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右為難:中國當代思潮訪談錄

左右為難:中國當代思潮訪談錄

《左右為難中國當代思潮訪談錄》是2012年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蕭三匝。本書是作者專訪李澤厚、徐友漁、許紀霖、汪暉、陳明、蕭功秦等九位當代中國思想界比較活躍的學者的實錄。

基本介紹

  • 書名:左右為難:中國當代思潮訪談錄
  • 作者:蕭三匝著
  • 出版社:福建教育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2年11月
基本信息,書籍內容,書籍意義,

基本信息

左右為難:中國當代思潮訪談錄
出版社:福建教育出版社
作者:蕭三匝著
出版時間:2012年11月

書籍內容

蕭三匝的《左右為難:中國當代思潮訪談錄》為我們這個時代知識界的思想能夠抵達怎樣的廣度與深度,留下了一份饒有意義的備忘錄。自然,求全責備的讀者馬上就會指出,這份思想者名單缺了秦暉、朱學勤、劉小楓、甘陽等人,不那么完整。確實,若作者能夠對以上幾位學者進行同樣的深度訪談,則這個思想備忘錄的價值就更高了。
即便如此,《左右為難》仍然值得那些對中國當代思想界的光譜感興趣的青年人作為入門讀物來閱讀,也值得試圖研究當代思想人物的主張及其聚散離合過程的國外學者注意。縱覽這本訪談集,會發現其圍繞的核心問題就是如何診斷當代中國的現實,以及今日中國應該向何處去。套用歷史學者盧漢超的說法,存在著“唱盛中國”與“唱衰中國”兩種派別,前者以王小東、陳明等為代表,認為今天的中國確實是1840年代以後最強盛的歷史時期,無論是人民生活水平還是綜合國力,以及在國際上的影響力都達到了一個相當高的程度,當然,他們也並不否認中國社會仍然存在種種迫切的問題需要回應;而後者以徐友漁、劉軍寧等為代表,認為如今中國的崛起付出了慘痛的代價,腐敗、貧富兩極分化、道德衰敗等像癌細胞一樣在侵蝕著中國這個“巨人”。
診斷之後是開處方,顯然《左右為難》中的相當部分學者的眼光是“向下”的,與1980年代新啟蒙運動時期的“得君行道”的政治想像不一樣,今天的學者如徐友漁、陳明、蕭功秦等人都是寄希望於公民社會的成長,包括像李澤厚這樣的上世紀80年代知識界精神領袖,都認為今天中國的希望在民間和媒體,以及中產階級在公共意識和政治意識方面的覺醒,他們走的是王陽明所謂“覺民行道”的道路,尤其是作為新權威主義者蕭功秦的這一轉向值得讀者留意。這也充分說明隨著這三十年來中國社會的發育和成長,知識分子已經意識到不能依靠對高層政治的單向度想像來實現社會和政治的現代轉型。其中倡導儒家的陳明的言論很值得注意,他不像蔣慶那樣鼓吹政治儒學,也坦承不想做“帝王師”,而是主張將儒學社會化和生活化,讓儒學成為道義缺失的中國社會的義理資源,其態度之誠懇、心態之開放、言論之平實恰恰說明了真正的儒者應該具有的氣象與風度。

書籍意義

自由主義論述在近二十年的中國思想界似乎漸成衰勢,更多的年輕學者被古典主義、國家主義、左翼理論等各種思潮裹挾而去。在一個群雄逐鹿的世界,缺乏國際關係和國際理論的建構是不是構成了自由主義在思想架構上的短板,這還有待時日來觀察,但從近些年的民族主義思潮、國學熱、基督教和佛教熱等來看,當代中國的自由主義確實面臨著強有力的挑戰。簡言之,它在國家利益和國際秩序方面的論述相對單薄,在人生意義和文化倫理等方面更是保持著相對的沉默。徐友漁的論述在這方面就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他認為“價值觀跟文化觀我們是主張多元的,有一套特定的自由主義的文化立場跟特定的價值觀我認為是不對的,那樣的話,恰好就違背了自由主義的原則。自由主義只是提供大家說話的平台。”這是否與自由主義在學院的邊緣化有內在的關聯,尚有待進一步考察。
代表性問題也是這部訪談集的一個核心議題,王小東就認為自由派精英在當代中國是漂浮在雲端的不接地氣的既得利益者,根本代表不了在改革開放過程中實實在在地得到了實惠的民眾的心聲,而在汪暉看來,當今世界最大的問題是國家公司化、政黨國家化、媒體政黨化、政客媒體化,因此,政黨與媒體都喪失了代表性(這與李澤厚對學術界不寄予希望,而寄予媒體形成強烈對照),這是公共性遇到的危機。顯然,汪暉對當代中國媒體乃至知識界能否深化對公共議題的討論頗感懷疑。正因為此,在這個分化的時代,許紀霖等學者特別倡導知識界重建共識,不以立場分陣營,不貼標籤搞派系,而是學會相互傾聽和理解,通過重建社會和倫理的方式為當今中國找新路。即此而言,蕭功秦的呼籲尤為動人:“公共知識分子應該是多元化的。新左派對底層利益的關注,對於平等的強調,自由派對於全球化的鼓吹,對法治建設的督促,新權威主義對秩序、穩定、漸進的強調,都有它的歷史價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