然生態系統的形成及演變

一、地球的形成和發展

1、地球的形成和發展
2、生命的誕生

三、陸地生態系統的形成及發展

1、水陸變遷和動植物登入
2、陸地生態系統的形成及發展
3、動物在適應環境的過程中發展
4、人類的出現

第二章 向生態經濟系統的演變

一、自然生態系統的基本構成

1、綠色植物
2、養生物
3、還原者

二、原始人與自然生態系統的關係

1、取食
2、居住
3、與野獸、疫病,惡劣氣候的鬥爭
4、氣候(季節變化),生態系統結構的重組對人類的影響
三、原始人的圖騰崇拜與人類對生態系統的認識
1、對於生命的統一性的認識
2、對於自然現象的不理解和恐懼
四、原始人的婚姻方式與原始經濟系統的形成的關係五、生產工具的進步是自然生態系統向生態經濟系統轉變的真正動因
1、在舊石器時代的早期,人類開始學會了使用和製造簡單的工具
2、火的保存、使用和控制
3、摩擦生火
4、弓箭的發明
5、火耕農業的出現
6、耒、木耜、石鐮、石耜、骨耜、石磨盤的發展促進了耜耕農業的形成和發展
7、畜牧業的發展
8、揉皮工具
9、陶車的發明使制陶術盛行起來
10、石鏟、石犁的出現,促進中耕技術的發展
11、冶銅術的發明是人類歷史上劃時代的成就,它導致了冶銅手工業的發展

六、神話中的生態經濟學

1、人與鳥獸的友好關係
2、人類終能戰勝自然災害,在自然面前取得勝利
3、只有當經濟系統與生態系統和諧的融為一體時,人才最美滿最幸福
4、對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

第三章 生態經濟系統自身的發展過程

一、發育階段

1、人口數量的增長
2、社會分工的出現
3、生產技術的低下
4、社會財富的相對集中
5、國家的出現對生態經濟系統的影響
6、經濟目標的狹小性
7、開發領域的拓展與生態系統的破壞
8、小區域的生態經濟系統的形成

二、成長階段

1、人類需求的增長
2、人類知識的積澱和近代科學技術的發展
3、人口數量的膨脹
4、經濟效益的正增長與負增長同時上升
5、經濟系統的無限需求與生態系統的有限供應
6、經濟系統的內部阻滯與資源的浪費
7、人類已陷入30重重大危機之中

三、成熟階段

1、人類認識水平的飛躍
2、科學技術的巨大進步
3、全人類經濟活動的協調性
4、人類返歸於自然

第四章 生態經濟系統構成的分析

一、基礎層(自然生態系統)

l、農田生態系統
2、森林生態系統
3、草原生態系統
4、淨水生產系統

二、開發層

1、種植業
2、林果業
3、畜牧業
4、漁業
5、旅遊業
6、建築業
7、採掘業

三、增值層

1、增值層的特性
2、增值程度及制約因素的分析

四、價值實現層

1、系統的價值實現者
2、價值實現層的紐帶作用
3、價值實現層的協調作用
4、價值實現層的信息傳遞作用

第五章 生態經濟系統的基本原理

一、經濟系統的發展必須在生態系統自我調節能力的閥值以內
1、生態系統的供給能力
2、生態系統自我調節能力的閥值
二、生態經濟系統內的兩個子系統既相互獨立又相互依存緊密相連
1、生態系統的規律
2、生態規律與經濟規律的一般聯繫
三、生態系統都有向“頂極”演替的趨勢,但是由於經濟系統的制衡,演替過程將大大減慢

第六章 對人類歷史的重新劃分

一、馬克思主義傳統理論對人類歷史的劃分
二、根據生態經濟系統的發展規律對人類歷史所作的劃分
1、攝取經濟時代
2、生產經濟時代
3、開發經濟時代
4、增值經濟時代
5、生態經濟時代
6、宇宙經濟時代

第七章 能量價值論

一、勞動價值論分析

1、勞動價值論
2、勞動價值論的局限性

二、能值價值論分析

1、能值價值論
2、能值價值論分析

三、其他價值理論

1、有效資源價值論
2、收益決定價值論
3、使用價值決定論
4、勞動價值泛化論
5、主觀價值論,即邊際效用論
6、均衡價值論,即均衡價格論
7、三元價值論
8、要素價值論
9、大系統價值論
10、資源貢獻價值論

七、能量價值決定論

1、生態系統的生態價值決定
2、自然資源的價值決定
3、廣義商品的價值決定

十、能量價值論的意義

1、能量價值論告訴人們,增長並不等於發展
2、能量價值論證明自然資源也是生產性資產,應該引入資產表
3、能量價值論強調生態價值也應列入人類資產總表
4、能量價值論告訴人們,人類勞動並非只給自己帶來福音能量價值論證明了負價值的存在
5、能量價值論證明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高速發展是以犧牲世界生態系統
6、能量價值論告訴人們,能量是世界發展和演進的動力

  

附錄一:

“珍惜土地,保護資源,節制人口,控制污染,發展經濟,造福子孫。”倡議書

  

參考文獻

(1)《資本論》(1954年人民版),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 (1979年人民版)
(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
(4)《人類處在轉折點》羅馬俱樂部研究報告,米哈依羅·米薩諾維克、愛德華·帕斯托爾著,劉長毅、李永平、孫曉光譯,中國和平出版社1987年出版
(5)《生態經濟學新論》嚴茂超著,中國致公出版社2001年出版。
(6)《人口、資源與環境經濟學》張象樞主編,化學工業出版社2004年出版
(7)《繁榮地走向衰退》霍華德·T·奧德姆、伊莉莎白·C·奧德姆著,嚴茂超、毛志峰譯,中信出版社2002年出版
(8)《生態經濟系統能值分析》藍盛芳、欽佩、陸宏芳編著,化學工業出版社2002年出版。
(9)《都市生態經濟與能量》黃書禮著,詹氏書局2004年出版
(10)《熵:一種新的世界觀》傑里米·里夫金、特德·霍華德著,呂明、袁舟譯,上海譯文出版社1987年出版
(11)《聚焦:勞動價值論在中國理論界》郭京龍、李翠玲主編,中國經濟出版社2003年出版
(12)《經濟價值論再研究》晏智傑著,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出版
(13)《生態經濟學》唐建榮主編,化學工業出版社2005年出版
(14)《B模式》(美)萊斯特·R·布朗著,林自新、暴永寧譯,東方出版社2003年出版
(15)《我們共同的未來》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編著,世界知識出版社1989年出版
(16)《生態容量及環境價值損失評價》劉年豐主編,化學工業出版社2005年出版
(17)《環境與資源價值評估——理論與方法》(美)A·邁里克·弗里曼著,曾賢剛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年出版
(18)《環境經濟學》王玉慶主編,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2年出版
(19)《環境經濟學》宮本憲一著,朴玉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4年出版
(20)《勞動價值論》錢津著,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年出版
(21)《反熵·生命意識·創造》謝謝嘉幸著,工人出版社1989年出版
(22)《珍惜地球》(美)赫爾曼·E·戴利、肯尼思·N·湯森編
(23)《我們的地球》陳南、各舸、繆紳裕、蔡亞娜著,廣東人民出版社1999年出版
(24)《生態經濟學》王松霈著,陝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出版
(25)《國際戰略資源調查》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世界經濟研究所著,2005年8月時事出版社出版
(26)《人類向何處去》[蘇]格·沙赫納扎羅夫著 1987年3月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
(27)《地球時代》周戟著 1999年1月武漢測繪科技大學出版社出版
(28)《未來文明的原點》[日]星野 芳郎著 1985年1月哈爾濱工業大學出版社出版
(29)《覺醒的地球》[英]彼得·拉塞爾著1991年6月東方出版社出版
(30)《創造美好的生態環境》余謀昌著 1997年12月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
(31)《資源戰爭之謎》龔臣編著 2009年1月光明日報出版社出版
(32)《生態經濟學》許滌新主編 1987年9月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
(33)《千年生態系統評估報告集(一)(二)》聯合國秘書處安南頒布趙士洞張永民 賴鵬飛譯 2007年5月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會出版
(34)《當代環境問題導論》赤志功著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
(35)《世界經濟千年統計》[英]安格斯·麥迪森著2009年1月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
(36)《生態經濟學通論》姜學民 徐志輝著1993年中國林業出版社出版
(37)《世界歷史統計》[英] B·R·米切爾編2002年10月經濟科學出版社出版
(38)《環境荷爾蒙》胡經之主編 1999年4月海天出版社出版
(39)《人類發展史》吳汝康 吳新智 邱中郎 林聖龍著1978年1月科學出版社出版
(40)《地球的一生》陳之榮編著1983年2月科學出版社出版
(41)《簡明科學技術史話》申漳著1981年7月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
(42)《生物是怎樣進化的》劉後一 陳淳 王幼於著1982年10月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
(43)《中國神話傳說》袁珂 著 1984年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出版
(44)《神話研究》茅盾著 1981年4月百花文藝出版社出版
(45)《諸神的起源》何新著1986年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
(46)《中國古代史》朱紹侯主編1982年7月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
(47)《天人和諧價值觀發微》趙安啟,張宏程,全銳著,《理論導刊》2006.4”
(48)《人論》[德]恩斯特·卡西爾 著 上海譯文出版社1985.12

後記

世界科學技術在飛速發展,社會經濟也在高速前進,然而,人類所面臨的生存空間,也以同樣甚至更快的速度縮小著,如何正確認識人與環境和生態與經濟的關係已成為全人類的首要問題了,對於生態經濟問題我是一個門外漢本無資格著書立論,班門弄斧,但又無奈於個人對生態經濟問題的熱忱關注,總想藉助於什麼手段將這種熱忱傳染給更多的人們,於是斗膽探索,廣泛收集資料積極向名家求教,於1990年1月寫成《網·結構·軌跡》並由武漢理工大學出版社出版,《網·結構·軌跡》曾先後得到過原中國社科院副院長劉國光、中國社科院農經所王松霈、原湖北省社科院院長夏振坤、副院長廖丹清、原武漢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伍新木、原中國農業培訓中心主任戴雄武,湖北省社科院研究員於真、原湖北科技報副總編王敏章、山東青島大學外貿系姜學民等老師教授的指導和肯定,1992年《經濟學動態》第六期發表《要重視生態經濟研究》專文推介《網·結構·軌跡》。1996年被收入國家《21世紀可持續發展戰略的理論基石》一書。
20年過去了,雖然人類保護環境的努力一直沒有停止,但還是跟不上破壞的速度,人類面臨的危機絲毫沒有減輕,反而還有所加重。所以現在又對《網·結構·軌跡》作了較大修改和補充後,再次奉獻給社會,希望能引取人們的關注,並能幫助喚醒更多人的生態環保意識,為保護我們人類共同的家園而努力。王松霈老師聽說我要再版《巨觀生態經濟學》,很高興地親自為我作序,在此對王老師二十多年來對我有如父親般的關愛和培養表示衷心的感謝!
作者
2010年3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