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漂族

工漂族

三年時間,七個城市,十份工作——這是來自安徽省宿州市靈璧縣的90後農民工魏勝一的打工“履歷”。與其說是工作,不如說是漂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工漂族
  • 類型:人群
  • 主要組成:80後、90後為主的新生代農民工
  • 原因:就業“高流動性”與“短工化”
工漂族簡介,走近“工漂族”:瀟灑還是無奈,“工漂族”就業心態日益多元,工漂族 - 主要現狀,工漂族 - 社會背景,工漂族 - 產生原因,工漂族 - 解決手段,就業引導,就業觀念,

工漂族簡介

“新華視點”欄目組織的問卷調查和記者的調研均發現,在以80後、90後為主的新生代農民工群體中,這樣的“工漂族”並不是個別現象。
專家分析,就業“高流動性”與“短工化”是“工漂族”的典型特徵,這也成為用工荒愈演愈烈的一個重要原因。“工漂”現象,折射出新生代農民工就業需加強服務引導、一線勞動者收入增幅有待提高、城市“新二元結構”亟待打破等一系列重要問題。

走近“工漂族”:瀟灑還是無奈

“這根本不是打工,更像是旅遊”。魏勝一的家人這樣評價他。高中畢業出門打工,他們的足跡遍及廣州、深圳、寧波、蕭山、上海、合肥、泉州等全國各地,從事的十個工作中,橫跨製造業、零售業、餐飲業等多個行業。最長的一段工作時間不到5個月,最短的只有一星期。
中國社科院勞動與人力資本研究室主任都陽認為,新生代農民工流動性高,除了他們受教育程度較高、職業期望值比父輩高外,也與當前勞動力市場的供求關係變化有關。正是由於勞動力資源短缺的問題越來越明顯,新生代農民工就業時有了更多的選擇,導致其更換工作的頻率加快。
更多就業選擇,並不意味著更多收入。魏勝一說,他沒賺到什麼錢,這兩年不僅沒給家裡寄錢,反而要父母貼補了他兩萬多元的路費和生活費用。
雖然賺不到錢,但“工漂族”的花費可不少。魏勝一說,他喜歡玩網路遊戲和聊天,經常和老鄉相約在網咖里玩通宵,“除吃喝外,生活費用主要是上網費用和通訊費用,手機差不多每半年換一次”。
看似“瀟灑”,其實無奈。一方面,“年輕氣盛”的他們不甘心安於現狀,對收入的不滿讓他們不斷尋找新的機會。另一方面,限於自身條件和就業崗位的低層次,其提高收入的願望面臨現實困境。“新華視點”欄目和工眾網的問卷調查顯示,在以新生代農民工群體為主的調查對象中,有近四分之三的農民工年底的淨收入不超過兩萬元,有23.4%的人對工作表示“不滿意”,但絕大多數的人依然選擇在外打工。

“工漂族”就業心態日益多元

少小離家、游移無根的“工漂族”,有著怎樣的就業心態?記者採訪發現,存在這么幾類:
其一,“盲目嘗試”型。春節後,來自安徽阜陽的90後農民工彭良從上海一家快遞公司辭職了,結束了這份為期僅半年的工作,想跟著老鄉先去學個廚師。而這已是他兩年多來在上海的第四份工作了。他說,不斷換工作的原因,一是對收入不滿意,其次是想趁著年輕多在幾個行業里乾乾,以便能好好學習技術。不過,他告訴記者,他還是沒想好自己以後要乾什麼。
其二,“一心賺錢”型。老家在山東菏澤農村的王美沒回老家過年:從臘月十三到正月初十的20多天時間裡,他以臨時工身份在上海一汽車企業做車間鉗工。“春節期間有高工資啊!”他得意地算給記者聽:“除夕之前每天110元;大年初一至初三每天330元,初四至初八每天220元,夜班工資是每班55元。”打一個“春節工”,除去生活費,淨掙4000元,這讓他感覺很值。很多年輕的農民工進城打工,看重的是城裡能賺到比老家種地更多的錢。
其三,“著眼長遠”型。“城市畢竟不一樣,收入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機會多、發展空間大。”來自安徽省亳州市利辛縣的王帥帥告訴記者。相比於很多同鄉,他的條件要好得多,父親在老家做生意,家境殷實,但高中文化的王帥帥還是選擇到大城市“見世面”、“長見識”。
不管是茫然還是清醒,衝動還是理性,很多新生代農民工與“農村”的距離日趨疏遠。問卷調查顯示,52.2%的受訪者絲毫沒有務農經歷,在15-30歲的農民工中,無務農經歷者更高達55%。
“這樣漂來漂去像個遊民,畢竟不是長久之計,我也渴望有固定的工作和生活,但不管怎樣,我不想再像父母這一代人那樣在農村種田了。”90後農民工魏勝一說。
事實上,農村也已經沒有留置新生代農民工的物質依託。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收入分配研究院的一份報告顯示:16-25歲的90後農民工中,41.4%沒有承包地、36.4%沒有宅基地;26-30歲的80後農民工中,35.4%沒有承包地、33%沒有宅基地。
華東師範大學社會學研究所所長文軍說,與上一代農民工相比,新生代農民工對農村和土地的感情要更為淡漠,在城裡安居樂業、做城裡人已成為他們新的憧憬。

工漂族 - 主要現狀

徘徊於城市文明之外的“工漂族”,現階段主要是由於受到住房成本高、社保無法轉移及教育不足等三大因素制約,而希望從農業流向工業、服務業,從農民轉為市民的新生代農民工,正遭遇、感受著客觀存在的就業摩擦和流動壁壘。
“工漂族”和與之相伴的“用工荒”的出現,應該引起人們的高度重視。據統計,中國現階段的新生代農民工,即1980年及以後出生的農民工總數約有8487萬人,占農民工總數的58.4%,已成為外出農民工的主體。而一項調查表明,新生代農民工中有六成人會因為“工資比較低”、近四成人因為“沒有發展機會”和“影響健康”等原因選擇離開原工作單位。

工漂族 - 社會背景

許多地方都出現了用工難、招工難,與此同時,新生代農民工中普遍存在頻頻跳槽、“不太安分”的“工漂族”,這些現象證明,當前農村勞動力轉移,存在著亟待破解的矛盾與急需消除的壁壘、障礙。
清華大學“農民工就業趨勢研究”課題組的一項調查顯示,當前中國農民工就業,普遍面臨“短工化”的趨勢。
這主要體現為“高流動”和“水平化”兩個方面:
高流動
“高流動”體現為農民工換工頻率高,每份工作的持續時間短,前後兩份工作之間的待業時間也較長;
水平化
“水平化”則體現為農民工的職業流動,無論是在用工單位的內部,還是通過變更工作從而實現用工單位之間的轉換,其職業地位都難以有實質性的提高。乾不長、頻跳槽、發展空間小、努力成效低,這是當下中國農民工就業趨勢,簡而言之,農民工大多在打“短工”。

工漂族 - 產生原因

“工漂族”所以選擇打“短工”,是因為在他們看來,找到一份滿意的工作太難了。許多新生代農民工受教育程度較高,職業期望值比父輩高,而現實狀況是,農民工的實際工作強度較大,與其期望值存在巨大落差,工作之餘精神文化生活單調,提升職業地位呈現“水平化”,缺乏上升空間與機會,嚴格的戶籍制度和高昂的生活成本阻礙許多新生代農民工融入城市,成為市民。於是,許多人選擇頻繁“跳槽”、“換崗”尋找更好的機會。

工漂族 - 解決手段

就業引導

新生代農民工就業需加強服務引導、收入增幅有待提高、城鄉“二元結構”亟待打破等一系列信號,推行的加強保障房建設、強化農民工培訓、完善農民工社會保障體系建設。

就業觀念

用工荒意味著勞動力市場向賣方的轉變,新生代農民工在抓住機會的同時,應該學習父輩認真、負責和踏實的就業態度,找準定位改變命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