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濟島戰俘營

巨濟島戰俘營

巨濟島戰俘營位於韓國最南端。建立了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戰俘集中營。關押的朝鮮人民軍戰俘有15萬人,另有2萬多名中國人民志願軍戰俘。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巨濟島戰俘營
  • 地理位置:韓國最南端
  • 建立時間:1952年初
  • 相關歷史:韓戰
歷史背景,日常生活,相關介紹,事件經過,事件結束,紀念,

歷史背景

巨濟島位於韓國最南端。1951年初,聯合國軍確定在巨濟島建立戰俘營,最初的計畫是收容6萬名戰俘,後來擴大到能夠收容22萬名戰俘的規模。
從1951年2月初開始的建立戰俘營工程的進展很快,先期到達的俘虜們在自己被收容的地方立起籬笆,設定鐵絲網,在用推土機推平之後的巨濟島原野上架起了一頂頂帳篷。隨著天氣的變冷,這些帳篷被半永久性的建築物所替代。此外,在巨濟島還設定了擁有3000個床位的第64野戰醫院,以及總計2500個床位的2個附屬醫院(療養所)。為了便於俘虜及物資的海上轉運,在巨濟島還建有5個碼頭。
巨濟島戰俘營的編號由兩部分組合而成,前一位數字(6、7、8、9)代表所在的區域,後一位數字(1 -- 7)代表該區域內的收容所編號。巨濟島戰俘營有4個區共28個收容所,中央谷為第6區,東部谷是第7、8、9區域,每個收容所配置收容6000人。
在這個期間,從原州、永登浦、水原、堤川、大田、河陽的俘虜收容所轉運到釜山的俘虜,開始向巨濟島轉移。到6月末,巨濟島戰俘營收容的俘虜超過14萬人。根據統計,戰爭期間聚集到巨濟島的戰俘達17萬人,加上警備部隊兵力及行政人員約10萬人,使得巨濟島變成了極度飽和的人島。

日常生活

戰俘的日常生活
戰俘營作息時間
上午5點30分:起床、早飯
上午6點30:集合點名
上午7點:勞動
上午11點30分:午飯
下午1點:集合點名,下午勞動
下午4點:勞動結束
下午5點:晚飯,自由活動
下午8點:點名後就寢
戰俘營俘虜們被投入到許多種類的勞動中。他們的勞動主要是運送自己使用的物資和道路修復,屬於輕度勞動,此外,還有製衣、患者護理、炊事、木工、掃除等。並且,俘虜們還可以按照個人的意願參加每天的實際技能培訓講座。將校、患者及有特別技術的人被免除了指定的勞動。

相關介紹

巨濟島事件,是指韓戰期間,美軍在巨濟島上建立戰俘集中營的一段歷史。

事件經過

1951年11月,美軍在韓國第二大島巨濟島,建立了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戰俘集中營。關押的朝鮮人民軍戰俘有15萬人,另有2萬多名中國人民志願軍戰俘,大部分被關押在第71、第72和第86號戰俘營。
在那裡,美軍曾向戰俘進行價值觀念的教育,試圖建立反共思想。包括派來教會的神父,曾向志願軍戰俘傳教,藉此希望藉由宗教心靈的建設,來達到宣化的目的,但同化立場的付出並沒有獲得成效。在美軍的特許下,派出特工和部分曾為國民黨軍隊後被共產黨俘虜並隨後送往朝鮮戰場作戰的戰俘,在戰俘營內成立“戰俘警備隊”,許多後來選擇到國民黨所在台灣的生活的戰俘表示,在國民黨勢力下求生路,不得不將標語和圖案紋在自己的胸口和雙臂上是戰俘眾多表明立場的選擇之一,刺上的標語包括“ANTI-REDS”“殺朱拔毛”“蔣委員長萬歲”和象徵中國台灣地區的青天白日旗圖騰.
由於國民黨勢力在美國的幫助下在戰俘營中肆意虐殺志願軍戰俘,使得志願軍戰俘進行了多次暴動,戰俘營的頭目杜德將軍在1953年5月12日遭戰俘綁架,並在簽署戰俘的宣傳性檔案後被釋放。

事件結束

1953年6月8日,中國、朝鮮與聯合國聯軍簽署了遣返戰俘協定。8月5日,戰俘開始被遣返,直到9月6日戰俘營關閉。按照日內瓦公約,戰後本應將雙方戰俘無條件釋放回國,但美國卻協同國民黨特務搞了一個所謂的“自願甄別選擇”,以非人道手段(高分貝噪音、強光束照射、超高頻微波刺激等)和死亡相威脅,1.7萬的志願軍戰俘中有1.4萬被裹挾到台灣,其餘的大部分選擇中國大陸,回國後的志願軍戰士由於歷史原因受到審查,遭到不公正待遇,但在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政府開始拔亂反正,重新審查志願軍戰俘的情況,全面糾正錯誤的處分,並給予志願軍戰俘經濟上的補償,補發生活補貼,保障回國志願軍戰俘的復員生活。

紀念

現於巨濟島戰俘營遺址上,建成了一座遺址公園。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