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寶梅

幼喜武術,在本族排行第八,家居一高台上,後來人稱:“高山八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左寶梅
  • 外文名:Zuo BaoMei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性別:男
  • 籍貫:鹽山縣小營鄉大左村
人物簡介,人物事跡,源流,原理,行拳套用,基本功法,編輯本段通背劈掛拳對身體各部位要求,頭部,肩和肘,胯、膝、足,背、胸,腰、脊、臀,

人物簡介

左寶梅,幼喜武術,在本族排行第八,家居一高台上,後來人稱:“高山八爺”。

人物事跡

武林中就有“八極加劈掛,神鬼也害怕”的武諺。和八極拳一樣,劈掛拳也是滄州流傳最為廣泛的拳種。據說滄乾隆四十年,一位道人姓韓,留居在鹽山縣大左村的一個古廟中。左寶梅因愛好武術,經常到古廟中和韓道人談武論技。談到興處,兩人就交手試技。沒想到這個韓道人武藝高強,左寶梅是屢戰屢敗。後來左寶梅和韓道人成為至交,韓道人向他道出了自己的身世之秘。原來這韓道人是福建少林寺的和尚,因反清,福建少林寺被燒毀,他化裝成道士北上來到鹽山縣大左村,隱居在古廟中。左寶梅便磕頭拜韓道人為師,經過數年苦練,終於盡得劈掛拳之真諦,成為滄州劈掛拳名師。
左寶梅為人忠厚,性情溫和,雖然武藝高強,卻從不恃技凌人,在滄州就流傳著左寶梅以德服布販的故事。
左寶梅在望樹集為布經濟(舊時集市為買賣布匹雙方丈量尺寸、撮合生意的中間人),他為人公正,交易公平。一次,一個布販子和人發生了糾紛,他自恃身高力大,拳腳了得,就野蠻粗橫,蠻不講理。左寶梅好言相勸,他不但不聽,還口出穢言。眾人非常氣憤,紛紛讓左寶梅教訓他。左寶梅便顏悅色地對布販子說:“小伙子,不要火氣太盛。”
布販子見左寶梅是個白髮蒼蒼的老人,很不在意。他雙手抓起一個百十來斤的布包放在驢馱上,然後洋洋自得地看著左寶梅,像是炫耀自己的臂力。見此情狀,左寶梅伸出一隻手,毫不費力地抓起一個同樣大小的布包,輕輕地放在驢馱上,博得眾人齊聲喝彩。布販子見狀不言,後堅持請左寶梅到家中一坐。左寶梅知其意,就帶著徒弟潘世魁來到布販子家中。布販子寒暄一番後,就要和左寶梅比試比試武藝。左寶梅說:“咱倆不必較量,讓我的徒弟表演一套拳如何?”潘世魁領命,練了一趟劈掛拳。但見拳風迅猛剽悍,大劈大掛,起落鑽翻,擰腰發力,開合爆發;雙劈翻飛,密如風雨,快如抽鞭,勢如大河流水,奔騰咆哮,一瀉千里。練到高潮處,只見他一個撞肘擊在房山上,震得土牆顫抖,沙土簌簌落下。布販子看得眼睛都直了,對左寶梅師徒的功夫嘆服不止。
左寶梅說道:“練武首要重武德,切不可以武欺人,影響了武人臉面。”布販子連連應聲稱是。後來兩個人成了好朋友。
左寶梅將韓道人所傳“劈卦門通臂拳”苦加鑽研練習,並發揚光大,首傳其侄左華林、弟子潘世魁,後續傳至今。現已成為我國武林藝術中的一枝奇葩,廣為流傳。
通背劈掛拳
源流
通背劈掛拳,是在清朝乾隆40年(1775),少林寺反清與官軍搏鬥失敗,寺廟被焚,所有和尚四散逃生。其中一少林武僧,化成韓姓道人,雲遊至滄州鹽山大左村,留住在一古廟裡。村民左寶梅喜武,常去廟中與其切磋武功。二人相談甚歡,幾次較技,左皆敗。左遂拜其為師,敬之如父母,刻苦習練,終得通背劈掛拳之真諦。
分布
始祖韓姓道人。
一世:左寶梅(字占奎,滄州鹽山縣大左村人,生於清朝乾隆十八年,卒於嘉慶二十三年,享壽65歲)
二世:左寶梅傳:潘士奎、左華林(左寶梅之子)
三世:左華林傳:左東常、左東釗(左華林之子)
潘士奎傳:李存三
四世:左東常傳:左東越
李存三傳:蕭化成、李雲標
五世:左東越傳:左東郡
蕭化成傳:彭之珍、安亭雲
六世:左東君傳:孫振寰、左金屏(左東郡之子)、左清甲、孫玉圃
彭之珍傳:彭振麟
安亭雲傳:尹玉枝
七世:孫振寰傳:洪敦耕、施載煌、呂燦耀、楊漢國、莊昔賢、孫誌慶、陳平國、楊炯煥、李家才、鄭高能、蘇鷺建、陳超文、蘇漢珍、黃亞鄙、侯朝聲、陳發淼、黃傳勛、林志謙、王銳勛
左金屏傳:左德升
彭振麟傳:彭維忠
尹玉枝傳:趙海清
通背劈掛拳在河北滄州已廣為流傳230多年。在1934年,孫振寰先生挾技南下,並於1935年在廈門開辦《通背武術社》,廣教學生,悉心耕耘幾十年。所傳門生在諸多全省、全國武術比賽及國際自由搏擊邀請賽上,均為金銀牌獲獎者。在歐美及東南亞一帶武壇頗具影響力的《黑帶》、《武林周刊》等雜誌,把孫振寰先生稱之為“近代武林的一代宗師”。目前,此拳種已廣為流傳分布至廈門、泉州、漳州、龍巖及港澳和海外。《香港通背劈掛拳武術會》、《澳大利亞通背劈掛拳武術會》、《加拿大通背劈掛拳武術會》、《義大利通背劈掛拳武術會》等會所,均為孫振寰先生的門人所創立。
通背通背劈掛拳
通背劈掛拳是流傳於河北省孟村、鹽山一帶的傳統武術拳種,此拳演練風格獨特,行拳以掌為拳,動作工整、舒展,勁力暢達,力猛沉實,剛柔相濟,講究放長擊遠,大開大合,正劈反掛,勢如破竹。是祖國不可多得的寶貴武術文化遺產。
通背劈掛拳通背劈掛拳

源流

通背劈掛拳,簡稱“劈掛拳”,古稱“通背長拳”或“抹面拳”,相傳通背劈掛拳最初出於少林,屬通背長拳門。相傳為宋時福居禪師所創,當時少林曾邀天下十八家著名武師會於少林,演練三年,傳授技藝,少林取各家所長匯成少林拳譜。少林拳譜中有這樣的記載:“劈掛拳法非等閒,少林古剎有真傳,福居禪師傳在先,歷代寺僧苦研練”,由此可見,通背劈掛拳在當時已經有了雛形。據明代抗倭將領戚繼光所著《紀效新書》卷十四中記載“拋架子搶步披掛,補上腿哪怕他識,右橫左采快如飛,架一掌不知天地”。可見當時通背劈掛拳已有了其獨特的風格,在實戰上也有了很大的發展。
至清代乾隆年間,有出家人韓氏者,遊方至河北鹽山縣大左村,收左寶梅為徒,傳授劈掛拳“抹面拳”。左寶梅(1753-1818)後人稱“左八爺”,經十餘年苦練,藝業大成,被後人尊為通背劈掛拳初祖,尊為一世。至清同治年間,四世宗師鹽山縣肖化成傳藝於今河北孟村縣辛店村安亭雲等人,後與本地固有拳種“梅花長拳”相結合,引進“梅花五行”理論,形成了現在風格獨特的通背劈掛拳。安亭雲傳尹玉枝(1872-1956),尹玉枝民國初年擔任鹽山縣武術主考,為國家選拔了大批武術人才。尹玉枝傳給卜寨村趙海清(1900-1983)、趙海山、高憲文、劉玉增、付建侯等人。趙海清傳給郭晉武、李龍文、陳秀景、路鎮岳、趙景龍、趙俊嶺、李福生等人;劉玉增傳謝玉良、王連會、潘興贊、王光遠、盧金升、於勝利等。以下傳人有陳培吉、王少澤、張國利、張鵬等。至此為第九世。

原理

通背劈掛拳原稱“通背長拳”、“抹面拳”或“披卦拳”,“披者,打開、破開之謂也,卦者,八卦,伏羲氏所創也”,顧名思義,披卦者,指打開,破譯八卦變化之玄奧也。講究“力發於腿足,順於腰,通於背,達至兩臂”,後人傳承至今,故稱通背劈掛拳,劈和掛為本拳的兩大功法,它們有機的結合成為通背劈掛拳實用之核心。
通背劈掛拳的形成,是歷代通背劈掛拳人對自然界變化的一種獨到見解和解釋,披,指打開破解,卦指方位五行的變化,意為揭開五行相生相剋,變化無常,與不立不破,不破不立的自然規律的奧秘,使之運用於拳理之中,相輔相承,運用至純熟,可以有效的掌握自然規律,從而達到控制對方的目的。
拳訣雲“八卦者,乾三連,坤六斷,震仰盂,艮覆碗,兌上缺,巽下斷,離中虛,坎中滿,用法金木水火土”“由乾始,至坤終,陰陽迭為消長,循環無端”,具體體現於拳中,則為“動靜、開合、吞吐、攻守、剛柔、虛實”等,用功於內而型於外,封自身之五行,以克對方之五行,拳訣雲“二人相爭,先閉五行”,“金木水火土五行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劈斬之法屬金,金利如斧,能克木,由上而下,勢如破竹,以豎破橫也;向上豁打屬火,火能克金,豁掛挑撩諸勢借火焰上沖之力,以破劈打;捋帶圈攔之法屬水,水能克火,用壓撥捋攔之法以橫制豎;橫攔斜挎之法屬土,土能克水,橫推直撞之功以制順;崩打扳攪之法屬木,木能克土,向上或向下以斜勁化破橫力。如此互為克制,生克變化無窮
生克乃為辯證的統一,二人相爭 ,對立面相互轉化,互為所制,因而應處處爭取主動,使對立面向有利於自己而不利於對方的方面轉化,如通背劈掛拳步法中的繞步、弧形步的運用,以及身法的閃身斜進等,使對方處於被動狀態,再加上拳打不知,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不容其招架,不容其還手,以快打遲,以快占先,其中更有虛虛實實,實實虛虛,用虛若實,用實若虛,其機巧變化,聲東擊西,指上打下,引誘使來,發揮使去,從容應付,得心應手,則可穩操勝券矣。

行拳套用

通背劈掛拳練功六要:頂頭豎項、沉肩墜肘、含胸拔背、擰腰切跨、收腹斂臀、合膝鑽足。
通背劈掛拳習拳步驟:正、順、合、活、快、力、精、巧、妙、絕。
通背劈掛拳打法十八字訣:劈掛滾斬擂、剪采捋帶推、削卸轟纏繞、豁挑撞相隨。
通背劈掛拳行拳,氣勢磅礴,如長江大河,滔滔不絕,一瀉千里,勢不可擋。行拳以腰為軸,走輪子勁和轆轤反扯勁,要求兩臂條直,放長擊遠,講究一寸長一寸強,以長制短,兩臂大開大合,大劈大掛,兩臂交劈,勢如破竹,勁猛沉實,能放能收。步法多走繞步、跟步、碾步、闖步、搶步、墊步、倒插步,多躥蹦跳躍,靈活多變。身法閃展騰挪,起落鑽伏,有鷂子穿林之巧,狸貓撲鼠之妙,抄手起腳之勇,倒翻五擂之猛。講究“前掩胸,後走橫,上掛耳,下護襠,滾肩閃劈反扯勁,摟膝繞步把人傷”。
通背劈掛拳招法實用,手步腰三盤圓活運轉,三盤連進,反身橫擺,橫攔斜擊,以豎破橫,以橫解豎,倒掛反撩,圓斬削劈。身以閃身而進,手以滾肩而發,步以繞步為上,全身螺旋擰裹,走輪子轆轤反扯勁,見招打勢,靈活多變,一勢連三手,以長制短,以快打遲。
通背劈掛拳講究以長為主,兼容短打,縮至最小,放至最大,放長擊遠,劈掛挑撩,轆轤翻車,反扯轆轤,滾背閃劈掌,上打烏雲罩月,下走吃繞撤鎖,高來掛取斜進,低來撥拍走撐,出手不見手,遇強側門走,直來閃進加捋帶,橫來挑按轉身攻,手起先撩陰,開合來傷人,有開自有合,拳到必用搓。

基本功法

通背劈掛拳手型,以掌為拳,掌為柳葉掌,拳為四平拳,另外還有散掌、勾手等。步型主要以馬步、弓步、仆步、虛步、歇步為主,步法有跟步、闖步、盤步、倒叉步、套環步、碾步、行步、繞步、扣步、翻身步等。
通背劈掛拳功法包括樁功、臂功、腰功、腿功等,通背劈掛拳樁功包括馬步樁、弓步樁、虛步樁、獨立樁等,臂功包括壓肩、盪肩、活肩、開肩、左右單劈手、前抱後橫、左右捎錘、劈抱、抽鞭、豁括掌、烏龍盤打等,硬功有打樁、踢樁、摔手、各種排打功。
通背劈掛拳腰功包括涮腰、磨腰、吊腰、探腰,動步的三環套月、烏龍盤打、黃龍擺尾、倒翻五擂、鷂子穿林、左右捎錘等,通背劈掛拳腿功除一般的壓腿、踢腿外,還有以上講的各種步法,動步的有遛腳勢、抄手起腳、五子登科、野雀蹬枝,各種走樁、繞樁、踢樁、勾樁等。
通背劈掛拳對練打手有三靠臂、八步打、通臂錘、對拆手等,此外還有專門用於練功的大架子,講究柔拉慢練,運功調氣,內外相合,舒臂順腰,內外兼修。再就是包羅各種打法、用法的趟子拳,著重體現了通背劈掛拳中豎勁與橫勁,立圓與斜圓的相互關係,這些都是先人們不願外傳的內門中功夫。

編輯本段通背劈掛拳對身體各部位要求

頭部

頭要上頂,頸要豎直”練拳時,以頭為周身之主,頭要保持中正,頸部要有意識地豎起來,好像頂著東西怕掉下來一樣。但不可僵挺,要自然舒松豎直,既能領起精神,又能靈活地領導軀幹。另外神態要自然,不可皺眉怒目、咬牙切齒,精神要集中,口宜自然閉合,牙齒上下相扣,舌尖上頂上顎(上齒根),注意下頜內收,左右擺頭,眼隨手走。

肩和肘

“肩要松,肘要墜”即沉肩墜肘。練拳時,要時刻注意松沉肩關節,松墜肘關節,肩窩處稍向後服引,可使上肢舒展,使上肢肌肉、關節產生爭衡力量,從而動作勁力沉穩紮實。松肩與舒胸相結合,有利於氣沉丹田。動作忌聳肩縮頸,一是不美觀,二是影響勁力的順暢發揮,也不利於行氣,不順則滯,影響周身動作,達不到周身完整一氣。
手“撐掌坐腕,拳如卷餅”,基本掌型要求腕部下塌(坐腕),掌心向前下方,具有向前頂和向下按的力量,五指併攏,手的各部位不能鬆弛懈怠,如此易於增長指、腕的撐力。握拳要求握緊(不含虛拳),要拇指曲起扣壓在食、中指中節上,餘四指向里卷緊,所謂握拳如卷餅,拳向前出擊,不可曲腕,拳面略向前下傾斜,力量貫在拳的最前端,即力達拳面。

胯、膝、足

“胯要松要縮,膝要扣要活,足要平要穩”練拳要求兩腿進退穩健,機敏靈活,腰要活,胯要松,即“擰腰切胯”,胯隨腰動,胯能催膝,膝能催足,兩腿彎曲要適度,膝尖向內扣緊,方能步法沉實穩健,兩腳平穩,足心空懸,五趾扣地,足力方厚,即“扣膝鑽足”,身體旋轉擰腰坐胯,擰腳尖擺腳後跟。

背、胸

“背要拔,胸要含”,即含胸拔背,拔背又叫緊背、圓背,由於頭部向上領頂,腰部下塌,使脊背有上下挺拔的感覺,含胸又稱舒胸、松胸,指胸部舒松含蓄,不可挺胸,這樣有利於氣的下沉。忌胸部硬挺或弓背縮胸,使胸部突出,兩肩後張,弓背彎腰都是錯誤的。

腰、脊、臀

練拳之時身體左旋右轉,變招換勢,著重身體周身的完整和協調,腰起著主宰的作用,所以腰要剛中寓柔,松展自然,堅韌而富彈性,成為發勁的主宰和上下肢協調的樞紐。塌腰決不是使腰脊僵硬,“身如弓,拳如箭”脊正身才正直,姿勢才能正,重心才能平衡穩定,要注意頂頭、塌腰、收臀,脊椎自然不會歪斜,脊椎要隨動作的伸縮而伸縮,隨動作的轉側而轉側,但不可故意扭曲和搖擺,脊不正則氣不舒,勁則不整。同時臀部不可翻突,要有意識的向里收斂,“谷道上提,提肛裹胯”有利於氣沉丹田,有蓄勢待發之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