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淀湖泥鰍

巨淀湖泥鰍

巨淀湖泥鰍,山東省濰坊市壽光市特產,全國農產品地理標誌。

壽光市歷年平均降水量591.9毫米,最大年降水量1286.7毫米,最小年降水量299.5毫米,年日照總時數平均為2761.7小時,巨淀湖面積3萬多畝,水深0.3米至1.5米不等,湖區內蘆葦茂密,適宜泥鰍生長。巨淀湖泥鰍,體長偏圓形,特別尾部更加側偏,腹部圓,頭小,口小、下位,馬蹄形,眼小,無眼下刺。泥鰍肉質鮮美,營養豐富,富含蛋白質,還有多種維生素,並具有藥用價值。

2013年4月15日,原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正式批准對“巨淀湖泥鰍”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巨淀湖泥鰍
  • 產地名稱:山東省濰坊市壽光市
  • 品質特點:體長偏圓形,腹部圓
  • 地理標誌:國家農業部農產品地理標誌
  • 批准文號:國家農業部公告第1925號
  • 批准時間:2013年04月15日
產品特點,品質特性,營養價值,食用方法,產地環境,氣候條件,底質條件,水質條件,歷史淵源,生產情況,產品榮譽,地理標誌,地域保護範圍,質量技術要求,

產品特點

品質特性

巨淀湖泥鰍,體長偏圓形,特別尾部更加側偏,腹部圓,頭小,口小、下位,馬蹄形,眼小,無眼下刺;須5對,其中吻端1對,上頷1對,口角1對,下唇2對,泥鰍的這5對須,對觸覺和味覺極敏銳;鱗極其細小,圓形,埋於皮下;體背部及兩側黑色,全體有許多小的黑斑點,頭部和各鰭上亦有許多黑色斑點,背鰭和尾鰭膜上的斑點排列成行;口須最長可伸至或略超過眼後緣;巨淀湖泥鰍的體表黏液豐富;體背及體側2/3以上部位呈灰黑色,布有黑色斑點,體側下半部灰白色。
巨淀湖泥鰍與其他地區泥鰍主要區別
品種項目
巨淀湖泥鰍
其他地區泥鰍
生活底質
以蘆葦根、莖、葉為主的腐殖質
以淤泥為主
水質
鹹淡水,鹽度3-8‰
純淡水,鹽度0‰
顏色
背部灰黑色、光滑
通體黃色或者淡黃色
體型
整體扁園形、尤其尾部
整體圓柱形、尾部略微扁平
花紋
身體斑點很少,或沒有斑點
斑點較多,或者為星狀斑點
肉質口感
肉質細膩、肉潔白;骨、刺細軟
肉質相對粗糙;骨、刺粗硬
味道
鮮香別致、濃郁,泥腥味淡
泥腥味較重
耐活力
同樣的條件耐活力強
相對差

營養價值

泥鰍肉質鮮美,營養豐富,富含蛋白質,還有多種維生素,並具有藥用價值,是人們所喜愛的水產佳品。泥鰍營養豐富,肉嫩味鮮,是淡水魚類中的上品,有水中“人參”之譽。蛋白質含量18%以上,還含有人體易吸收的各種胺基酸和維生素及鈣、鉀、鎂、磷、鐵等多種人體必需的礦物質。食之清鮮味美,是壽光久負盛名的風味特產之一。泥鰍所含脂肪成分較低,膽固醇更少,屬高蛋白低脂肪、低膽固醇食品,且含一種類似廿碳戊烯酸的不飽和脂肪酸,有利於人體抗血管衰老,故有益於老年人及心血管病人。泥鰍和豆腐同烹,具有很好的進補和食療功用;還可套用於消渴:泥鰍、鮮荷葉共煮湯食。
泥鰍含優質蛋白質、脂肪、維生素A、維生素B1、煙酸、鐵、磷、鈣等。其味甘,性平,有補中益氣、養腎生精功效。對調節性功能有較好的作用。泥鰍中含一種特殊蛋白質,有促進精子形成作用。成年男子常食泥鰍可滋補強身。有暖中益氣、清利小便、解毒收痔之功效。泥鰍肉質細嫩,營養價值很高,其滑涎有抗菌消炎的作用,可治濕熱黃疸、小便不利、病後盜汗等症。
泥鰍一般人群均可食用,特別適宜身體虛弱、脾胃虛寒、營養不良、小兒體虛盜汗者食用,有助於生長發育;同時適宜老年人及有心血管疾病、癌症患者及放療化療後、急慢性肝炎及黃疸之人食用,尤其是急性黃疽型肝炎更適宜,可促進黃疽和轉氨酶下降;同時適宜陽痿、痔瘡、皮膚疥癬瘙癢之人食用。
古代醫書中有眾多關於泥鰍的記載。《滇南本草》記載:“煮食治瘡癬,通血脈而大補陰分。”《醫學入門》記載:“補中,止泄。”《綱目》記載:“暖中益氣,醒酒,解消渴。”等等
現代研究又表明,泥鰍補益脾腎、利水、解毒,主脾虛瀉痢、熱病口渴、消渴、小兒盜汗水腫、小便不利、陽事不舉、病毒性肝炎、痔瘡、疔瘡、皮膚瘙癢等。
巨淀湖泥鰍活體部分營養指標
項目
化驗指標
蛋白質,克/100克
≥18
脂肪,克/100克
≤5.5
鈣,毫克/100克
≥300
鐵,毫克/100克
≥2.0

食用方法

因為巨淀湖泥鰍鮮美的口味和豐富的營養,在該地創造出了花樣繁多的烹飪方法,如:砂鍋泥鰍、紅燒泥鰍、泥鰍鑽豆腐、椒鹽泥鰍、石鍋耙泥鰍、乾煸泥鰍、辣炒泥鰍、秋水芙蓉等廣為流行的地方美食名吃,深受廣大民眾的喜愛。
巨淀湖泥鰍巨淀湖泥鰍

產地環境

氣候條件

壽光地處中緯度帶,北瀕渤海萊州灣,屬暖溫帶季風區大陸性氣候。受暖冷氣流的交替影響,形成了“春季乾旱少雨,夏季炎熱多雨,秋季爽涼乾旱,冬季乾冷少雪”的氣候特點。歷年平均降水量591.9毫米,最大年降水量1286.7毫米,最小年降水量299.5毫米。年日照總時數平均為2761.7小時,日照率為49%,光照充足,全年平均氣溫12.6℃,受大陸性氣候和海洋季風的雙重影響,氣溫變化較劇烈,年溫差29.8℃,四季分明,乾濕度變化非常明顯。

底質條件

巨淀湖是壽光市唯一的天然湖泊,也是壽光自然面貌保持最原始的地方,是濰坊最大的天然濕地。最初巨淀湖面積非常大,有5萬多畝,南北長約十公里,東西寬約七點五公里,蓄水面積約二十五平方公里,後來,經過歷史變遷和良田改造,現在縮減到了3萬多畝,水深0.3米至1.5米不等。湖區內蘆葦茂密,綠浪滾滾(可占整個湖區的80%),春生秋落,年復一年,蘆葦的葉、根及水下部分(水上部分每年冬季結冰後,從冰面處將蘆葦收割,作為該地村民的一種收入)的腐爛和發酵,構成了富含有機質和腐殖質的底質;每年春、夏、秋季新生的蘆葦重新發芽、生長,茂密而發達的根系又將腐爛和發酵中產生的氨氮、硫化氫、二氧化碳等對泥鰍有害的成分吸收利用,如此的良性循環,造就了“肥而不臭”的特殊巨淀湖底質條件,為泥鰍的眾多餌料生物(如:枝角類、橈足類、水蚯蚓、搖蚊幼蟲、水生昆蟲等)提供了優越而適宜的繁育條件;同時這種獨特的底質構成也為泥鰍的棲息、生長、繁衍創造了得天獨厚的自然底質條件。

水質條件

巨淀湖位於壽光西北部,屬鹹淡水分界地區,有淄河、躍龍河、王欽河、織女河、張僧河、彌河等河流注入,但由於地處鹹淡水分界線處,湖區內的水常年含有鹽量,據測定鹽度在3-8‰之間,隨季節性鹽度差別較大,冬春季鹽度升高,夏秋季鹽度降低,這是構成了巨淀湖獨特的水質條件。
通過對巨淀湖的特殊地理環境、底質條件和水質條件分析可以看出,由四季分明的氣候條件,富含有機質、腐殖質,“肥而不臭”的地質條件,略帶鹽度的水質條件等多種因素,造就了巨淀湖一帶泥鰍資源的豐富性、個體的肥滿性和口感的鮮美性的特點,誕生了“巨淀湖泥鰍”這一優良的地方品種,成為該地民眾頗為喜愛的魚類品種。
巨淀湖泥鰍巨淀湖泥鰍

歷史淵源

巨淀湖具有悠久歷史,據《漢書.武帝》中有記載:“征和四年,三月,上耕於巨淀湖”的記載,後經考察論證,漢武帝當年耕種的地方就是在巨淀湖附近,巨淀湖已因此而遠近聞名。巨淀湖水流暢旺,物產豐饒,盛產蘆葦、魚、蝦、鴨蛋、蟹等,在過去就有“魚米之鄉”之美稱。
據《壽光縣誌》(民國志)記載:“鰌污渠中有此水涸則入泥故俗名泥鰌”。
據1981年《壽光縣農業資源調查和農業區劃報告.水產資源》第6頁“內陸水域”記載壽光“野生魚類有鯰、翹咀紅鮊、黃顙魚、烏鱧、餐條、泥鰍等”。
據《牛頭鎮村志》記載“本村漁業生產歷史悠久,資源豐富。原巨淀湖的魚蝦、河蟹聞名遐邇。魚類資源10多種,主要品種有鯽魚、鯉魚、黑魚、鯰魚、梭魚、鰱魚、草魚、泥鰍等。”另據《北洋頭村志》記載“本村處於溫暖帶季風區,屬於半濕潤地帶,動物資源、種類繁多,有哺乳動物(家養和野生)、鳥類、泥鰍、兩棲類、昆蟲類等。”
在康熙年間(1662-1722年),《壽光縣誌》和嘉慶時期《壽光縣誌》中均有“丹彌諸河產少而味美若清水泊者則水族之府也”的記載。據《北洋頭村志》記載:“清水泊位於巨淀湖北邊,南於巨淀湖相通。南北有古嶺(即古代老淄河故道)橫亘其中。來水先入巨淀湖,淤盡泥沙後,始入此泊,故名清水泊。”
巨淀湖泥鰍巨淀湖泥鰍

生產情況

2013年,巨淀湖泥鰍總面積 30000畝,年產量3000噸左右。
巨淀湖泥鰍巨淀湖泥鰍

產品榮譽

2013年4月15日,原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正式批准對“巨淀湖泥鰍”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巨淀湖泥鰍巨淀湖泥鰍

地理標誌

地域保護範圍

巨淀湖泥鰍的地理標誌保護的區域範圍為壽光市巨淀湖及其周邊蘆葦濕地。地理坐標為東經118°40′00″-118°42′00″,北緯37°03′00″-37°05′00″。

質量技術要求

  • 特定生產方式
巨淀湖泥鰍主要以天然自然繁殖和生長為主,每年也有少部分進行人工放流增殖,即每年向巨淀湖放流一定數量泥鰍苗,增加泥鰍的產出量。
泥鰍放流所需苗種全部以巨淀湖野生泥鰍為親魚進行人工繁育,待鰍苗達到2-3公分後即可向湖內放流泥鰍苗種,泥鰍苗種生產過程中嚴格按照《水產苗種管理辦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令第46號)中所有規定的各項要求組織生產。
具體方法:
(1)產地環境:主要位於巨淀湖周圍,以東南部為主,現已建成苗種繁育池120畝,水源以巨淀湖水。巨淀湖位於壽光城西北三十五華里處,自然生態環境優良,沒有受工業“三廢”及農業、城鎮生活、醫療廢棄物污染的影響,且湖內蘆葦旺盛,淨化能力強大,水質肥度適宜,泥鰍適口餌料豐富,為泥鰍的繁衍生長創造了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條件。
(2)親泥鰍的選擇及培育:親泥鰍來源於巨淀湖捕撈,採用強化餵養。
(3)苗種繁育:一般採用自然繁育法,也可採用人工催產繁育法。繁育的泥鰍苗在標準化育苗池中進行人工管理餵養,待體長達到3公分左右即可計數放流到湖內,放流工作選擇在晴天進行,放流地點選擇在水面寬闊,底質平坦的地方。
泥鰍捕撈:湖內泥鰍主要採用誘捕法和鋪設定置網具(主要是迷魂陣和地籠)兩種方法為主。
  • 產品質量安全規定
嚴格按照以上“特定生產方式”中所提到的:產地環境、苗种放養、生產管理中的生產要求之外還要符合NY 5361-2010《無公害食品淡水養殖產地環境條件》、GB 18406.4-2001《農產品安全質量無公害水產品安全要求》、NY 5701-2002《無公害食品漁用藥物使用標準》中所規定的各項指標組織發展生產,完善質量管理細則,確保巨淀湖泥鰍的質量安全。
  • 標誌使用規定相關內容
在保護區地域範圍內的所有泥鰍生產經營者,在產品或包裝上使用已獲登記保護的巨淀湖泥鰍地理標誌,須向壽光市漁業協會提出申請,並按照相關要求規範生產和使用標誌,標誌使用人應在其產品或其外包裝上統一使用水產品地理標誌(巨淀湖泥鰍名稱和農產品地理標誌公共標識圖案組合標註型式)。
(1)包裝:所用包裝材料兼顧堅固、潔淨、無毒、無異味。所有類型包裝符合GB 7718-2011的規定。
(2)包裝標識:產品外包裝上標明產品名稱、產品等級、商標、條形碼、單位名稱、單位地址、產品標準標號、生產日期(批號)、數量、毛重(千克)、聯繫電話等。
(3)貯存:貯存環境潔淨衛生、陰涼、無毒、無異味、有防鼠防蟲設備的暫養池中,遠離有毒有害並防治其他損害。
(4)運輸:運輸工具清潔、無毒、無異味,禁止與有毒、有害或有腐蝕性的物品混運,運輸途中防止日曬、風吹、缺氧和蟲害、有害物質的污染。
活體運輸時,如果近距離運輸可採用:
(1)無水濕法運輸
常溫25℃以下,運輸時間在5小時以內的,可採用無水濕法運輸。方法是:用水草置入蛇皮袋子或容器(一定要透空氣),再放入泥鰍後潑灑些水,使其保持皮膚濕潤,即可運輸。
(2)帶水運輸
水溫在25℃以上,運輸時間在5-10小時,需帶水運輸。其運輸工具可用帆布簍、大塑膠桶等。投放密度為每升水1-1.2千克。還可用塑膠袋充氧運輸,運載用的塑膠袋規格為60×120厘米,雙層,每袋裝1/3-1/2清水,放8-10千克成鰍,裝好後充氧,紮緊袋口,再投入硬質紙箱內即可起運。
(3)降溫運輸
(a)利用冷藏車或冰塊降溫運輸(此法適宜商品泥鰍的運輸)把鮮活泥鰍置於5℃左右的低溫環境內運送,在運輸中載入適量冰塊,慢慢融化、降溫,可保持泥鰍在運輸途中的半休眠狀態。一般採用冷藏車控溫,可長距離安全運輸20小時以上。
(b)帶水降溫運輸:一般6千克水可裝8千克魚,運輸時冰塊放在網斗內,並將其吊在容器上,使冰水慢慢地滴入容器內,達到降溫目的,這種降溫運輸方式,成活率較高,魚體也不宜受傷。
(c)運魚筐降溫乾運:運魚筐一般用竹篾編制而成,長方形,數個套疊起來使用。筐的內壁要敷上塑膠布,以利保持水分並避免損魚體,長80-90厘米、寬45-50厘米、深20-30厘米上下套疊起來,上面加一個淺一點的盛冰筐,放進用抹布包好的碎冰10-15千克,用繩子捆緊,即可進行運輸。
(d)二重塑膠薄膜袋充氧運輸:運程較遠的泥鰍可採用此法,每個60×120厘米的塑膠薄膜加入少量水或冰後,可裝泥鰍10千克,在包裝運輸前還要衝入足夠的氧氣最後放入厚紙箱或其他容器中。
(4)運輸途中的管理
運輸途中要及時撈除死傷鰍,撇除沾液,注意水溫的變化,防止陽光直曬和大風久吹。到達目的地後,應逐漸使水溫升高,使水溫與環境溫度接近(一般不超過5℃),以防泥鰍因溫度劇變而死亡,裝卸時要輕拿輕放,防止機械損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